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馬上有房網


事實上英國同歐洲大陸諸國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歷史上的大英帝國曾擁有世界第一的經濟產值和遍及全球的殖民地,那時的英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而對歐洲大陸諸國英國一直採取均勢外交政策:刻意在歐洲大陸諸國之間維持勢均力敵的狀態,一旦發現歐陸某國有做大做強的跡象就立刻聯合其他歐陸國家予以打擊。而英國自身則始終保持著不與任何歐陸國家締結長期盟約以維持自身的絕對自由——這種外交政策被英國人自己形容為“光榮孤立”。儘管在經歷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自身產業的衰落和兩次世界大戰的打擊之後英國已不再是當初那個傲視全球的霸主,但仍試圖在歐洲扮演主宰者制衡者的角色。所以當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成立歐盟的前身歐共體時英國是以一種冷眼旁觀的姿態應對此事的。

二戰後英國的外交路線總體上是強調英、美之間的特殊關係的,然而歐共體成立本身就是歐洲諸國試圖在美、蘇兩極之間強化自身實力,發出自身獨特聲音的一種嘗試。和美國關係特殊的英國自然而然被歐洲大陸諸國視為美國安插在歐洲的“內奸”。加之在歐共體成立之初英國的冷眼旁觀姿態使法、德等歐陸國家記憶猶新,於是當英國在1973年加入歐共體時作為歐共體最初的創始成員之一的法國一度試圖拒絕英國成為會員國,這就使英國在一開始加入歐洲聯盟體系的過程中就出現了不愉快的記憶。人類就是這樣一種生物——儘管本來是雙方出於各自利益的爭執,可總覺得是對方對不起自己。當時的法國視英國為美國安插的“內奸”;而英國則認為在自己加入歐洲聯盟體系的過程中受到了歐洲大陸諸國不公正的待遇。也許從這時就已埋下了日後英國同歐洲大陸諸國之間對立的種子。

事實上雙方之間這種裂痕一直存在:英國儘管加入了歐盟,可為了捍衛英鎊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英國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影響力始終拒絕加入歐元區。同時當歐洲大陸諸國通過《申根條約》實現自由出入國境之時英國始終拒絕加入這一體系,於是英國就成了歐盟成員國中的一個另類——即使在英國脫歐之前從歐洲大陸前往英國也是需要簽證、護照的。同時英國也始終不願意放棄自己和美國的特殊關係,儘管歐洲大陸諸國基本上也是美國的盟友,但始終沒法達到英、美之間那麼親密。正如稜鏡事件曝光後歐洲大陸諸國赫然發現:身為美國盟友的自己也是美國的監控對象之一,而由英國卻不在美國的監控範圍之內。而在安保、關稅等問題上美國對英國和對歐洲大陸諸國也是區別對待,這一切加重了歐洲大陸諸國和英國之間的不信任感。

英國和歐洲大陸諸國的這種不信任感隨著歐盟東擴之後的一體化進程而進一步加深:新加入歐盟的東歐諸國在經濟發展上相對滯後,這意味著老成員國需要向新成員提供援助。當然老成員對此多少是會有所不滿的,而本就同歐陸諸國面和心不合的英國一看要自己出手援助東歐那幫窮親戚哪還能忍得了?於是英國脫歐也就成為了順理成章之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英國作為島國,長期以來和歐洲國家一直“貌合神離”。戰後,原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出了“三環外交”的方針,一直得到貫徹。所謂“三環”,第一環是英聯邦國家。其實,英聯邦就是大英帝國的翻版,只是那些殖民地擁有了外交自主權和自行選擇行政長官的權力。但是,和英國的關係大都是不錯的。做個不很恰當的比喻:大英帝國好比是一戶人家,英國是家長,那些殖民地是兒女。兒女大了,很多事情要自己做主,不能啥都聽父母的,於是就“獨立”了。但是,獨立後,他們就此斷絕和父母的關係?當然不會。因此,英國和這些國家的關係最親密。第二環是英語國家,實際上也就是英美關係。第三環是英國和歐洲的關係。也就是說,英國和歐洲的關係,是處在最外圍的。

二戰後,法國面臨著如何與德國搞好關係的問題。在法國外長舒曼的運作下,兩國建立了“媒鋼共同體”,即首先將經濟利益捆綁在一起,而媒和鋼是上游產業:生產工業產品,大都需要電力和鋼材不是?經濟上你中有我,不就“誰都離不開誰”不是?這個“媒鋼共同體”後來發展為“歐洲共同體”。最初,英國也想加入,但是法德不允許。兩國認為,英國是美國的“特洛伊木馬”——密探。1973年,英國總算加入了“歐洲共同體”,1993年,歐共體改名為歐洲聯盟。

