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生命在於運動」,還是「靜止使人長壽」?

我不像壞小孩


若說“生命在於運動”,那麼為什麼勤勞的小蜜蜂,生命非常短暫。而懶惰的烏龜,鱉等動物卻長命百歲?應該說物種不同不具備可比性,不過這個問題問的比較有意思,還是值得人深思的。

作為人類運動肯定有益於健康,不過任何運動都要講究量,過猶不及,你看像運動員這類過度運動的人,基本都是一身傷病,普遍壽命都不長。按照中醫的說法,運動過量會大傷元氣並損耗內臟器官,不僅會導致壓力有增無減,還會削弱身體應對壓力的能力,讓疾病有機可乘。長期處於久坐狀態的人剛開始做運動的時候,如果做得過量,又太過狂熱,就會帶來各種副作用,甚至會引發心臟病等更嚴重的後果。為了避免運動過量帶來過度疲勞,人們在運動時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比如一週運動2-3次,運動一次,休息兩三天,根據個人年齡和身體狀況進行適當的運動或者勞動。對於體質較弱者以及有一些疾病的人就不適合多運動,比如:肝病、腎病、惡性腫瘤患者,都需要靜養,不能勞累。還有一些呼吸系統疾病的人,肺功能差,如果多運動,只能是加重病情。

現代科學認為,一定的運動可以使人更健康,從而使人的壽命更長,但過度的運動會導致身體機能的過度消耗,導致壽命縮短。另外人的壽命長短與運動的關係並不是直接正相關,壽命的影響因素包含多個方面。內部因素比如遺傳基因,還有性情脾氣,心智狀態,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外部因素涉及較多,包括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生存環境等。家族中具有長壽基因的人相比較而言活的更長,性情溫和,遇事泰然以及好的生活飲食習慣的人應該會更長壽。

所以任何時候不能過度放大運動,也不必過度鼓吹靜止。


胡洋


記者到一個長壽的老人家裡去採訪。記者問:“老人家高壽了?”

老人答:“我已經80了。”

記者:“老人家,您長壽的秘訣是什麼呢?”

老人答:“我非常注意飲食習慣和保養。我不抽菸不喝酒,也從不亂髮脾氣。”

突然,隔壁傳來的摔碎玻璃的聲音。

“那是什麼聲音?”

“不用害怕,那是我爹,每逢斷煙斷酒,他就發脾氣。”

記者:“……”


我們都知道,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對一個人的身體一定大有裨益。但同時在生活實際中我們又發現,一個人是否長壽,跟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完全有關。到底是“生命在於運動”,還是“靜止使人長壽”,我們一分為二地來看待這個問題。


1、生命在於運動,適量的運動使人長壽

生命在於運動,是18世紀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提出的著名論斷。運動使人變得有朝氣,有活力,運動讓生命神采飛揚。

我的大伯母八十多歲了,記憶中的大伯母就是一個身體孱弱多病的女人。前年摔傷膝蓋後,就一直沒能從床上再站起來。

前段時間我去探望她。大伯母跟我講她最近除了每天唱紅歌記背一首歌詞以防老年痴呆外,還堅持“跳舞”。我看著臥床不起的她,心裡很狐疑,她跳的什麼舞?

原來,大伯母所說的“跳舞”其實就是手腳在床上舞動。一個孱弱多病的老者,臥床不起兩年多,竟然也開始朝運動健身方向努力,這就是“生命在於運動”的最大寫照。

2、勞逸結合更有益健康

《內經》裡這樣說過:“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臥傷氣”,“形勞而不倦”。一張一弛乃文武之道。


在計步器橫行的今天,很多人以步行步數最多為榮。殊不知步行過量也是有害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第六條:食不過量,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建議每天步行6000步。

