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做AI算法創業的都應該看看美劇《矽谷》

所有做AI算法創業的都應該看看美劇《硅谷》

這部劇其實揭露了一個事實,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純粹的做軟件算法都是很難生存的。

6月13日至15日,2018全球智能 新商業峰會在上海舉行,峰會現場,億歐公司創始人黃淵普發佈《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研究報告》稱,過去一年,產業對人工智能期待值很高,各種應用層出不窮,但收穫卻很少。2017年中國AI創業公司獲得的累計融資超過500億元,但2017年中國AI商業落地100強創業公司累計產生的收入卻不足100億元,90%以上的AI企業虧損。

就在7月份,賽靈思宣佈收購AI算法公司深鑑科技,在此之前深鑑就基於賽靈思的FPGA提供AI算法服務。

人工智能產業雷聲大、雨點小,AI正遭遇商業落地之痛,是業界人士的共識。因此類似於深鑑這樣被賽靈思收購,似乎是比較好的結局。

很多人會覺得做算法這樣無實際產品,僅有知識產權的公司在中國確實很難生存。但在歐美這些專利保護得很好的國家應該會過得很好,但事實上在美劇《硅谷》中,發明了超牛的壓縮算法的pied piper公司在獲得創業大賽冠軍,拿到第一輪融資和獎金之後,也不得不面臨難以生存盈利的尷尬窘境。

最早主人公希望做一個原創音樂MP3的搜索引擎,不過意外的被大公司競爭對手Hooli(影射google)發現其中用來壓縮的算法很牛。於是Hooli的創始人希望花1000萬美金來買下這個算法,因為他看到這個算法的價值,可以用來壓縮圖片、音頻、視頻等各種大型文件,可以減輕網絡和雲服務器的傳輸和存儲壓力,而這個算法將賦能給他自己的各種應用,如搜索、視頻通話等。

至於未來的VR、無人駕駛的高精地圖、基因圖譜數據,以及深度學習所使用的訓練數據集,其數據量將指數集增長,這些數據大數據都將應用到這種壓縮算法。

為了劇情繼續下去,主人公為了實現創業夢想拒絕了這1000萬美金,而是選擇拿到天使投資人的10萬美金開始創業。(貌似跟西虹市首富的劇情類似)

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給自己的牛逼壓縮算法尋找各種應用,他們用壓縮算法做過視頻通話軟件(影射skype),他們甚至用壓縮算法給成人視頻網站來做壓縮(影射Pornhub)。最後在投資人的壓力下,他們甚至不得不去做一個專門給服務器做數據壓縮的盒子。

然而做硬件終端違背了主人公的初衷,他最終希望的是做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互聯網,而這種壓縮算法使得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成為可能。(影射區塊鏈技術)

由於融資出現問題,最終他們不得不通過發幣來解決。(影射比特幣)

如果忽略掉一些無意義的搞笑片段,這部劇談到技術相關的問題時非常硬核,專門請了一位算法專家來用12頁的數學公式來解釋一個根本不存在的算法原理,其中還用到了香農定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追一下,這部劇演到了第五季,豆瓣評分9分以上)

這部劇其實揭露了一個事實,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純粹的做軟件算法都是很難生存的。

即使擁有著該領域最先進的算法,你也要做出壓力巨大的決定並承擔後果;

即使你的算法非常領先,也會面臨競爭公司逆向破解算法的險境,與時間賽跑;

即使你得到融資,也會遇到投資方提智障要求的情況;

即使你的公司正步入正軌,也會發生被大公司莫須有的知識產權官司奪去一切的危難。

所以這些公司為了生存,被迫要自己來做芯片、模組、方案、終端產品來跟自己所有的潛在客戶進行競爭。這對於一家初創公司來說,對其渠道、品牌、市場能力要求太高了。

算法公司自己做芯片似乎是當前國內時髦的策略,把部分算法固化到芯片中,一方面可以對自己的技術最大化的保護,同時芯片產業本身是個高壁壘的產業,似乎是個終極方案。

但是芯片本身的週期漫長,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同時需要招聘很多經驗豐富的芯片設計工程師,在供應鏈管理、芯片產品定義、同時失去產品的靈活性等方面也一直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此外芯片是需要巨大的量來支撐的,除了手機、汽車等少數市場,大部分的應用都很細分,沒量的芯片掙不到錢,有量的芯片競爭激烈。門檻高的知識產權壁壘等著你,門檻低的一堆企業殺價格。

因此,除非算法公司本身找到了渠道資源,或者抱到了系統廠商的大腿,不然不建議自己做芯片。

算法驅動的系統公司,在中國稀缺,但是算法本身並沒有護城河。

算法公司和芯片公司也是一種既互相利用,又互相防範的關係。一方面芯片公司希望引入更多的算法公司,形成生態系統,來做系統集成;另一方面算法公司希望保留自己算法的領先優勢。而現在越來越多的開源平臺對於算法公司也是一大打擊。

對於算法公司來說,就算擁有非常牛逼的技術團隊,但是如果缺乏足夠強的商業嗅覺,能夠快速的將算法產品化,快速推向市場,也可能是曇花一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