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双流之变|挺起双流工业经济脊梁

工业是振兴双流的根本出路,工业兴则全局兴。改革开放40年,是双流经济快速发展的40年,更是双流工业从量变到质变的40年。双流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效益水平节节提升,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分散经营到集约式园区经济,从国有企业一枝独秀到各类企业百花争艳。在经历化茧成蝶的蜕变后,双流工业当仁不让地挺起了发展的脊梁。

搭乘改革春风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棠湖公园熏风塔是双流仿古建筑之一,原址在城南三里坝附近,散落的塔砖流散在周边农户家中。后来三强公司花两千元钱从农民手中买下熏风塔砖,建起了双流机械铸造加工业的第一个铁炉,双流历史上出现了乡镇企业的身影。

改革开放之初,“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在双流县”的顺口溜几乎人尽皆知。

“那时双流穷呀,许多百姓连饭都吃不起。”西航港开发区企业家协会会长、成都三强轧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家双说。

穷则思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流人敏锐地嗅到了机遇,提出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口号,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双流经济的突破口,在短时间内掀起了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双流之变|挺起双流工业经济脊梁

“双流赶上好时机,抓住了发展机会,这也成就了今天的双流。”曾多年在双流经济一线工作的老干部江玉能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成都市为推动生产力扩散,提高产能和效益,将改革重点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二三产业开始由城市向农村扩散。“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萌芽,但那时还不叫这个名字。”江玉能说,双流主动出击,与成都的企业对接,在政策、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恩威公司、高频焊管厂、三强公司等一批明星乡镇企业涌现出来,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东升、永福、金花、机投、白家、华阳等一批乡镇企业发展重点乡镇,形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之势。

当时有一个轰动性事例把双流推向潮头。1983年底,东升镇创业者薛永新与时任塔桥村村长的林忠本达成协议,由薛永新出设备、塔桥村出资金,办起了木材加工厂。根据订立的“全奖全赔”条款,企业如果没有完成利润指标要全部赔偿,超过利润指标,全部奖励给承包人。当年,薛永新完成了超过利润指标3万元的业绩,把东升镇干部吓了一跳。县级领导指示,奖励一定要兑现,此举轰动一时。从此,全省各地喊响了“到双流创业去”的口号。

政府和个体合力求变,双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90年,双流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13.26亿元,是改革之初1978年的31倍,上缴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2.7%,乡镇企业实现了从经济“突破口”到经济“重要支柱”的飞跃。1991年,凭借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双流摘取了省政府首次设立的“蜀都之冠”桂冠。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掀起了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新高潮,双流乡镇企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叫花子出在双流县”的顺口溜在短短几年内便消逝在历史洪流中,变成了“金温江、银郫县,企业家出在双流县”“双流的票子、崇州的点子、温江的面子”。

二次创业集中发展

双流工业“改头换面”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双流乡镇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抉择。

“经济建设不断推进,乡镇企业对行政机构的过度依赖已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式。”江玉能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弊端逐渐暴露,主要表现在体制陈旧、规模偏小、经营管理水平底下、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严重等。在首夺“蜀都之冠”后,双流开始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打造企业集团,加速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开发区建设。

对于乡镇企业,双流引导实施“三个换血”,即换“科技之血”“开放之血”“新鲜之血”,企业从粗放型、数量型向科技型、效益型转变,步入二次创业的良性轨道。1996年后,双流乡镇企业在第二次创业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先后同17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国有大型企业合作,引进上千名科技人才,培养了上万名技工。

2001年,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双流90%以上的乡镇企业完成改制工作,集体资本逐渐全部从乡镇企业退出,“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也划上了句号,改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这一时期,除了乡镇企业的改制升级,双流工业还呈现出集中发展的特点。

早在1992年,西航港开发区就已启动建设,随后蛟龙工业港双流园区正式兴建。进入新世纪,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双流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紧密联系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集中”发展思路,在全县规划建设六大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县域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双流工业从此实现了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到“集中发展”的转变。

推进工业集中发展不停步。2005年,双流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邀请国外知名规划公司进行工业开发区和物流园区规划,对工业集中区进行重新定位、将全县六个工业园区进一步整合为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一区两园”。至此,双流工业经济有了新的内涵,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实践证明,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聚集了经济要素,激发了民间资本活力,实现了土地、资本的集约化经营及资源的共享和产业经济的错位发展。工业园区逐步成为双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产业生态圈

主导产业撑起“四梁八柱”

工业集中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已经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走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子是必然选择。2008年起,双流以主导产业引领产业集聚方向,构建主导产业生态圈,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007年,天威集团落户双流。随后,汉能等新能源巨轮驶入成都(双流)光伏产业园。2008年后,双流主动调整西航港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方向,在固化原有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食品等产业的基础上,在打造太阳能、核能、风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上下工夫。水到则渠成,按照成都市“一区一主业”要求,双流确定了以新能源产业为龙头、以新材料和机电一体化为支柱的主导产业。

时间来到2010年,仁宝、纬创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拔地而起。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引进处于“产业链招商”顶端的仁宝、纬创等行业巨头后,一大批台资和内资企业纷至沓来。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双流之变|挺起双流工业经济脊梁

同样是2010年,一个新鲜的词语频繁出现在双流人口中,那就是“物联网”。作为成都物联网产业承载区,双流启动了物联网孵化园及产业基地建设,为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2012年,双流确定了“一核心三主导一体系”工业发展定位,即做强新兴电子信息核心产业,壮大新能源、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全方位构建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先导性产业体系。清晰的发展定位,有力的政策措施,双流现代制造业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2013年,双流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新时代新征程,更要有新作为。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双流牢记总书记嘱托,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017年7月,加德纳航空全球旗舰工厂项目开工,一墙之隔的朗星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于同年10月成功试飞全球首款吨位级货运无人机……航空动力小镇蓄势待飞。

2017年9月,世界首条工业4.0高效电池生产线在通威太阳能投产,也带动双流新能源上下游企业抱团、联动发展,一座新能源产业高地正在双流加速崛起。

2018年1月28日,总投资280亿元、我省近年来布局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化项目之一—成都中电熊猫8.6代线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全面建成并正式点亮,双流新型显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围绕主导产业,双流加速构建要素集聚的产业生态圈,同时聚焦新经济产业生态培育、新经济产业要素供给、新经济应用场景构建、新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大力发展新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奋力书写着双流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