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18年的對比照片讓人感慨:對於戰爭,我們還是缺乏敬畏之心

近日,推特上有一名利比亞男子po了一組利比亞對比照片,一時間火遍網絡。

2000年,這名男子在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拍了一組照片,時隔18年之後的2018年,在同一地點,重拍了一組照片。

時隔18年的班加西,隔了生與死、戰爭與和平。從高樓聳立、鱗次櫛比,到滿目瘡痍、殘垣斷壁。

除了男孩成長為男人,背後的城市廢墟令人感慨家國創傷、山河破碎。

這組18年的對比照片讓人感慨:對於戰爭,我們還是缺乏敬畏之心

這組18年的對比照片讓人感慨:對於戰爭,我們還是缺乏敬畏之心

這組18年的對比照片讓人感慨:對於戰爭,我們還是缺乏敬畏之心

這組18年的對比照片讓人感慨:對於戰爭,我們還是缺乏敬畏之心

這組18年的對比照片讓人感慨:對於戰爭,我們還是缺乏敬畏之心

對於戰爭,我們還是缺乏敬畏之心。

春節檔的《紅海行動》給我們每個人的震撼是極其強烈的。

看過圖片和電影后,說了再多,震撼再多,也不過是作為一個鍵盤俠在這感慨什麼“那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你覺得世界很安全,不過是有人把槍炮擋在了你看不到的地方”。

而真正的戰爭,只有經歷過的人們才會懂。對於那些經歷過戰爭的人們來說,我們的這些震撼和感慨,用一句“呵呵”來回復足矣,因為我們根本不懂,他們心中的創傷我們永遠體會不到。

誰也不知道,在戰場中,每一聲槍炮聲過後是否還能活著,每一次對望是否會是永別。所以戰士們才會吃糖保持快樂,才會把普通的手鍊作為信仰之物,才會說出“戰場上,子彈躲不掉的”這種玄了吧唧的話。

可能在那種環境下,沒人有空去標榜什麼保家衛國、正義必勝的高尚情懷,只剩下恐懼、慌亂、茫然、本能,只剩下最原始的腎上腺素在衝動著,殺一個敵人,躲一發子彈,站起來赴死,趴下去活命。

也正因如此,導演沒有刻意去掩飾爆炸過後的血肉模糊和殘肢斷臂,甚至是給了大量特寫,以及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慌亂脆弱的神情、和並不體面的求生本能。

這些畫面可能會讓部分觀眾感到不適,甚至與我軍威風凜凜鋼鐵之師的形象格格不入。

但送審的時候,海軍卻毫不猶豫的開了綠燈,他們說真實的戰爭就是如此殘酷。

於是我們才能看到,電影裡隨處可見的殘肢和內臟,刺耳轟鳴的槍炮聲,撕心裂肺的哀嚎哭喊,刺鼻透骨的血腥味和火藥味。上一秒還平靜的郊外小路,下一秒就被迫擊炮炸得血肉橫飛;斷掉的手指若不是親眼看到他斷掉了,居然在荷爾蒙刺激下感受不到疼痛;面對子彈時本能的懼怕,躲在車裡滿臉的汗,急促的呼吸聲,瑟瑟發抖的身體;被炸爛的左臉,露出陰森森的牙齒;忍著痛自己包紮被手榴彈炸掉的胳膊;近身格鬥廝殺時用牙咬,用刀捅,用盡一切手段去殺死對方;捧著血肉模糊的戰友的臉,流著淚去給他剝一顆怎麼也剝不開的糖……

當一切都血淋淋的展現在面前,我們才突然意識到:戰爭這玩意真他媽不是鬧著玩的,那都是些血肉之軀啊。

我們只看到新聞裡敘利亞戰亂,伊拉克武裝鬥爭,美國英國又遭遇了恐怖襲擊,索馬里海盜又出來打劫…死傷多少人,現場目擊幾段,評論員們分析一通,網友們討論一番,一篇篇文章,一組組數據,一段段採訪,都是冰冷的報道。

沒人有空去關注每一個戰士、受害者,他們在臨死前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如果能感受到,那會是一種何等悲慘的人間煉獄。

我甚至覺得有些殘忍有些不公平,為了和平,有人要揹負這麼巨大沉重的代價和犧牲。

他們中沒有英雄,但他們都是英雄。

局座張召忠對林超賢導演大加讚賞,他說我穿了軍裝45年,這一輩子做的愛國教育和國防教育工作都不如你這一部電影發揮的作用大。

之前看過《奇葩說》裡有一集,講到了災後心理創傷恢復治療:

汶川地震發生後,最精英的武警戰士最先衝進去,當時路斷了沒有工具,全營的戰士到了現場用手去挖,伴著腥臭和哀嚎,挖出來的都是殘肢,我們想象不出當時汶川人間地獄般的景象。

後來武警部隊醫院設立了一個科研項目,去跟蹤研究這些戰士,這一個營的戰士出現了幾個特殊的情況:第一,他們把自己身上的所有毛髮都剃掉,沒有人要求他們這麼做,因為他們覺得有味道,是那種弄不掉的味道;第二,這個部隊的用水量是同樣其他部隊的10倍以上,所有戰士每天洗好幾個澡,也是因為他們覺得有味道。

他們經歷的就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這組18年的對比照片讓人感慨:對於戰爭,我們還是缺乏敬畏之心

他們不知道該怎麼修復自己內心的創傷,我們作為外人也體會不到那種心理創傷和心理變化。

對於受過戰爭和災害創傷的人們,再多的英雄感謝也就只是一種安慰。

願世界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