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人間最美四月天”,在跨過“春如四季”後,京城終於醉在一片春光裡。大家有沒有拍到好看的照片呢?

春風習習的日子裡,我們在護城河畔的角樓圖書館舉辦了一場畫展,免費向遊人開放。

“京城舊影——東城記憶”

學苑出版社“故園畫憶”尋味北京特展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地點:角樓圖書館

(北京市東城區龍潭東路9號)

時間:每天早9點至晚6點

截止日期:4月30日

本次畫展以“東城記憶”為主題,包括東城區和崇文區的街道、衚衕、洋建築等,畫作分別選自學苑出版社“故園畫憶”系列叢書之《京城舊影——老胡同》《京城舊影——四合院》《京城舊影——洋建築》,以及《消失的衚衕》等書,再現老北京舊時的風土人情和市井民生場景。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欣賞過醉人的春色

就來畫展現場回味舊時光吧!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畫展吸引了很多市民的光臨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工作人員正在為遊客做講解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從2009年開始,學苑出版社專門組織出版了一套“故園畫憶”系列叢書,收錄全國各個地方市鎮鄉村的歷史文化景觀和風俗,8年時間,70多冊圖書,100餘位畫家,10000餘幅畫作……計劃3年內達到150冊規模。該叢書入選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每冊收百餘幅手繪寫生畫。

與攝影等形式不同的是,這些繪畫作品都飽含了畫家們對於畫中景物的感情。因此,與繪畫技巧、水平相比,“故園畫憶”叢書更多地以作者對所畫對象是否懷有深沉的感情為標準進行選擇,也是這套叢書質量的重要保證。

本次特展所選擇的作品,有哪些背後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它們的創作者與老北京的情緣吧。

北京的宅院和衚衕,已經伴隨這座城市和城市中的人走過了幾百年。如今,院子拆了,衚衕沒了,老北京都住到五環以外去了,這北京還能叫北京嗎?

《京城舊影——四合院》作者,鄭希成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鄭希成出生於1938年,家住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北新橋九道灣的衚衕裡。從2002年起,退休後的鄭老致力於北京胡同的保護、記錄,用畫筆追趕推土機,記錄下那些曾經充滿生命力,卻即將消失的民居院落。

通過查閱歷史圖像資料、實地調查走訪,鄭老試圖精準地恢復院落和建築物的原來風貌,以及記憶中所熟悉的北京四合院固有風貌,希望把最美的東西奉獻給讀者。在2009年鄭希成出版的《京城民居宅院》中,他所畫的一百多個宅院,多半已經永遠消失了。

鄭先生曾親眼目睹過野蠻拆遷的慘況,他不會忘記這些歷史場面,但卻理智地採取怨而不慍的方式,在畫稿中主要表現北京歷史風貌之美。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衚衕之於北京,正如小橋流水之於蘇州,白牆黑瓦之於徽州,吊腳樓之於湘西……

接續著一座古都的傳統,承載城中百姓的喜怒哀樂柴米油鹽,是活著的歲月遺痕。

《消失的衚衕——鉛筆畫中的北京風貌》作者,況晗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他來自異鄉,卻贏得了這個城市的尊重,曾成為獲網民票選最多的“北京城市英雄”。大多數時候,況晗的工作從磨鉛筆開始。他拿出最常用的“哈達姆斯”鉛棒,在砂紙上仔細地打磨。

18年間,況晗痴迷於用鉛筆給古老的衚衕作畫,那些已經消失和正在消失的衚衕在他的筆下得以重生。在這個南方山村長大的畫家看來,最初的衚衕畫,不過是為了“打發時間”。漸漸地,屋角的醃菜缸、公用廚房牆上的菜籃子、衚衕口斑駁的牆皮……都成了“消磨時間”的對象,帶著這個遠離故鄉的青年人的惆悵,一起走上畫紙。這些北京人記憶深處的碎片在鉛筆線條的堆疊中重現。

況晗喜歡在衚衕裡遊蕩,體會北京人的生活。他曾講,如果說北京的衚衕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麼,其中有低迴婉轉也有激情奔騰。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我要感謝那些在衚衕裡,曾經給我送過水、送過傘、指過路、扇過蚊子、借給我椅子、講過衚衕歷史以及鼓勵過我的好心人。

我將用畫筆把老北京的衚衕留住,獻給所有熱愛老北京的人們,願北京胡同文化源遠流長!

《京城舊影——老胡同》作者,戴程松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在致力於衚衕文化保護的同行者中,有一位畫者名叫戴程松。戴先生在衚衕裡生活了30多年,從2004年起,他穿梭在大大小小、七拐八拐的老胡同中,用一幅幅寫生作品記錄下即將消逝的衚衕風貌,沒想到,這一畫就是14年。

戴先生常一個人坐在衚衕口,一畫就是一整天。他用親身經歷,眼看、耳聽、手記,感受北京的人情世故,畫著衚衕中數百年的歷史痕跡,聽著鄰里們用京腔京韻細數柴米油鹽。這裡的每幅作品都有著一段故事,有些可能是道聽途說也無從考證,但這些都是老北京最原汁原味的衚衕生活。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每次在北京街頭看到那些或中式、或西式、或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的“洋建築”,都讓我感覺彷彿打開了老北京近代歷史文化的另一扇門。

《京城舊影——洋建築》作者,李芳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說起老北京的建築,不止有天壇、故宮、頤和園等宮殿園林,衚衕、四合院、筒子樓等民居宅院,還有矗立在馬路旁、衚衕中,毫不起眼的“洋建築”。

從王府井大街的東堂到協和醫學院校園區建築,從大柵欄瑞蚨祥綢布店到勸業場,從清末陸軍部南樓到北京大學“紅樓”……這些鮮為人知的“洋建築”,曾經陪著老北京城經歷過一段動盪歷史。如今,他們早已更名或改為它用,卻依然保留著獨特的韻味。

清華大學社會學博士李芳,跑遍北京城大街小巷,用畫筆記錄下了百餘棟近代洋建築。中西建築風格和建築技術的相互融合,見證了老北京城獨特神秘的身姿和耐人尋味的歷史故事。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最後還要說一句,這次我們舉辦畫展的角樓圖書館可是“京味兒”濃濃,位於老北京古城地標之一的左安門角樓中,它是京城唯一一家開在復建古蹟裡的圖書館呢~

如果您有時間,歡迎來畫展現場看看!

“京城舊影——東城記憶”

學苑出版社“故園畫憶”尋味北京特展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地點:角樓圖書館

(北京市東城區龍潭東路9號)

時間:每天早9點至晚6點

截止日期:4月30日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來護城河畔,看看老北京過去的樣子

學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