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究極」難題!做好1項工作,只怕供不應求

好產品賣不出好價格?農產品的銷售問題成為困擾了廣大農業人士的“究極”問題。

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一部分原因是許多農戶並沒有真正的做好這件事——細分市場。有的人自認為“細分”了,實際上卻分得很簡單粗暴。比如把雞肉加工分為烤雞、炸雞……這樣做的結果,反而是生產經營趨同化,競爭更加激烈。


啥是農產品細分市場?

這裡,我們用手機廠商的案例類比一下。

求解“究極”難題!做好1項工作,只怕供不應求

比如一說到“音樂手機”“年輕人的拍照手機”“安全加密手機”這樣的詞彙,你的腦海裡是不是自動跳出了一些手機廠商?

他們多是抓住產品的某一特色亮點,或者創新功能場景,來博得差異化。


那麼,農產品的市場細分怎麼做?

這需要我們根據農產品消費者的需求特點、消費習慣和消費場景等方面的差異性,把農產品總體市場,分成若干個不同類型的消費群體。每一類的消費群體代表一個細分市場。

求解“究極”難題!做好1項工作,只怕供不應求

也就是說,不同的消費群體,消費需求、特點與習慣是不一樣的,摸清這其中的規律,掌握不同群體的消費習慣,是賣好農產品的關鍵。


最常見的方式:地理細分

以地理細分為例,作為最常見的一種市場細分,它根據地理位置細分市場,針對同一類產品,滿足不同的需求與偏好。清楚了這個,摸清消費規律,掌握消費習慣,需要用心獲取一定經驗。

  • 案例1:按節慶細分
求解“究極”難題!做好1項工作,只怕供不應求

江蘇省漣水縣楊口的草雞養殖戶,主打供給周邊市場。當時養殖戶們也用心打聽了一番市場行情,發現附近的揚州市場,有這樣一個特點:

揚州市場:端午節到中秋節之間,市場對小仔雞的需求量比較高。而中秋節過後一直到春節檔,當地吃老母雞的人比較多。

於是,養殖戶就根據消費者的需要,每年到春節賣養了一年的老母雞,中間每隔三個月賣一次小公雞。大公雞養得不多,聯絡後賣給山東客商,因為那邊有些地區喜歡吃燒雞公,需要養了一年以上的老公雞。

按照市場需求養雞,讓各地的收購商們紛紛找上門來,當地的草雞根本不愁賣,養殖戶也不用四處跑生意。

  • 案例2:投區域所好

另一個做好地理細分的案例,來自在貴州省赫章縣種植小香蔥的周禮貴。每到6、7月份,市場上小香蔥產量銳減。而他的基地是一個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海拔低緯度地區,氣溫通常保持在14-26℃,小香蔥生長不受影響,因此這兩個月他的小香蔥能彌補市場空缺,賣出5元/斤的好價錢。

求解“究極”難題!做好1項工作,只怕供不應求

雖然是物以稀為貴,但想要把小香蔥賣得更好,也是需要更精準地對接市場。親自到不同城市的蔬菜批發市場做調查,周禮貴發現:

上海市場:長度40-42cm

當地賣菜的小販,有“顧客買菜就送小蔥”的習慣——如果蔥比較長,送得多,不划算。因此在上海,客戶喜歡40釐米左右,短一點的蔥。

杭州市場:長度50cm

他們愛吃西湖醋魚,還有很多菜也會用到小香蔥,用量大一些,因此杭州市場偏愛長一點的小香蔥。

重慶市場:看重顏色

重慶人愛吃火鍋,顏色深、更翠綠的小香蔥,放入火鍋中點綴配色更好看。

長沙市場:偏細

長沙人愛吃剁椒魚頭,配上細蔥更鮮香有味。

廣州市場:長蔥白

蔥白在做海鮮的時候,可以用來去除腥味。

掌握這些情況後,周禮貴就把他的小香蔥按長度、顏色等特點歸類,發到不同省份的市場銷售。這份用心也讓他獲得了客戶的心。


農產品是剛需,要想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想抓住機會,必須通過市場調研,瞭解消費者的需求、購買行為、購買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性,精準地對接市場。功夫做到位,生產者的努力才不會白費,甚至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