追踪漳州招投标“暗箱操作”事件:摇号中标就等于公平吗?

几日前,福建漳州一工程招标现场公然作弊被抓现行,网友:真暗箱操作!

在场的投标企业感到非常气愤,立刻进行了报警,执法部门很快到达现场,叫停投标,并将之前的投标材料带走检查。当即,多部门介入了调查。

经调查,事件详情现在也有了进一步的进展!

追踪漳州招投标“暗箱操作”事件:摇号中标就等于公平吗?

事情发生在福建省漳州龙海市东泗乡的工程招标项目开标会现场,招标项目是东泗乡温泉附属小道的绿化及照明附属工程,建设单位为龙海市东泗乡人民政府、龙海市新天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妥妥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

而视频中被群起而攻之的现场工作人员来自福建省明信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正是本次招标项目的代理机构,负责现场拆标书、摇号抽签等相关工作。

本次招标一共53家投标人参与竞标。第一轮通过摇号抽签的方式,选出20家投标人参与评标。经评审合格的投标人,参与第二轮摇号抽签,按摇号结果确定中标候选人。

而正是在第二轮摇号过程中,一投标人发现投标箱有异,随即上前强行打开投标箱,这才让现场众人发现投标箱里暗藏的秘密。

Q1:业内人士或许对摇号方式确定项目的中标人已经习以为常,但很多吃瓜群众还在啧啧称奇,没想到买车摇号,买房摇号,政府搞工程建设招投标还能摇号啊。这摇出来的号靠谱吗?

根据《福建省政府投资小规模工程施工简易招标办法》,对直接使用政府预算管理资金投资或资本金注入方式投资,施工单项合同价未达国家规定的依法必须招标范围的工程,可以使用该《办法》。

本次东泗乡的工程项目预算价为106.5796万元,未达400万元的国家标准线,从该项目的招标公告来看,使用的评标办法正是简易评标法。

使用这一方式进行评标的项目,在开标前递交投标文件的53家投标人,有33家完全因为“运气”问题,连进入评审的机会都没有。而进入评审的20家投标人,评标委员会则根据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办法审核投标人是否具备实施该工程的资格要求。

新闻报道显示,只有1家投标人未能通过评审。而剩余19家通过评审的投标人则进入第二轮拼人品的环节,在三次摇号中,谁最后一个被摇出来,谁就是第一中标候选人,如无意外,也就是最终的中标人。

而这个被牢牢粘在投标箱盖子上的号球,各位看官猜猜被最后一个摸出来的几率是多少呢?

事实上,并不是只有福建省才采用摇号方式确定中标人。

从2017年开始,四川省巴中、甘孜、南充等多地出台规定,对总投资3000万元-5000万元以下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通过随机评定方式确定中标候选人。

而使用这种随机评定,也就是摇号、抽签的方式来确定谁能承接项目,看似儿戏,却是许多地区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

原因一

项目利润大,市场竞争白热化

在我国,金额较高且国家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大多都必须采用招标方式择选承包商。

但建筑施工行业不同领域的准入壁垒差距甚大,铁路、水利、矿山建设等壁垒高、竞争小,而普通房建、公路建设等部分施工领域资质准入门槛较低,而大型项目的投资动辄成千上亿、利润可观。这就使得行业内市场主体数量众多,竞争激烈。

市场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呢?

前不久,厦门市一投资6000多万的项目,由于投标人数达到了惊人的960家,而工程交易中心的摇号机只有600颗号码球,无法摇号,只能被迫封标处理。

球比人少的,还有一个投资1600多万的项目,有748家企业竞标。一个投资1100多万的项目,617家企业竞标。最终都因摇号机号码球不够,采取封标处理。

原因二

招投标机制不完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为使项目中标,招标人、投标人、代理机构等相互串通已经成为招投标公开的笑话。

在通常采用的评标方法中,会根据所有投标人的报价计算一个评标基准价,谁最靠近评标基准价,谁的价格得分就最高。

在业绩、资质要求设置不高的普通施工项目,或是采用最低价法中标的项目,投标人的价格得分往往能够决定最终的结果。这就导致一些投标人为谋求中标,联合多家企业共同围标,把基准价控制在一定区间内。

还有一些投标人采取行贿犯罪手段,与招标人串通,通过影响代理机构或评标专家等方式达成内定中标人的目的。

而摇号的方式,尽管与公平竞争的原则有所冲突,但与黑箱操作相比仍有其价值。至少使得投标人的精力不会放在“攻克”招标人、代理机构或专家上,也减少公职人员搞权钱交易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减少围标串标的可能性。

但摇号,就能选出最优的承包商吗?

无论是政府采购追求“物有所值”的目标,还是招投标的本质——择优,都是希望通过众多投标人之间的比拼和博弈,选出综合水平最强或者符合实质要求的价格最低者,作为最终的交易对象。

而摇号,这种就像福利彩票摇中奖号码一样带有“博彩”因素的中标方式,也受到许多业内人士诟病。

一是难以实现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不对供应商的能力、报价做考虑,而是寄希望于供应商的运气加成,也就难以通过实质上的公平竞争选出最优的供应商。

二是无法很好履行评标委员会的职责,评标委员会只需对实质性要求进行评审,查一查投标人证书是否齐全、报价是否有错漏就行了,难以依据规则对供应商的优劣作出判断,也就不能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招标人选出最优的供应商。

三是其仅仅实现了程序公平,而并不能很好地关注结果。摇号摇出来的供应商,仅仅能保证其符合招标人的基本要求,至于其是否是价格最低、质量最优,后续的履约能力能否得到保障,那就只有天知,地知,摇号箱知了。

这对同学们来说真的公平吗?

说到底,我们想要的供应商,不应该是运气最好的供应商吧?

即便如此,摇号是否能在程序上保证公平,在这次事件中也揭露了答案。

据网友透露,还有更多做手脚的方式···

例如,把摇号用的乒乓球先放到冰箱里再拿出来?

摇号球内心:我做错了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还有的说,往球上涂点东西,区别手感。

在电子招投标模式下,也有人提出疑问,改几行代码,修改一下抽中率,那不是更容易?

代码:你动我几下,我心里没点ACD数吗?

摇号中标或许一时防范了腐败问题,但终究不是根本解决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