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难”重现 网约车监管与发展如何平衡?

至今,网约车新政已实施近两周年。经过两周年的发展,网约车环境大为改善,巨头垄断、烧钱大战等现象都逐渐被遏制。网约车作为一种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整合社会资源的共享经济典范,在解决传统出行市场供需失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众出行效率。然后,近日出现的“打车难”呼声却将矛头直指执法力度趋严的网约车新政。网约车行业如何实现监管与发展平衡成为当前一个备受关注的难题。

“打车难”重现 网约车监管与发展如何平衡?

有创业家发表意见称,创新是建立在违法的基础上,创新就是违规,创造就是破坏,认为各地的监管政策不应“一刀切”,过于严苛的网约车监管细则偏离了网约车作为共享经济的本质,应该给网约车这个新兴的行业多些成长空间,从平台、车辆、司机等维度全方位降低准入门槛。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则表示,严打并非要遏制网约车发展,其主要目的是将非法营运的车辆清除出市场。同时,打车难不能用非法经营来缓解,也就是说不能通过放纵非法营运来缓解打车难,而是要多措并举,通过优化发展公共交通以及出租车分时租赁等多种措施来解决。对于网约车市场来讲,依法合规经营是前提,任何企业都不能触及扰乱市场秩序、维护城市安全和乘客合法权益的底线。

对此,笔者认为,网约车作为一个新生行业,在其刚出现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未健全,尚属灰色地带,随着行业的发展,执法趋于严格,行业监管越来越细化。而对于行业而言,既有法则守之,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脱离法律的监管野蛮增长。如同在摸索中前进的网约车行业,网约车新政也在一步步探索中走向成熟,“打车难”的现象出现了,而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否定监管,而是探索如何合理监管。

“打车难”重现 网约车监管与发展如何平衡?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该在严格监管的同时鼓励新业态积极创新。由于不同城市的公共交通状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而各执法部门应结合城市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监管,不应该对各个城市进行统一化、简单化的要求,此外,应该对具体细则的执行情况重新审视,对不合理的政策应重新完善修订,防止监管过度,力求实现监管与发展的平衡。

新经济形态需要新的监管政策,从总体而言,网约车作为改善民生出行、增加城市就业的行业,对其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弱化事前监管;加强数据监管,弱化行政监管,在监管的同时鼓励其创新发展,各监管部门应积极探索,不断优化监管政策。对于企业主体而言,则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公平竞争,与监管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从技术层面提高安全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