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虽看不到金戈铁马的豪放,听不到风萧萧兮的悲壮。然而,当你走进吕梁山深处的“马趵泉”,依然能强烈地感觉到历史的沉重和岁月的沧桑!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这座昔日的抗日民主政府如今已成为稷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个只有30余户,150余人的小村,以其自然风景优美,明清古建奇特,文化底蕴深厚,已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也列入第五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正在打造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同时积极申报山西省蟠龙山森林公园!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在一个槐花飘香的周末,与文友同行,从容地一睹马趵泉芳姿。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马趵泉来历在民间有诸多传说:其一是杨门女将穆桂英用大白马刨成,为众将解渴;其二是汉刘秀黄龙驹踏出,饮水解渴;当然,最靠谱的是碑文上记载唐王李世民屯兵于此的传说。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话说隋唐末年,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其子李世民作为先锋在后稷汾水一带与隋军激战。

因遇隋军主力,李世民战败后带兵逃到一个三面环山的山坳里。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时逢夏日正午,人困马乏,饥渴难耐,后有追兵,前无退路,李世民不由仰天长叹"天要灭李!" 话音刚落,其战马飞龙驹仰天长嘶,对着一巨石脚旁猛趵数蹄,所刨之处竟然冒出一股清泉。李世民大喜,与马狂饮泉水,士兵顿时精神大振。如何脱身?神勇的李世民举起青龙刀,对着西北山崖猛砍三刀,许是神助,居然把山砍出一豁,人马从刀茬豁轻松逃脱。随军追到此地,看到泉水淙淙,早无人影。隋军统帅长呼天不灭李也,只好率军返回。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诸多传说让历史学家考证去吧。途山涉景采风时,发现离村二三里路外,确有马趵清泉,泉水用青石砌成一方水池,有骨突泉水翻涌,卷起碗口大小浪花,水池却不见外溢,想必自有暗道机关设置,那是人家机密。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据村民反映:千余年来,就是遇到旱灾,马趵泉也一如既往的喷涌不息,富含多种矿物元素的泉水滋养着这方土地这方人。

马趵泉的神奇传说和千年不竭的奇特现象,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赏题字,在泉水旁边的石壁上,镶嵌着地山氏书写的“神泉”二字,字迹挥洒自如,笔走游蛇。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清代嘉庆年后曾有首民谣:“进村一条道,环村五座庙,一门两举人,西北韩字镖"。

这首歌谣对马趵泉古村的地理位置,村民信仰,韩民文脉内涵所渗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文化做出了全面的概括!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村里的居民全姓韩,至于何时迁入此处已无人说的清。

神奇的传说和荣耀遗迹抵挡不住历史的前行,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已留不住年轻人,所见之人皆为黄发垂髫,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过着最传统的生活方式。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隋唐古槐见证着历史沧桑,韩氏舍粮章显着义民精神。稷山的历史文化根脉在此,抗曰总部在此。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在它的枝杈中,笔者发现了一棵小幼苗,许是风刮来了一粒种子,竟然在这里安家了,种子的力量好神奇! 树旁一个院落,房顶坍塌,断壁残垣摇摇欲坠。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村中有两棵隋唐时期的古槐。槐树在古代和官相连,是科第吉兆的象征,还具有迁民怀祖的寄托,吉祥和祥瑞等文化意义。

可见马趵泉前辈多么的企盼子孙后代得神君之佑登科入仕。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距小庙不远处的一株隋槐,树干枯裂,却仍然枝叶苍翠地活着,与小庙的沧桑相得益彰。

距考证已有1600年以上的历史,五个成年人才能合抱,在山西的古树记载中,是少有的巨形大槐树。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不远处的一棵唐槐,距今1500年之久,粗壮高大,枝干遒劲有力。

参天的千年古槐,屹立在石崖,郁郁苍苍,静静地目睹着世事变迁,四季轮回。

树枝上悬挂了几十盏红灯笼,逢年过节,人们便来树下祈福,当地人已把它敬为槐神。槐神与蟠龙山同在,与马趵泉同存。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在光绪三年,天下大旱,农田绝收,为解民众生活之苦,家境富裕的马趵泉韩氏经众族商议,决定开仓舍粮。

三个月后,韩氏舍尽了万贯家产,使得这些饥饿的百姓免受饥荒之苦,渡过了难关。韩氏“舍德”的义举体现了救济天下的民生情怀。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天给予真心实意积德行善的韩氏子孙后代的爱护是非常深厚的。“一门两举人,西北韩字镖" 岂不是“天道酬善”的典型事例吗?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见证着,拍摄着,抗日战争年代稷山民主政府,闻喜民主政府的旧址犹在。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稷山粮站遗址,墙体全用规则的石块砌筑,墙缝用薄石片填实,异常坚固。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从两边门阔留下的多处弹孔和炮弹的痕迹,足见抗战时期,为了保护粮食,战争场面之激烈,先烈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之高。

回味着沧桑岁月留下的历史痕迹,让我仿佛闻到几十年前弥漫在这里的战火硝烟。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在同行稷山县作协副主席李芳的讲解中,我们重温了这段烽火连天,激荡人心的历史。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抗战时期,日寇的铁蹄踏进稷山县境,烧杀抢掠,为所欲为。

党组织和政府借助马家沟偏僻险要的地势,隐蔽在这里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当时的县政府、县牺盟会等组织就驻扎在这里。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这里,依然陈列着简陋的桌椅、老式手摇电话、罩子灯和广播匣子等古香古色的文物;这里,曾经涌现出像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等可歌可泣的英雄;这里,革命精英运筹帷幄,指挥了一场又一场战役,让日寇胆战心寒。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翻开历史日记我们可以看到英雄前辈们是多么勇敢,为追求正义 ,追求和平不顾一切 ,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村中最高贵的建筑当属国民党陆军司令部特务团驻地,共分三层,依山而建,地势高峻,布局全面。

此遗址和“二战区指挥部”遗址的保护和存在,证明了当时国共已经合作,联手抗日。

特务团团部设在二楼,有过道和立柱,均为粗壮结实木质,很是气派。三楼入深比一二楼浅,主要供瞭望放哨之用。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石磨、马槽、篱笆……这些已远离现代生活的物件在村中随处可见,历史的印记就这样在老屋外随意散落着。

马夫庙、箭豁等人文古迹和石马、佛佑寺、珍珠窑……诉说着马趵泉日渐久远的故事。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伫立于蟠龙山,遥望天际,抚今追昔,浮想联翩。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曾几何时,金戈铁马,峰火连天,战争不断,民不聊生。

回看今朝,“江山如此多娇”,国家安定,英雄辈出,村民安居乐业。我们应为生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感到庆幸和自豪。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稷山文苑」悠悠马趵泉(稷山 黄国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