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峯伏爾泰PK一年級新秀盧梭——《中國孤兒》的緣起

我們這篇文章討論的是初出茅廬的盧梭和當時已經享譽歐洲的大文豪伏爾泰的巔峰對決。

對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兩人對中國的態度,以及擴而大之對文明和野蠻、低級社會和高級社會的思想分歧。

巔峰伏爾泰PK一年級新秀盧梭——《中國孤兒》的緣起

盧梭1750年發表了論文《論科學與藝術》,在文中他極力批判科學和藝術,痛罵科學和藝術以及由此產生的“文明”嚴重敗壞了人類道德。在當時可謂一鳴驚人。

論文的核心思想是:自然是美好的,出自自然的人是生來自由平等的,因此應該以自然的美好來代替“文明”的罪惡。他認為統治者建立的政府和法律,是用來給群居的人們提供安全和福利,從而給人們帶上的一把枷鎖,而科學和藝術則是統治者為了鞏固自身的王位,又在枷鎖上點綴的花環。發展科學和藝術,而不追求自身道德的結果,就是身體萎靡,性格軟弱,道德淪喪,國家滅亡。

為了證明他的理論,盧梭舉了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滅亡的例子,最後舉出了中國。

但伏爾泰對中華文明卻推崇備至,他認為中國就是他的理想國。此外,他還特別欣賞孔子的學說,將孔子的畫像掛在工作室內,每天朝夕膜拜。他認為“孔子是真正的聖人”,“人類的立法者”,“他的每一條語錄都關係到人類的幸福”。對孔子的讚譽之情可謂深入骨髓。

巔峰伏爾泰PK一年級新秀盧梭——《中國孤兒》的緣起

伏爾泰不僅在議論文章中褒揚中國,也將對中國文化的崇敬與嚮往融入文學作品中,在啟蒙時代的歐洲產生了廣泛影響。他在哲理小說《查第格》中說,中國的“理”或說“天”不僅是“萬物的本源”,也是中國“立國古老”和文明“完美”的原因,稱中國人“是在所有的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當盧梭發表《論科學與技術》後,對中國崇敬有加的伏爾泰覺得應當教訓教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一年級新秀,於是,對其展開了強烈的反擊,反擊的武器就是他根據紀君祥《趙氏孤兒》改編的的悲劇《中國孤兒》。

他的反擊路線是這樣的:把孔子附體在臧悌身上,把臧悌塑造成一個“全亞洲人都尊敬的博學鴻儒”,他不惜犧牲自己、犧牲家庭來挽救皇室孤兒的忠義精神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臧悌伊達美夫婦所代表的“父權、夫婦的和諧、婦人的貞烈、正義和名節”,以及他們的君王“以德臨民、以德為先”的風俗,就是伏爾泰所認為的“中國精神”。

而這種“中國精神”,最終把地位極高、權勢極大、手段極殘忍的成吉思汗感化了,而後者代表的正是善戰卻不講斯文的矇昧與野蠻的低級社會。全局的結尾 “證明著理性和天才對盲目和野蠻的暴力所具有的天然優越性”(伏爾泰該劇《獻詞》),也就是文明對矇昧和野蠻的征服,封建社會對奴隸社會的征服,將來的資本主義社會對封建社會的征服。

巔峰伏爾泰PK一年級新秀盧梭——《中國孤兒》的緣起

1755年,當盧梭把剛發表的論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寄給伏爾泰時,《中國孤兒》的演出已經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毫無疑問,伏爾泰在他們第一回合的較量中勝出了。他高興的給盧梭回信:“從來沒有人用這麼多的才智來讓我們變得愚蠢;讀您的大作讓人想爬在地上四足行走。不過,由於我丟掉這個習慣已有六十多年,我遺憾地意識到要重操舊習在我是不可能的了……”

盧梭在晚年回憶自己的這篇成名作時也覺得火候未到,他寫道:“這篇文章雖然充滿了力量與熱情,卻完全沒有邏輯與章法。在我筆下所曾寫出過的一切作品中,以這一篇的論證最為薄弱,而又最缺乏比例與和諧。無論一個人生來的才分是多麼大,寫作的技巧決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眾所周知,伏爾泰和盧梭一生都是死對頭。但當兩人百年之後,一前一後被請進先賢祠,棺木相距又不過咫尺時,誰還會在意他們生前的仇恨呢?他們都是人類思想天域中極為耀眼的星座,後人對他們都只有無比的崇敬、頂禮的膜拜,並祈求著能在這些星光的照耀下汲取更多更偉大的智慧。


附註:本文主要參考何兆武譯註的盧梭《論科學與藝術》、範希衡先生著的《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