有新聞報道過,一個新婚前的女孩每天晚上到健身房過度健身減肥,導致肌肉溶解,差點引發急性腎衰竭。

一個老人每天去爬山,沒有量力而行,幾個月後導致膝關節磨損,最後甚至連步行都有困難。

所以說,物極必反,凡事都要有個限度,在限度範圍內的,有益身心健康,能延年益壽。如果超過自身的承受能力,一味地無限度地去運動,那便不僅無益且是有害的了。

3、長壽與否也跟個人體質相關

我們不能否認有的人天生體質強,在孃胎裡就帶出來的,這些人根本不注重養生和鍛鍊,甚至隨便糟蹋自己的身體,但他依然有可能會比一般人健康長壽些。就像笑話裡的那個老人的父親。

而我,出生於貧困年代的貧困家庭,先天不足的體質。如今不知不覺年屆中年,我越發地感覺自己身體在走下坡路。血壓高了,眼睛老花了。我越來越注意飲食習慣,並且堅持鍛鍊身體。我從不吃垃圾食品,不吃冷飲,一直低鹽低脂飲食,還堅持步行上下班。

但是,前幾天跟同事們一起旅行的途中,只有我一個人有輕微中暑症狀,被同事笑話說常年鍛鍊的我還不如從不鍛鍊的她。


我沒有因為同事的恥笑而洩氣。我覺得,要是我不注意身體的保養,不去進行適量的運動,我的身體或許還不如現在的樣子。先天不足只有後天補,雖然現在補得還是有點晚,但是,能補多少算多少。


4、遵循自然之道,追求生命的品質

還有一個關於長壽的故事:有個人很想長壽,他向醫生請教長壽的秘訣。醫生告訴他長壽的秘訣就是不好色、不喝酒、不吃肉。這個人很高興地說他既不好色又不喝酒吃肉。於是,醫生納悶了,問他:“那你要活那麼久幹什麼?”


生命總是太脆弱,所以我們總希望自己能夠相對長壽。但我認為,人的生命還是要遵循自然之道,不提倡強行索求生命的長度。只是單純地追求長壽也是沒有意義的。相對於長壽,我們更應該追求生命的品質,追求有意義、有質量的人生。

當然,還是要祝福各位長命百歲哦!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生命的長短與運動有一定的關係,現代科學認為,一定的運動可以使人更健康,從而使人的壽命更長,但過度的運動會導致身體機能的過度消耗,導致壽命縮短。一些運動強度比較大,運動過量的運動員,普遍壽命都不長。據一家保險公司對六千名已故運動員資料分析,平均壽命只有50歲,其中大多數是運動過量所致。

科學研究證明,過量運動能夠導致機體的代謝加速,體內耗氧量急劇增加,產生大量的活性氧,使人更快衰老。另外大量激烈超量的運動會加劇身體器官的磨損和生理功能失調,導致身體健康受損和壽命的縮短。

據說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的手下有一個叫約翰·南斯·加納的副總統,嗜好菸酒和肥肉,不運動,是個大肥佬,保健醫生勸他要戒菸戒酒,減肥運動,科學生活,他根本不聽,結果保健醫生死了,他活了99歲。臺灣作家李敖的老孃,整天躺在沙發看電視,吃東西也是高糖高熱量的可樂咖啡糖包子,過了90歲。他老爸很講究生活品質和鍛鍊,才活了50歲。一些對現代長壽老人的調查表明,長壽老人們的生活各有各的方法和特點,並沒有一定的規矩。

時空通訊以上的說法,並不是否認運動的好處,也沒有鼓吹靜止使人長壽的意思,而是想說人的壽命是受多重因素影響。比如

人的情緒和性格對健康和壽命的影響就很大。那種偏重強調某一方面對長壽絕對影響的說法,肯定是不科學和片面的。我想適度的運動和相對科學的生活態度,良好的心態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應該對健康有利,也能夠使人的壽命得到提升。


時空通訊


人們經常說“生命在於運動”,唸書時也說萬物都是運動的,今天的放在桌子上的筆已經不是昨天的那個了,還記得這些嗎?

