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時,差點出現西洋兵駕著西洋艦,爲清政府打東洋的奇觀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鴉片戰爭後的大清國就是這種情況。雖然被迫跟歐美列強們簽訂了一堆不平等條約,個別的還割地賠款,家裡又差點被太平天國和捻軍掀翻了天,但真到用錢的時候,犄角旮旯裡隨便拾掇拾掇就湊成了一筆鉅款。

甲午海戰時,差點出現西洋兵駕著西洋艦,為清政府打東洋的奇觀

1879年,清政府才開始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籌建海軍,到了1888年,北洋海軍即正式成軍,據說每次出海操練時,“檣櫓如雲、旌旗蔽空”,各國海軍都為之側目。還不到十年功夫,大清國的海上軍事力量已經排名世界前八,亞洲第一。

有錢就是好,有錢就能買到好東西。那時萬噸級別的戰艦尚未出現過,北洋海軍中定遠和鎮遠兩艘主力鐵甲艦,排水量均在4000噸以上,有著14英寸的裝甲,並各帶12英寸的巨炮四尊,算得上是當時海上的巨無霸了。

老鄰居 新對手

歐美列強的事情基本擺平,在自己家這條街上仍然還算個老大,清政府的工作重心也就轉移到了別的地方,自北洋艦隊建成後,上級主管部門海軍衙門竟然再沒有給艦隊添購過一艦一炮。1892年,為了舉辦好為慈禧太后祝壽的慶祝活動,和集中財力建設頤和園這一凝聚力工程,主管財政的戶部毅然宣佈停止購艦兩年。

樹欲靜而風不止,亞洲的老鄰居日本卻在明治維新後進入了海軍高速發展期。對海上霸權一直有深刻體會的日本一上來就把大部分國防預算用於購買軍艦,甚至發動全民捐款,連明治天皇的老媽都捐出了她僅有的那幾件首飾。1889年後,日本陸續購買了九艘最新型、配備了大量速射炮的快速戰艦,這其中就有後來橫行一時的吉野、浪速。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一靜一動之間,日本艦隊已經趕上了“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在某些方面,甚至將北洋艦隊拋在了後面。

臨急抱佛腳

到了1894年,東亞這山頭容不下中日兩隻老虎的局面已經很明顯,地球人都明白中日之間必有一戰,清政府也著急了,想到了要為北洋艦隊添購新艦。辦法有兩個,一是請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通過在倫敦的代辦金登幹聯繫購買,二是由李鴻章通過當時的駐外使節、中資機構廣泛搜求。

開始還挺順,金登幹報告說,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在十個月內便可交貨,而且是最快速的巡洋艦。接下來,金登幹又報告說,如果中國急需的話,英方還可以將他國定製的軍艦優先供應給清政府。金登幹還特別報告說,英國尚有一艘與吉野號同級別但規模、火力和速度更佳的巡洋艦出售,報價是34萬英鎊(約合白銀240萬兩),欲購從速。

清廷這次反應迅速,沒兩天便發上諭撥款,但此時中日已經宣戰。按英國的法律,作為中立國,英國不能直接向交戰國出售軍艦,此事只能作罷。

本來開戰前還選中了德國的一艘巡洋艦,然而戰爭爆發後,這艘艦和在英國訂購的另一艘驅逐艦一起,被扣押在歐洲港口,要等到戰爭結束才能交付。其他國家,諸如意大利、奧匈等也出於嚴守中立的政策,拒絕賣軍艦給中國。

甲午海戰時,差點出現西洋兵駕著西洋艦,為清政府打東洋的奇觀

有病亂投醫

正當李鴻章一籌莫展之時,突然傳來消息說智利在英國訂製的三艘新式巡洋艦願意出售。原來,智利因為其國土海岸線漫長,又屢屢與鄰國阿根廷發生戰爭,因而曾一度大力發展海軍,但到了19世紀後期,由於戰爭不再繼續,這支龐大的海軍力量沒了用武之地,智利政府便打算趁他國急需之際將其中一些戰艦高價出售,狠賺一筆。

得知消息後,李鴻章便急令駐德公使龔照瑗聯繫購買。龔照瑗聯絡後回電,說已同智利達成協議,購買“恩卡拉達”號(Encalada)和“卜拉託”號(Prat)。

“恩卡拉達”號是1893年9月在英國製造下水的大型穹甲巡洋艦。船型設計與吉野號相仿,但由於其製造在後,因而裝備設施更為先進,除了速度稍遜,其噸位和火力都佔優勢。在中日海戰前,當時的西方輿論都稱此艦是“孰得孰勝”。

正因為“恩卡拉達”號技術先進,智利的要價也就十分高昂,而且日本也參與了搶購戰。當時日本和中國分別出價英鎊40萬和42萬,智利仍舊不肯鬆口,最後竟將價格提高到50萬英鎊,超過了當年購買定遠和鎮遠的總費用。

僱西洋打東洋

這邊正談著冗長的判,那邊黃海海戰已經結束,北洋艦隊慘敗。這時,智利又來吊李鴻章胃口,一下子拋出“恩卡拉達”號、“卜拉託”號、“埃斯梅拉達”號等共7艘巡洋艦——這可幾乎是智利海軍的全部家底啊。

李鴻章怦然心動,除了以前就談過的“恩卡拉達”外,還看中了“卜拉託”號大型巡洋艦,以及“康德爾”號和“林則”號兩艘以魚雷為主要兵器的小型巡洋艦。李鴻章當時提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戰略:購得四艦後,重金聘請英國著名海軍將領進行編隊指揮,配足彈藥航行至呂宋島休整,隨後便一鼓作氣直搗長崎。

北洋艦隊上下都十分興奮,提督丁汝昌甚至還召集高級將領討論過作戰方案。據北洋艦隊英籍顧問戴樂爾回憶說:“電購智利某新巡洋艦,為世界最捷之艦……數日後聞購艦事已辦妥,予為之手舞足蹈”。按計劃,這支艦隊將直撲日本本土,炮擊其後方、掠捕其運兵船和商船,最終與北洋艦隊在黃海會師。

雖然清政府批准了李鴻章的這個計劃,但智利卻出爾反爾改了主意,無論中方給多少錢,都不為之所動。智利毀約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是說由於當時智利和阿根廷的關係仍然不穩定,賣了這批軍艦,智利海軍的日子基本上沒法過了。另一說則是認為日本在其中作梗。不過數月之後,智利倒是把其中一艘“埃斯美拉達”巡洋艦賣給了日本。

甲午海戰時,差點出現西洋兵駕著西洋艦,為清政府打東洋的奇觀

現在很難想象當時真的購到了這些智利軍艦,李鴻章的計劃又有幾分勝算。據日方的記錄,海戰於午間12時5分開始時,日本的所有水兵都早已“飽餐一頓”,而中國海軍則還沒吃午飯——大敵當前,尚且如此輕慢!日本艦隊為了輕裝上陣,戰鬥時卸掉裝甲,而中國艦隊卻是一副時刻準備捱打後救火的陣勢,在炮臺上堆滿煤口袋,還在甲板潑上水。結果,戰鬥剛開始,統帥丁汝昌就滑倒在甲板上,摔斷了肋骨。

所以,甲午戰敗後,中國掀起的是變法運動,而不是購艦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