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产品独一无二的趣事:副牌也是产品

宣纸由青檀皮、稻草经反复反复的浸泡、清洗、蒸煮、腌沤、发酵等工序,通过日晒雨淋进行自然漂白,漂白后的原料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按不同比例混合,再添加纸药(猕猴桃藤汁),经过捞纸、晒纸、剪纸等工序完成。因原料的生长、加工与泾县的环境、水质、气候有很大关系,决定了宣纸产地的地域性。

宣纸产品独一无二的趣事:副牌也是产品

那么,宣纸行业中如何界定自己的产品呢。

在标准的产品世界里,宣纸独一无二算是个奇葩:非标准品也是产品,也可以销售。这个品种就是:副牌(宣纸)。

宣纸产品独一无二的趣事:副牌也是产品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宣纸企业根据产品质量的高低进行界定,并冠以不同的名称予以区别。

质高的属于“正牌”但是大多时候不做特别标记,算是“标准品”吧。质量稍次的为“副牌”,质量最次的整张纸则打上“书画纸”。

如此一来,就与当今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悖,因根据质量的要求,任何企业没有理由将冠以“副牌”的纸张对外销售,实际上宣纸行业中的“副牌”算是合格品,“正牌”是优等品。并且,市场上也接受这种冠以“副牌”的纸张。好神奇,有没有!

宣纸行业中传统“书画纸”是一种企业无奈之举,按照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宣纸价格计算,一刀棉料四尺单的售价为40元,一刀同品种的副牌售价要低2、3元,书画纸又在副牌的基础上低2、3元。如果这些完整的宣纸,不打“副牌”或“书画纸”,直接稀释成纸浆重新回笼的话,按照30%的最低消耗来计算,一刀宣纸的回笼会造成12元的损失,按定价最低的“书画纸”计算,一刀纸实际已损失了6元。而实际生产中,一刀纸的回笼损失要高于30%。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泾县的宣纸生产企业引进比宣纸原料低多倍的龙须草绝干浆,替代传统的由青檀皮、稻草组合的宣纸原料,生产出来的貌似于宣纸的产品,冠以宣纸的名号对外销售,开始扰乱了宣纸市场。当时的政府主管部门认为这是宣纸的衍伸产品,应该称之为“书画纸”,(此后省略2000字,以免踩了谁谁谁的尾巴)……

宣纸产品独一无二的趣事:副牌也是产品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凡事你认真钻进牛角尖了,都会发现这样那样有意思的事。

列位师友,你钻过吗?

可有什么发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