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訊《張利鵬百幅國畫作品展》七月一號在洛寧縣文化館開幕


  本網訊(劉尚鋒 張爽)展訊《慶"七一"暨建黨97週年,"不忘初心.砥礪前行"_張利鵬百幅國畫作品展》於2018年7月1日上午10點,在洛寧縣文化館二樓多功能展廳開幕。

歡迎各界朋友們屆時蒞臨指導!

主辦:

洛寧縣宣傳部

洛寧縣文廣新局洛寧縣文聯

洛寧縣文化館

承辦:

洛陽居龍建築有限公司

協辦:

洛寧縣書法家協會

洛寧縣教育美協

洛寧縣上戈鎮書法家協會

展訊《張利鵬百幅國畫作品展》七月一號在洛寧縣文化館開幕

洛寧乃“出書”“造字”之地,自古騷客紛至,雅士沓來,新秀濟濟,方家芸芸,堪稱文明之源頭文化之聖鄉也。畫家張利鵬,乃斯靈山厚土培育之又一藝壇新秀焉。

其外公笑白,乃藝跨世紀名聞遐邇之大家。他以剪紙、繪畫、書法兼棲之博藝高格率一域之文化藝術,其功業赫赫,名聲煌煌。一生謹守黌園,廣育桑梓賢才;祖訓嚴苛,培植藝術之家。致使鄉梓刮目,河洛驚歎焉!

古云“近朱者赤”也。利鵬從小受墨香之薰染,於不經意間步入藝術之門。在耳濡目染中走進藝術,於潛移默化中領略藝術,在日光流年中漸進,於精思訓導中成熟。他誕生於藝術世家,童年即萌發藝術之夢,繼之考入洛陽第一師範學校藝術專業,得韋曉堅、郭利洛等名師之真傳,以使其興趣、審美並行,理論、實踐競進,為其日後發展奠定了紮實基礎。

人生境遇不同,志趣各異焉。見異思遷者有之,乘勢揚帆者有之,為米折腰者有之,追夢固守者有之;而張利鵬選擇的則是追夢固守矢志不渝。赴山區任教,背離所學之美術(改教語文);晨興舉目雲霞映月也,暮臨遠眺山巒落日也;無圖書參閱,少同道論藝……但這一切都無法改變其初心。他在寂寞中深思,在無助中歷練;在鳥唱聲中尋找快樂,在牧人鞭梢發現靈感……悄悄地收穫著峰巒上、溝坎下、溪流中、花草裡……屬於自己的藝術。

有人高喊著“深入生活”,卻遲遲沒有發現“藝術”;而他,在自我“平淡生活”中卻發現“大美”,創作出了“精品”。這就是出生在上戈深山、年僅三十九歲的張利鵬!

國畫,乃是根植華夏之原生大藝,土生土長,風采絕倫,巍巍然傲立於世界藝術之林。亙古迄今,名人列列,佳作累累。花鳥、山水、人物……構成的七彩畫廊,給人無盡的視覺享受和精神薰陶。

大凡大美之藝,必精思方得;經典之作,必赤情始獲。一幅佳作,需要融入太多的文化元素,絕非輕鬆可取也。國學大師饒宗頤研究畫史,他以為——要豐富中國畫的精神內涵,需兼容“哲學,尤其是禪學思維,詩詞的文心與意境,書法的筆墨氣韻”於其中;而早在南朝時期,宗炳就在《山水畫序》中提出“澄懷觀道,臥以遊之”之說。國畫,不是追求簡單之形似,協調之色彩;而是追求作品之內涵,如何使之渾厚、淋漓、雅緻、清空。而最終達此境界,必得人品、學問、才情、思想之支撐,四者缺一不可得也。

縱觀張利鵬之畫作,其表現對象多為老屋、枯藤、山溪、江雪、峰林、煙波……寓清幽閒適之詩意於其中:或村頭之一縷斜陽,或山巔之一摸霞光,或穿雲之一列鴻雁,或步嶺之一群牛羊;一溪碧水,一座石凳,幾株老樹,幾間瓦房……置身其中,悠思漫蕩,物我兩忘,有不知斯年何年之感慨焉。

與藝術結緣,皆天下雅士,而欲出境界,並非易事也。僅憑寒窗、汗水、禿筆、穿硯之功不可得焉。張利鵬以自己獨到之認知——義無反顧地到許昌學院進修漢語言文學,認真臨摹宋元文人畫作,仔細研究古代繪畫理論,和哥哥一起接觸著名花鳥畫家周彥生大師,當面求教學習,聆聽教誨,領會和吸收當代嶺南畫派的筆墨精萃,與九都諸家多方交流……以使自己豐富文化涵養、體悟社會人生、洞察天地宇宙、超越生命空間……終使自己懷揣至善至美,情繫天地蒼生,焉有不出境界之理哉?

是為序。

譚傑

2018年6月15日

展覽位置

展訊《張利鵬百幅國畫作品展》七月一號在洛寧縣文化館開幕

部分作品欣賞

展訊《張利鵬百幅國畫作品展》七月一號在洛寧縣文化館開幕

展訊《張利鵬百幅國畫作品展》七月一號在洛寧縣文化館開幕

展訊《張利鵬百幅國畫作品展》七月一號在洛寧縣文化館開幕

展訊《張利鵬百幅國畫作品展》七月一號在洛寧縣文化館開幕

展訊《張利鵬百幅國畫作品展》七月一號在洛寧縣文化館開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