題目中問的蜜蜂和烏龜,首先這兩個不是一個物種,就好比你問西瓜和牛肉哪兒個好吃一樣,是沒有辦法進行比較的呀。想比較首先是同一物種的東西,如果你問這個橘子好吃還是那個橘子好吃,這個是有辦法回答的。這麼說可以理解嗎?

再來說說運動與靜止,人是沒辦法絕對靜止的,即使你什麼都不做,身體本身也是有消耗的,就是我們俗稱基礎代謝率;即使你躺著睡覺,心臟也是一直在跳動的,這些恰恰說明人需要運動。

當人長時間躺著不運動

首先身體的肌肉開始減少,時間長了會發現身上的肉鬆了,尤其是胳膊、大腿上的肌肉比較明顯;

其次身體抵抗力明顯下降,長期臥床的人是很容易感冒,感染其他疾病的;

運動可以增加身體基礎代謝率,加快新陳代謝;降低2型糖尿病、冠心病、乳腺癌的發病風險;降低全因死亡風險等。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

  • 每天步行不少於6000步;
  • 每週2-3天力量運動,隔天進行為宜。每天8-10個動作,每個動作3組;
  • 抗阻聯繫每週2-3次,增加肌肉量,預防摔倒,提高生活質量;
  • 柔韌性運動隨時做,增加關節活動度,放鬆肌肉,防止肌肉勞損;
  • 有氧運動天天有,增加心肺功能,控制體重,預防代謝性疾病。

國家公共二級營養師

中國營養學會會員】


營養百事通


其實這個也是需要權衡的。

先來看蜜蜂和烏龜的話題吧,對比壽命長短首先要建立在同一種生物上來對比,蜜蜂和烏龜科綱屬門各種都不相同,根本就沒有可比性,它們本來的身體構造,內臟器官都是不同的,沒有辦法用來對比。比如蜉蝣這種生物也不見得比蜜蜂更勤勞,它們僅僅只能或一天。

再來看人到底是運動長壽還是精緻長壽?的確,我們的器官,我們身體的各部分組織基本上都是有“內定壽命”的,曾經還有人說過,心臟跳動多少下其實也就是那個數字,不會多去哪,也不會少去哪,身上的器官組織就像是機器的零件一樣,用得過度就會磨損更快,早早報修,用得少的話,保留時間就更長,這絕對是不容置疑的。比如有些人認為走路很有鍛鍊價值,於是整體幾萬步幾萬步地走,到頭來可能達不到自己想要的鍛鍊效果,反而膝蓋劇烈磨損,造成各種關節疾病。比如說胃部,如果你每天晚上都還要加一頓宵夜,胃腸天天加班,到頭來也會損害較重。所以,這麼說,反而安靜一點還容易長壽?

話也並非如此,俗話說刀不磨要生鏽,身體也有這個原理。雖然器官組織有自己的壽命,但人體是一個“反脆弱”組織,你如果適當折騰它,它就會變得更強,奮起抵抗,鍛鍊就是一種對身體的折騰,如果我們適當鍛鍊,身體就會變得更強壯,各個器官組織努力和惡勢力作對,就會變得更堅強,這樣反而不容易患疾病,如果完全不去折騰身體,安靜地待著,身體可能就會安於現狀,反而可能受到更多疾病的侵害。運動和安靜兩者的優點和缺點都是此消彼長,但為什麼建議多運動,至少運動過後身體有了抵抗疾病入侵的資本,但安靜雖然能夠保全臟器的運轉次數,但萬一突然生鏽來個重病,再靈光的機器也運轉不起來了。

國外的學說中還有“端粒酶”一說,端粒酶是細胞染色體在複製的時候套用在染色體端的保護物質,可以防止染色體磨損,繁殖細胞發生變異,增加壽命,端粒酶長的細胞,分裂更新次數會更多,也就代表了人能夠更新自己更多次,不宜衰老,更加長壽。而有氧運動就可以增加端粒酶的長度。


