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身為副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正值秋風蕭瑟之際,一時興起所作,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裡,藉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觀滄海
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選自《樂府詩集》,《觀滄海》是後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曹操這首《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海在詩人筆下具有了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
《觀滄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高潮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讚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裡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清代詩人沈德潛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指的就是《步出夏門行·觀滄海》這類作品。如果將“霸氣”理解為統一中國的雄心,那麼這種藝術鑑賞的眼光還是可取的。
1700多年前曹操觀海賦詩的地方,毛澤東擊水遊海後,次日,毛澤東縱筆揮毫,寫下了不朽的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毛澤東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
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
換了人間。
新中國成立以後,提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實力增強,農村的合作化運動以有較大的進展,對工商業的改造也開始著手,建設一個工業化的強國的偉大目標也開始提出,新中國第一步憲法就要誕生,毛澤東心情舒暢,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就要到來了,我們到有潮水的地方去。
1954年毛澤東在北戴河辦公休息,7月31日下午,他來到了1700多年前曹操觀海賦詩的地方,擊水遊海後,次日,毛澤東縱筆揮毫,寫下了《浪淘沙•北戴河》。
這首詞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具有比《觀滄海》更鮮明的時代感、更深邃的歷史感、更遼闊的宇宙感和更豐富的美學容量。上闋寫景,景中有情;下闋寫史,史中有意,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轉時空展現歷史的畫面,全詩生動地展示了一代偉人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彷彿是在歷史的浪潮裡舒展自己的情感想象,噴發出歷史鉅變中特有的自信和愜意。
上片寫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恰似一幅生動、傳神的剪影,簡括而鮮明地勾勒出曹孟德當年策馬揚鞭、登山臨海的雄姿,讓人感覺十分壯麗。毫不費力的借眼前涼風輕輕一帶:“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點明主旨的,昇華了詩詞的主題。
關於寫這首詞的緣由,毛澤東在1962年4月曾說,因為南唐後主李煜寫的《浪淘沙》都是婉約的,情緒傷感、風格柔靡,沒有豪放的,所以特意用《浪淘沙》的詞牌反其道而行之,寫一首奔放豪邁的詞。並說,他很喜歡曹操的詩,氣魄雄偉豪邁,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閱讀更多 詩與詞間的行走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