但是,似乎“身體”加入了組織,“思想”還沒有加入。英國沒有加入歐元區,也不是簽證互通的申根成員國,去英國要另外簽證。這說明在經濟和外交上,英國和法德等歐盟成員國,存在明顯差別,更取代不了法德在歐盟的領導地位。

英國脫歐更重要的原因是,作為成員國,在關稅等方面當然彼此有優惠。因此,英國的農產品遭受到希臘等國農產品的衝擊,希臘窮,東西自然也便宜。工業品則遭受德國的衝擊。例如,德國的汽車對英國的汽車就構成很大沖擊。政治上當不了“頭頭”,工農業經濟又遭受衝擊,還待在歐盟幹啥?當然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馮瑋


英國脫歐原因,一個被無數專家分析猜想了無數邊的老話題,不過我記得不久這個話題剛剛在頭條上討論過,不知為何又來一次!

英國脫歐的根本原因是源於英國人的大陸均勢主義的傳統思維和歐盟一體化的思維衝擊,也就是說大家目標壓根就不一致,短期的合作權當投機取巧吧!

熟悉英國的歷史的人都知道,除了北方的愛爾蘭人不太聽話惹點事之外,大部分的外來問題都來自於隔著英吉利海峽的歐洲大陸,不管是當年的羅馬帝國的第九兵團還是後來的英法百年戰爭,都是歐洲大路上崛起了一個大國以後的英國這個遊離於海上的島國的戰爭或者騷擾,所以英國人極力的謀求一種相對均衡的外交政策,即大陸均勢原則。

這一原則甚至已經成為英國人的傳統習慣,例如著名的印巴分治,例如剛支持完普魯士打贏法國,掉過頭來就幫法國對抗普魯士自己後來的德國,甚至在內部也是,當丘吉爾出色的帶領英國人最終把第二次大戰打贏後,英國人盡然迅速的用自己的選票送走了這位二戰時期英國著名的首相。是的英國人對任何事情幾乎都希望維持一個相互制衡原則。毫不誇張的的說,可以認為目前的歐洲國家格局都是英國人奉行這一原則的結果。有想法可以回顧之前我在今日頭條上的關於英國脫歐的文章。

那麼歐盟一體化符不符合英國的國家利益或者戰略考量呢,其實恰恰是相反的,上一段已經把英國的國家利益方向介紹了,那麼歐洲一體化為什麼能吸引英國人加入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淪為一片瓦礫,數百年來積累的財富被徹底摧毀,同時世界經濟政治中心開始從歐洲移到美洲的美國,大量的科技研究人員出逃,讓歐洲淪為次級世界中心,歐洲各國的精英階層意識到通過戰爭幾乎是不可能實現歐洲的輝煌的,尤其是法國的拿破崙主義的興起讓歐洲精英階層意識到和解和團結才是未來歐洲的方向,因此以德發為主導的歐盟雛鷹,西歐國家鋼鐵協定誕生了,愛你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一個幾乎將所有西歐洲國家納入的組織誕生了!

然而英國卻不是歐盟的前身的創始會員國,當時歐洲三大經濟體,德國為首,英國第二,法國第三,其它國家經濟實力雖然不濟,但人均卻也不輸於這三個國家,沒有了英國的歐盟似乎卻點什麼,所以德國一直拉攏,事實上在待價而沽,爭取了很多優厚條件後,英國成了歐盟的成員國,也說明這貨進入歐盟就是奔著佔便宜來的。

歐盟的發展引起了二戰後西方體系掌控者美國的注意,尤其是八十年代蘇聯頹勢漸漸顯露時歐盟有了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即發行統一的貨幣和組建快反部隊,這嚴重威脅到美國的本地區利益和主導權,在美國的干涉下,歐元雖然發行卻一開始就陷入到了一個長達數年大幅度的貶值漩渦裡,而快速反應部隊則徹底被北約快反部隊代替。

也許此時英國人就意識到,歐盟的道路艱難,所以英國人堅持了自己的貨幣。

美國對於一個在自己苦心經營的地區的傷害自己利益的組織無疑是要下黑手收拾的,但畢竟都是自己的盟友做的不能太過分,蘇聯和華約的解體為美國提供了完美的道具,那就是北約東擴,同時脅迫歐盟東擴,事實上歐盟成了北約東擴的經濟補償機制,安全上新加入歐盟的原華約國家依靠北約,實際上是依靠美國,而經濟上加入歐盟,由於經濟基礎薄弱,歐盟還必須要有政策傾斜。

這個傾斜對於德國裝備製造來說無所謂,反而能有一個更大的市場,然而對於英國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當時說好的進來享受特殊待遇,如今卻要冤大頭提供財政補貼給東歐國家,這完全與加入歐盟的目地背道而馳。