只有營養師知道


一種觀點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堅持運動是健康長壽的基本保障;另一種觀點認為,千年神龜靠靜養,磨損不停的機器一定會首先壞掉。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激活生命。“活動”一詞把“活”和“動”組合在一起,即活者動也,動者活也,意思是說活著的人就必須動,動能活得更有生氣,更有活力,更能健康長壽。《黃帝內經》雲:“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吧,近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揭露肥胖和各種疾病的關係,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腫瘤的危險因素。在同樣的條件下,不用做研究大家也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就是健康的人要比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疾病這樣的患者獲得長久。而胖不胖除了受到“吃不吃”這個飲食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到“動不動”的影響。所以減肥最科學的也只有兩種方法,控制飲食和加強運動。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運動醫學博士唐納德·科斯梅爾的一項研究表明,奧運會獎牌獲得者的人均壽命比其所在國的人均壽命要長3年。該研究還發現,從事耐久性項目的運動員 (例如長跑),30年後健在的概率比普通人高13%。俄羅斯的奧運獲獎運動員30年後的生存概率比其他俄羅斯人高出18%,是所有國家平均水平的兩倍還多。當然,我們強調的是合理而又科學的運動,結合運動必須根據年齡、體質和健康狀況來確定。

參考文獻:

[1]卓然.運動與長壽究竟是什麼關係[J].食品與健康,2013(10):25.

[2]姜海峰.飲食、運動、心態與長壽[J].現代養生,2013(07):30-32.

關注“醫學慕課”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醫學慕課


到底是生命在於運動,還是生命在於靜止?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說生命在於運動吧,很多運動員,運動量都很大,後期都罹患了各種疾病,甚至有些人很年輕的時候就猝死了。說生命在於靜止吧,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不愛運動的人都身患各種代謝類疾病,比如說高血壓、糖尿病等。那麼,生命到底是在於運動,還是在於靜止呢?

張大夫認為,生命在於適度運動和適度休息。美國心臟協會關於運動的建議是,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者每週75分鐘高強度運動。比如說,你每天快走30分鐘,每週保持5天,就基本上達到了運動的目標。如果是跑步,那天25分鐘,每週3次就可以了。這份建議中並不推薦過度運動。

休息也是人體長壽所必須的過程。如果一味休息,那可能各種代謝類疾病都找上門來,比如說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等等。但是,不休息也是損傷壽命的,比如說那些熬夜的人群中猝死機率就很大。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度的把握,適度運動和休息,才可以延年益壽。


張之瀛大夫


在這個問題上不要和其他動物去比,因為各種動物的預期壽命不同,有些動物在不停地動,有些東西很少動,並非是因為它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追求長壽,那只是它們進化出的生活狀態罷了。常動的動物如果靜下來就命不久矣,常靜的動物動起來也活不長,要遵循它們各自的生命規律。

我們人類也有自己的生命規律,我們並不像蜜蜂那樣勤勞,我們的近親黑猩猩大猩猩的行為可以作為我們本能生命規律的對照,黑猩猩大猩猩並非永遠在動,但是它們也不像烏龜那樣很少動,而是處於一種該動的時候動,不該動的時候就不動的生活狀態。

動還是靜是和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在遠古時代是不考慮生命在於運動的,如果不動的話或者餓死或者被野獸吃了。在古代大多數人終日勞作,靜成為一種奢望,如果他們能少勞作的話而且吃得飽的話,壽命就會延長,所以說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如果能夠少動,外加食品供應豐富的話,就會相對活得長。

但是你我不能穿越,只能活在當下,運動還是靜止這個話題只能針對現代人而言。現在生活在文明社會的人們,食品供應問題已經解決了,而且過度了,導致人們營養過剩,繁重的勞作也大大減少,甚至不必勞作了,這樣一來物極必反,肥胖成了健康的殺手。針對這種現代生活方式,生命在於運動是正確的,大量的研究都證明了多動會減少慢性病和死亡的風險,久坐少動則會增加患慢性病和死亡的風險。

