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怎麼識別身邊危險型性格?

今天是心理健康日,“5.25”的諧音為“我愛我”。怎樣關愛自我呢?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發展自我,讓心靈充滿陽光……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學會保護自己,學會識別身邊隱藏的“潛在危險人格”。怎麼識別呢?這篇文章會幫你找到答案“滴滴司機殺害空姐”的新聞受到大家廣泛關注,


教你怎麼識別身邊危險型性格?​空姐父親那雙紅腫的眼睛讓人看了難忘和心痛。據警方報道,2018年5月5日晚,21歲的空姐乘坐滴滴順風車前往市區,卻不幸遇害;犯罪嫌疑人為網約車司機劉振華,警方對其展開大範圍搜捕;案發十天後,警方通過官方平臺發佈警情通報,表示犯罪嫌疑人劉振華作案後棄車跳河,在河裡發現嫌疑人屍體。無辜的受害者為家中獨生女,剛剛大學畢業,一個正處於最美好時期的生命就這樣消失,讓人惋惜。作案人劉振華曾經在娛樂平臺上自稱為“快樂的滴滴司機”,並表示過自己最痛恨拿生命開玩笑的人(WTF?),在其個人相冊中,幾乎都是與“女友”的合照。相信無論是誰,事發前都不會將他與“兇手”、“殺人犯”等諸如此類的字眼聯繫在一起。有記者去劉振華家裡採訪後得知:劉振華性格陰鬱,脾氣暴躁,經常毆打其父索要錢財;曾有過嚴重交通事故並致對方成植物人,賠償對方三十萬元;有婚史,妻子因他性格問題與他離婚。這個空姐案件剛過去不久,讓人嘆息的同時,不禁思考——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怎樣一眼識別出身邊危險的犯罪分子呢?

教你怎麼識別身邊危險型性格?​有個名詞叫“潛在危險人格”,擁有此種人格的這類人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比常人更加危險,更容易作出過激的、常人無法理解的舉動。正常人都不願意遇到這樣的人,一般情況下,與他們發生糾纏都會是極其麻煩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儘量提前發現這類人,並儘量與他們保持距離。一般來說,以下四種類型的人為擁有“潛在危險人格”的“潛在危險人士”:1妄想型他的思維天馬行空很可能脫離客觀現實,你的正常又普通的行為都會被其在內心無限放大扭曲,凡事總朝著極端的方向考慮,其中不乏出現跟蹤狂、監視狂等類型的人。這種人最早表現為敏感多疑,逐漸發展成妄想,並有泛化趨勢,妄想內容日益脫離現實。有時可伴有幻覺和感知覺綜合障礙。他們的情感和行為常受幻覺和妄想支配,表現多疑、多懼,容易出現自傷及傷人行為。遇到對妄想內容深信不疑的人,放棄試圖說服他的念頭吧,不僅說服不了,當心把自己也捲進去。2情緒過激型情緒極其不穩定,性格極端敏感,要求周圍的人以自己為中心,一般不能忍受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有暴力傾向,很大程度上會出現傷害性的過激行為,是類似於“炸藥桶”一般的危險存在,不知道什麼時候他的情緒就爆發出來,傷害到自己和他人。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情緒就難以自控,大吵大鬧,甚至摔門砸碗,很容易嚇到鄰居家小朋友,不知道下一步會做出什麼衝動之舉。3控制慾過強型這類人缺少分寸感和界限感,在他們的世界中不能有拒絕自己的存在,不停地給別人提要求,認為別人應該按照他的要求行事,時刻想要把控身邊某個或某些人的一切情況,並且不允許對方表現出拒絕。他們認為自己沒有錯,錯的都是別人。

教你怎麼識別身邊危險型性格?​在對錯問題上擅長使用外歸因,表現為自己的對錯好像無須討論,但別人的對錯特別重要,如果發生了不好的事情,一切都是別人的問題,而不是自己有問題,久而久之可能會發展到運用暴力手段以達到自己目的的情況。簡而言之,一個控制慾過強的人會希望外界的一切都按照他的需要他的意志來運轉,如果沒有符合他的需要他的意志,他就會強制你改變,認為你必須符合他的意志和要求。跟控制慾很強的人相處,會有很強的壓迫感、壓抑感和窒息感。4反社會型這是犯罪率最高的一種人格類型。正常人是社會性的群居動物,追求的是秩序跟互惠,而這類人卻反社會、反群體,沒有規則意識,痛恨社會甚至痛恨世界。他們危險性高、危害程度大。反社會人格的重要特點,是缺乏情感理解和共鳴能力。他們無法清晰表達自己的情感,也無法真正理解別人的情感。由於對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容易體驗到歪曲的情感,不能從經驗中獲益,他們很可能保持著持久和牢固的適應不良行為的模式。總之,這類人遵法觀念較差,行為受原始慾望所驅使,具有高度的衝動性和攻擊性,缺乏同理心,甚少感到羞慚。比如章瑩穎案的兇嫌克里斯滕森,也是一個典型的反社會人格。在空姐案發後,警方搜尋到了兇手早已藏匿好的兇器,細思極恐,劉振華遲早都會暴露自己丑惡的嘴臉,只是不知道哪個無辜的普通人,會在某個不經意的時間和地點,遭遇到暗藏殺心的他。這次,21歲的空姐劉某不幸地成為了無辜的犧牲者,結束了他那顆蠢蠢欲動的想要犯罪的心。擁有“潛在危險特徵”的人就像是披著羊皮的狼,外表貌似溫順,只有撕掉羊皮才能發現他們令人恐懼的真實面目,讓人不寒而慄卻為時已晚。逝者已逝,尚存於人世的親人卻是懷著無限的悲痛度日,紛紛秒秒都在承受著常人無法理解的痛苦,而殺害女孩的兇手已死,我們也等不到他被法律制裁的那天。這場悲劇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我們淡忘,但是留給兩個家庭的傷痛卻永遠不會被忘記。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引以為戒,汲取經驗,無論什麼時候、跟誰在一起、身處何地都要記得盡力保護好自己。當然,具有危險特徵的人,畢竟還只是極少數。絕大數人是友好和善的。只是對別人保持善意的同時,也要小心落入他人“善意”的陷阱。這事兒不能靠人工智能,只能靠“人的智能”。

作者:邢天天清華大學心理系碩士三年級,中德家庭系統治療班學員,美國積極心理教練班學員,跟隨樊富珉教授做團體心理諮詢相關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