所以英國退出那是鐵定的,不過以後若還有o


嘟嘟超


因為英國無法爭奪到在歐盟的絕對主導權。英國是歐盟中的老人兒了,也是歐盟主導的三大力量之一,幾十年過去,如今的英國卻想要脫離歐盟自立門戶,也不是突然來的興致,而是長期的利益衝突導致。





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利益衝突

英國地處島嶼,近現代以來一直對歐洲大陸奉行“光榮孤立”的政策。雖然是歐盟的老牌成員,但是英國對歐洲的“兄弟”們向來心存戒心,當年英國首相布萊爾希望加入歐元區也被當時的財政大臣戈登布朗給否決。

隨著如今歐債危機的不斷蔓延,英國覺得歐盟會拖累自己,自然是唯恐避之不及。


與德國、法國爭權

歐盟中的英國、法國與德國,向來是三大主導力量,與英國不同的是,德國與法國都是歐元區的成員國,而且德國的經濟實力、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影響力都要強於英國,對於英國來說,無法爭到歐盟中的主導權一直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就像《笑傲江湖》中的嵩山派,一直希望五嶽劍派合併後,與少林、武當一較長短,結果華山派等出來搗亂,讓其非常頭疼。

英國對本身利益的考慮

歐盟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然而英國人認為如今的歐盟固步自封越來越沒有希望,歐盟至今都沒有與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之間簽訂自貿協定,越發保守害怕來自於外部的競爭。

歐盟並沒有想著如何增強競爭力,反而是整天想著如何去費心費力去救不爭氣的希臘等成員,而且大量歐盟欠發達成員的移民對英國造成了拖累,脫離歐盟也就成為了英國的考慮選擇。


澹奕


歐盟(法國主導)成立之初英國佬是完全不要臉式的要加入的。但,法國戴高樂堅決抵制英國入歐,他曾說過他只要在位一天英國就不能入歐。果然在後來的1963年——1967年英國兩次申請被法國打臉無法入歐。戴高樂69年後被下臺,英國這才有機會入歐。戴高樂為什麼這麼不待見英國佬呢?就是因為法國人太瞭解英國人卑鄙虛偽的秉性了,先不談玩的一手的離岸政策而最讓人接受不了的是英國佬屬於鄙視鏈頂端的動物,永遠認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這讓有點血性的人肯定接受不了。戴高樂顧慮最多還是英國佬離岸政策的深入骨髓,可以為了不讓別人發展壯大作出違背常理之事,法國促成歐盟成立為了什麼,對抗美國!戴高樂認為英國佬會像賣牲口一樣賣了歐盟絕不會有任何猶豫,所以和美國裡應外合肢解歐盟的情景在他意識裡不斷湧現。在1966年法國徹底退出北約以後,美國忍無可忍計劃搞掉戴高樂,英國佬立馬主動配合美國開始輿論攻心工作,不得不說英國人就是善於動動嘴皮子(BBC),搞煽風點火的工作完全就是得心應手(現在依舊如此)。經過幾年的努力,英國佬成功了,戴高樂下臺。後面的一切慢慢按照英美鋪墊的套路展開。

戰爭-難民-脫歐。英國作為美國在歐盟的一顆釘子一直就準備在歐盟動盪時期釜底抽薪專業補刀的。可惜了啊,德國人和法國人一樣深知英國佬的性格秉性,這次英國佬脫歐啟動公投後,媒體大勢渲染,英國佬開始想利用公投和歐盟談追加利於自己的條款,英國佬也成功達成了願望。但,德國佬打開抽屜,拿出早已備好的預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利用公知媒體在英國帶偏風向,果然,民眾在一陣喧鬧過後公投脫歐(現在英媒採訪百姓,百姓都說公投那天一頭霧水)!其實德國早就想讓英國滾蛋了,只是作為二戰戰敗國話語權在戰勝國眼裡不值一提,所以這次機會德國肯定不會放過的。


38冰


真正原因是美英戰略需要,歐盟的經濟政治科技及影響力在不斷髮展,歐元也在逐漸變的穩定,特別是以德國是瞻的科技及製造業,在美國的製造業空心化之後由其明顯。英是美國的鐵桿,搞弱歐盟,挑起矛盾使歐盟碎片化符合美國的全球利益。美希望歐永遠在美的掌控下發展,歐越小就越感不安全,美軍事裝備就越有銷路。英脫歐可能還達不到美國的要求,歐洲的難民潮也是美國的配套一環,為了讓歐洲組織碎片化,矛盾普遍化,把歐盟推進混亂陷阱泥潭而自顧不遐,就要更加的依賴美國,主要是為了讓歐聽話。這是老牌資本主義的一貫作風。所有西方在每一次戰爭結束後,都遺留下一堆類似的邊境問題、種族矛盾等等無不如此。為以後的根據需要干涉它國內政而預留後臺通道及暗雷後手。英國一直是美國的附庸,它們自古以來都是靠掠奪來維繫自身的貴族生活,在其漸漸沒落的今天就更要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行事,一點都不奇怪的


