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起貧困羣衆「精氣神」

“一天能掙100多元,兩個人加起來一個月也6000多元。除去生活費用,每月還能存一些。”祁連縣扎麻什鄉下塘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馬文忠在縣城的工地上幹活。“雖說有點苦,但我們也不能等著別人幫扶,還得自己幹。”馬文忠說。目前,像馬文忠一樣,祁連縣許多貧困戶都拋棄了過去“等靠要”的思想,在縣鄉村幹部的幫助下,由過去“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主動脫貧。

扶貧先扶志,立志先怡情。祁連縣在脫貧攻堅中探索實施“精神扶貧工程”,通過文化薰陶、思想引導、典型帶動等方法,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共建美好家園的願望,呈現出鄉村拂新風、產業成風景、人人爭先進、發展日日新的良好勢頭。

“打贏脫貧攻堅戰,智志雙扶作是關鍵。要堅持一手抓物質扶貧、一手抓精神扶貧,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幫扶,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確保實現全縣整體脫貧目標。”

全縣扶貧開發工作推進會要求扶貧政策宣講要“提神長志氣”,於是,縣、鄉、村三級聯動,深入開展專家講理論、幹部講政策、群眾講故事活動。充分吸納各部門單位聯村幹部和鄉鎮幹部、脫貧攻堅幫扶幹部、大學生村官、致富能人等參與,組建宣講小分隊,走進農牧區各貧困村開展心理疏導、心靈關愛、愛心幫扶等宣講活動。宣講團成員與因病致貧等因素喪失信心的貧困戶“補感情”

“拉家常”“交朋友”,講清講透扶貧政策利好、現場傳授脫貧致富經驗,鼓勵貧困戶樹立脫貧志氣、挺起脫貧腰板。各鄉鎮、部門單位、第一書記和廣大扶貧幹部結合自身職能,深入開展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扶貧政策宣講,走村入戶傳達黨中央及省州縣委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攀親結對傾聽貧困群眾的精神需求,幫助貧困群眾疏導不良情緒,破除“等靠要”思想窮根,培育積極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縣、鄉、村幹部採取“走訪+群眾會+懇談會+座談會+交流會+談心會”的形式,宣講黨的扶貧政策,先後舉行和召開各類會議1000餘場(次),參與群眾近20000人餘(次),增強了群眾主動脫貧的動力。

扎麻什鄉河北村是今年全縣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今年初,村上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在駐村工作隊的指導下,廣泛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培育村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通過召開群眾大會、書寫宣傳標語、印發宣傳資料、組織專題培訓、舉辦文化活動等,不斷提高群眾的知曉率、參與率和支持率。同時,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駐村工作隊員不定期開展環境衛生和文明行為檢查,對檢查結果進行公示,並督導村民進行整改。“這半年,村上已開展衛生檢查評比3次。通過評比,我們村不僅環境整潔了,村民的素質也有了明顯提升。”村黨支部書記彭毛才郎說。

河北村只是祁連縣開展“精神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祁連縣狠抓文化浸潤,農牧區鄉村文化生活更加充實,基層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初步提升。今年,該縣整合各方力量,啟動“鄉村振興戰略——文明家園”在行動,組織實施以文明村鎮創建、“五星級文明戶”創評、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講堂、志願服務隊、文化廣場、好人榜等為主要內容的農牧區精神文明建設示範工程建設,為精準扶貧補上精神“短板”,以道德教育樹立行為“標杆”,形成了崇德向善、和諧向上、團結友愛、互助互進的村風民風,推進了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每到傍晚時分,祁連縣默勒鎮那達慕文化廣場就變得熱鬧起來。隨著歡快的旋律,婦女們三三兩兩擺起了隊形,跳起了鍋莊,孩子們成群結隊追逐嬉戲,老人們坐在一起閒話家常……豐富的業餘文化生活成為今日草原牧民新生活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默勒鎮黨委副書記阿爾達說:“自從有了那達慕文化廣場,村民們都願意出來活動,鍛鍊身體了。廣場修建前,大家晚飯過後只在家裡看電視、打牌、甚至聚在一起喝酒、打牌來打發時間。如今,那達慕文化廣場就是牧民們豐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促進鄰里和諧的福地,如今在黨的惠民富民政策指引下,生活富裕起來的草原人家更加想往心靈中的精神家園。”

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培育文化企業和文化經營戶,豐富旅遊商品市場,滿足遊客購物需求,增加群眾收入。利用各種文藝手段,多管齊下,開展文化文藝宣傳,教育引導貧困群眾同步實現物質與精神“雙脫貧”。精心打造農牧家書屋、鄉村文化廣場、週末文化廣場演出、“非遺”展演等平臺,以脫貧政策、脫貧致富典型事蹟、移風易俗等為素材,編排群眾喜聞樂見的鄉村舞蹈、小品、快板、花兒聯唱、閒孝、則柔、逗曲等文藝節目,開展文化惠民和志願服務等活動,使農牧區群眾擁有了更多的文化活動陣地和空間。

在送文化送服務的同時,更為群眾種下了文化種子,讓基層黨員幹部學深悟透十九大精神,傳承信仰力量,感悟歷史文化,弘揚時代新風尚,為增強“四個自信”,推進“五四戰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定了理想信念。(青海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