但是研究還發現,運動並不等於體力活動,那些因為職業的原因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的人非但不能長壽,反而可能短命,因此生命在於運動說的是在業餘的時間裡把運動當中一種愛好、一種自願性的、能夠從中獲得享受的行為,這樣的運動才能長壽,而不是為了養家餬口而不得不從事的體力勞動。也就是說使人長壽的“生命在於運動”指得是以高品質生活為基礎的強身健體。


京虎子


相信大家對於“生命在於運動”這句名言,並不陌生,但也有人說靜止使人長壽。那麼,到底是“生命在於運動”,還是“靜止使人長壽”?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動與靜對健康與長壽都十分重要,也就是說“生命在於運動”、“靜止使人長壽”不可偏廢。我們知道,人是一個有生命的活體,生命本身就是—個不停運動活體,即便是睡覺的時候,人體的心臟,血管,細胞組織從來都未停止過運動,當然局部性的,病態的供血不好則另作別論。

對於‘生命在於運動’的理解,應生命在於正確的運動。尤其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大多數人在忙碌了一天之後,往往就在家打打遊戲,看看電視,這樣一天都沒有運動,久而久之,身體慢慢就出現亞健康的狀態了;然後就去健身房,大汗淋漓一場之後,認為自己鍛鍊運動的目的達到了,又週而復始之前的生活,身體又感覺異樣。所以不管什麼運動,貴在堅持且正確掌握一個度。

那麼,如何運動與靜止呢?如果白天人體靜息時心率低於每分鐘70次者,就需要多運動,否則心臟就無法滿足人體各器官的供血供氧,就容易產生身體不舒適感,人體內代謝就會不平衡而生溼氣,轉生出各種疾病。如人體沒有心率慢而供血供氧不足的情況下,少運動為妙,因為地球上的,每一種物體的運動,都會產生相對等的風險。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在動物界啊,決定個體壽命長短的首要因素是“投胎”成什麼物種,然後才是個體自身的修身養性或者幸運值

簡單說,對於哺乳類動物而言,體型越大的動物壽命越長,體型越小的動物壽命就越短。而人類在哺乳類動物中的壽命算得上是相當高的了,只要自己不作死。至於是運動還是靜止,是抽菸還是不抽菸,是喝酒還是不喝酒,沒法跨物種進行比較,一個抽菸喝酒的人,也比不抽菸不喝酒的蜜蜂活得久。

圖示,標紅的是哺乳類動物。

  • 最長壽的家鼠4歲
  • 最長壽的狗29歲
  • 最長壽的貓38歲
  • 最長壽的北極熊42歲
  • 最長壽的馬62歲
  • 最長壽的亞洲象86歲
  • 最長壽的人122歲(一位法國婦女)


動物身體越大壽命越長,其實一點都不奇怪,畢竟要長出那麼大的身體也是很消耗時間的事情,不是嗎?


而人類的壽命其實反倒是個怪異的現象,因為許多體型比人類大的動物,沒有人長壽。原因大概是人類有一個明顯的幼態持續現象,人類需要很長時間的學習才能成年,人類的青春期和其它動物相比開始得太晚,至於為人父母就更晚了。


當然,現代人生活的條件也遠遠超過野生動物,我們所享有的安全的環境和食物以及救治系統,都是保障我們長壽的基本條件。而野生動物可就沒有人類這麼好運了。


不過,在脊椎動物中格陵蘭鯊魚,是目前是已知壽命最長的脊椎動物。2016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對28個標本進行了放射性碳測定,結果顯示其中最老的已經活了大約392±120年(最少272年,最長512年)。作者還進一步得出結論,該物種在約150歲時才能達到性成熟。這大概是在北極那麼冷的地方,還要長到那麼大,實在是太不容易了,生長和發育都被極大的減速了。


最後,如果想長壽,就吃八分飽吧,限制飲食攝入,對果蠅、老鼠、猴子延長壽命都有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