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探月一樣,探索未來農業

1、研發的“極客精神”

鄭仁建是極飛的一名研發成員,他認為最大的挑戰,就是超越極限,並創造新的極限。“我們很多優化任務都是這樣,越往後,進步空間就越小,但難度卻更大。”他又舉例補充,服務器每天需要處理百萬級別的圖片,但曾經奇怪的是,達到千萬級別後就會出現若干張圖片處理失敗。

或許在旁人看來,這些圖片在幾千萬的體量中並不起眼,但鄭仁建的團隊卻不願“遷就”。他們花了兩個月,用一臺測試服的服務器重複跑數據,一遇處理失敗,馬上分析程序日誌,一點點大浪淘沙似的剔除掉產品的“雜質”。如今,圖片自動處理的成功率已經連續兩個月達到了100%,也讓極飛提供的農田信息服務實現更高的精度和性能。

正因為有一群不斷挑戰極限的“極客”,極飛才能無限接近精準農業、智慧農業,不斷為人類簡化生產方式。

像探月一樣,探索未來農業

2、飛防隊的“拓荒”

江蘇徐州的程義,是蒲公英飛防隊的負責人。他的公司申請了20多項專利,都是優化飛防作業過程中的成果,像起降平臺、植保無人機作業方法等,還曾和極飛工程師“所見略同”,一樣想到了以螺旋航線進行果樹噴灑。用心研究作業的飛防隊,自然贏得了不少農戶信任。

但談起剛開始的經歷,程義也只能哭笑不得。“剛推廣無人機的時候,有個農民聽說咱們會用‘飛機’打藥,就跑上門來說要看,見到 P20 後就指著它問,你們坐在哪兒打藥?”

程義解釋道,“那時很多農戶根本沒接觸過,對新的植保技術都不瞭解。”歷經一年多的宣傳普及——免費打藥、讓畝數、上門演示……程義千方百計吸引農戶體驗,終於讓越來越多農民開始瞭解無人機植保。

據程義估算,目前江蘇徐州的無人機植保普及率大概不到20%。怎樣進一步提升行業的發展,程義有著自己的想法。他希望,國家能出臺針對無人機植保作業的標準,完善補貼政策、降低門檻同時避免劣幣驅逐良幣;希望個體競爭遵循市場道德,捍衛競爭底線;更希望越來越多懷揣鄉村振興夢的農業人,一起加入到推廣事業中。

像探月一樣,探索未來農業

3、行業合作的賦能

拜耳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生物科學企業,作物策略與資產管理總監 Mathias Kremer 博士認為,“創新技術提供了突破農業瓶頸的全新手段,讓我們有可能滿足全球人口對食物日益提升的要求,併兼顧環境效益,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而阿里村淘則藉助電子商務領優勢,致力突破農村物流與信息流瓶頸,加速城鄉一體化。

這兩家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正是極飛的“未來農場”計劃合作伙伴。因為在探索未來農業的道路上,有著相同目標與發展方向,越來越多的力量正匯聚在一起,彼此賦能、協作聚力。

像探月一樣,探索未來農業

這就像當年的阿波羅計劃。它之所以能在結束20年後依然帶來1:9的投入產出效益比,並非是NASA 的一己之力,還有當年參與計劃的近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及80多家科研機構等多方力量。

在推動全球農業智能化的事業中,我們正在聚集越來越多的夥伴。除了未來農場計劃的合作伙伴,還有英國的 Harper Adams 大學、澳大利亞的昆士蘭科技大學、全球各地的農場主、日夜作業的飛防隊……無論是當中的哪一個角色,他們共同邁出的一小步,都將促成地球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一大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