木易日月28


一般來說,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依次為: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政治聯盟。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成員國不得不讓渡更多經濟政策、政治政策等方面的獨立性,甚至需要讓渡部分主權。

目前,在世界上,歐洲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是最高的。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歐盟已經走上了通往政治聯盟之路,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歐洲議會就一直由成員國的公民直接選舉,歐盟議會在歐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來,英國在歐盟中的地位比較特殊。一方面,英國始終沒有放棄本國貨幣,從而保持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拖了歐盟一體化的後腿;另一方面,英國不得不讓渡部分政治權利,被迫接納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對國內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構成一定挑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為了緩解國內壓力,公投選擇脫歐。

英國希望把其與歐盟的關係從政治聯盟降為自由貿易區。

從脫歐的具體細節來看,英國一方面不願意放棄歐盟的市場,將尋求與歐盟建立全新的良好關係,避免把英國與歐盟的關係降至原點;另一方面不願意接受其他歐洲國家的大量移民。為此,英國希望把其與歐盟的關係從政治聯盟降為自由貿易區。

與政治聯盟相比,在英國—歐盟自由貿易區框架下,英國將獲得政治經濟政策的獨立性,英國與歐盟之間的商品市場將會自由開放,但要素市場將會採取一定限制,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讓人口“有限制的流動”。


經濟好望角


英國脫歐沒有那麼多複雜的原因。投票的結果。

究其根本原因是歐盟的一體化,勞工自由流動,英國湧入了東歐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的大批勞工。這些勞工佔據了英國很多中下層崗位,並且和英國本土人一樣享受社會福利。直接影響了中下層百姓利益。舉個例子,申請政府分房是要排隊的,東歐勞工也是一視同仁的,大家分到房子等待時間長了。

另外因素的是歐盟一些國家的債務危機。還有歐盟對中東難民的做法。

投票前,英國中年和年輕人多數持不會脫歐的態度,因為在歐盟中人員流動太方便了,說走就走, 形同一個國家。但老齡者多持脫歐的態度。

一切都是平靜的,投票說了算。結果贊成脫歐的以微弱多數勝出。

後來的蘇格蘭脫英公投也是如此。老百姓平平靜靜來投票。幸虧蘇格蘭獨立公投沒成功。否則英國會變得越來越弱。


老兵軍事觀察


我的地盤我做主,不跟你們玩了。

隔了一道英吉利海峽,英國曆來就會歐盟若即若離;英國不是歐盟成立之發起國之一,歐盟的老大是法國和德國,而法國還曾經一度拒絕過英國入盟。恩恩怨怨的結果就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歐盟使用歐元;英國還是使用英鎊。

英國在歐盟中的特殊地位和待遇——留在歐盟享受單一市場,統一關稅的時候,有可以保留自己的貨幣,不受匯率波動的影響的英國人在歐盟特別是法德兩國中飽受詬病;而英國在布萊爾執政期間與美國亦步亦趨做法也引起了歐盟的不滿。

英國國內民眾特別是老年人或者是先前移民對歐盟特別是德國敞開雙臂歡迎阿拉伯難民的做法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加之極少數伊斯蘭恐怖分子在英國的襲擊,不同文化越來越激烈的衝擊,歐盟東擴拉進來太多前蘇聯集團的"窮兄弟",等等因素影響,英國民眾終於坐不住了,用公投的方式決定自己的命運。

兄弟多了,貧富不均,分開單過而已。


閒看秋風999


英國一直想做歐洲的領導者,但是卻得不到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的支持,並且歐盟要求英國對歐洲多提供經濟支持,這損害了英國的利益,因此英國決定脫歐來換取更多的利益。



1.英國一直對歐洲各國存有戒心,英國並非歐元區國家,它可以發行自己獨立的貨幣英鎊,這對英國保持出口競爭有利,也可以擁有自主的財政政策。

2.英國因為有自己的私心不加入歐元區,這讓英國很難真正的參與歐洲大陸的事務。尤其是歐洲債務危機爆發時英國不願意幫助深陷經濟危機的歐盟國家,這讓英國在歐盟的影響力逐步下降。

3.英國對歐盟的政策一直就存在不信任。英國認為歐盟的政策可能損害到英國的利益,而其它歐盟國家對於英國不願意幫助歐盟走出債務危機也很失望。

4.英國不僅不使用歐元,不參加歐盟對經濟危機的救助方案,不為緩解危機出力,還反對一切金融監管政策,因此英國脫歐對歐洲的發展來說反而是好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