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如果说贾宝玉是林黛玉活下去的原因之一,那么薛宝钗是不是可以说是间接的凶手?

欲言不止者


这样说就是阴谋论了。不仅宝钗是凶手,连赞同金玉良缘的一众人都是凶手。

程高本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就是这种阴谋论的论调。

因为金玉良缘是黛玉一生的心病,所以她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衰力竭,在二宝成婚之夜心死而逝。

于是很多人站出来指责宝钗,连同王夫人、薛姨妈、凤姐、贾母,甚至于雪雁···明知道宝黛的爱情,还要安排宝钗嫁给宝玉,间接性害死了黛玉。

87版改编剧情,黛玉听了选择宝钗的消息,痛心断肠,又加上宝玉下落不知,她担忧惊惧而死。

在黛死之后,二宝奉元妃之旨无奈成婚。

我认为这个改编是好过程高本的“掉包计”的,前两天和一位红迷朋友Cronus交流,他认为掉包计是非常灭绝人性的一件事,贾母不会对自己的外孙女如此狠心,凤姐也从来都是老太太的支持者。高鹗续作纯粹是开了个脑洞,完全忽略了前八十回的人设。

我认同这个观点,同时也认为,宝钗顶着别人的名字嫁过来,这是对宝钗的极大的不尊重。

再者黛玉未死,宝玉绝不会娶宝钗。

紫鹃试玉那一回,听林黛玉要家去,宝玉就大病。

如果让他知道自己娶宝钗,宝玉一定会大闹。

所以我认为,应该是黛死钗嫁。

这个顺序是绝不会错的,以宝玉的性子,只有林妹妹成为世外仙姝,宝玉才无可奈何成就金玉缘。

因为曹公原著未完,所以我们不知黛玉到底结局如何,为什么死,又是如何死的。随便下定论说宝钗间接性害死黛玉更是不应该。

虽然我是黛党,但恶意黑宝钗真的是一件非常无脑的事情。

宝钗有爱宝玉之心,却绝没有和黛玉争的想法,她始终都在掩藏自己的内心,丝毫没有表露。

有人提到燕窝粥认为是宝钗下毒,理由是连宝玉都不叫黛玉吃。

这种理解法的大约是宫斗剧看多了。

我个人认为,宝钗和宝玉,一定是在时间发展下,水到渠成的结成金玉缘,这才不枉宝钗山中高士之称。

而黛玉之死,是曹公在萌生故事大纲的时候就注定的,你要说凶手,曹公本人才是凶手啊。

黛玉死因总结如下:

1、还泪传说放在那里,黛玉是来还泪的,泪尽而死,这是人物设定。

2、赖头和尚也说了,黛玉两条出路,第一是出家,第二不出家,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黛玉正好反其道而行,所以不会一世平安。

3、黛玉之病,书里有线可寻,就是旧帕题诗那一回,黛玉对镜自视,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

也就是说黛玉的病因之一是自身生理病因。

4、诉肺腑一回,宝玉称: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这是黛玉最重要的病因,即心病。

此病在诉肺腑之后去了一半,但另一半一直没好,就是无父母主张。

5、贾母无法做主。

紫鹃都想明白了这个道理: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

紫鹃还有一句话: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

从这句话,明眼人就能看出贾母一定是坚持宝黛结婚的。黛玉是她的外孙女,她不疼谁来疼?

所以黛玉的婚事,一定是贾母无法做主,才导致黛玉死亡的。贾母有两种情况无法做主,第一是贾母死了,第二是来自皇室的旨意。87版改编就是基于此点,元妃降旨,不能违抗。但我个人倾向于贾母死了,黛玉无人做主,身体每况愈下,从而死去。

综上所述,如果说黛玉是宝钗间接性害死的,这说法实在是太过险恶了。

宝钗和宝玉成婚在黛玉死前还是死后尚没有定论,就算是在黛玉死去之前,宝钗也绝不会是自作主张嫁宝玉,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逼死黛玉,却不是宝钗本人。

所以我认为不能说是宝钗间接性害死的。

-------------丸------------

文:祁门小谢


祁门小谢


这个肯定不是!

大观园里所有女儿的悲剧,一是封建制度,比如探春,因了庶出身份,银钱等物质用度尚不如晴雯等丫头,托宝玉买点儿小东西还得“攒几个月月钱”;即便参与了管家,赵国基死了,奴才敢越过她直接去告诉王夫人,因为王夫人态度不明,这奴才便敢公开藐视,言语冒犯;这嫡庶分明的制度,带给了她无尽的精神痛苦——“谁不知道我是姨娘生的……”

第二,生于末世!贾府败亡,完卵难寻!与之前的锦衣玉食相比,谁的结局算好的?

黛玉也是如此!由于封建制度对人性,尤其是爱情的压迫,她的人生找不到出路,唯一的寄托只有爱情;但在社会礼教下,爱情的未来也非常渺茫!:王夫人坚决抵制——“姨太太既有这打算,怎么不和太太说去”;父母兄弟俱无;“我是一无所有投奔了来……一草一纸,俱和他们家姑娘一样……”……

偏这小姑娘又聪慧过人,把自己的处境看的透彻——“你我既为知己……”!人前俏语谑音,背人处却难免“泪道不干”。思虑太重,伤身是必然的。

兼之,生来带病——“从会吃饮食便吃药……”,娘胎里带来的病症,本就不好调理,又寄人篱下事事迁就——“少不得一一改了过来”“平素十顿饭只好吃五顿”,再加上爱情艰难心思郁结——“风刀霜剑严相逼”,自然是身心俱苦!

即便黛玉未亡,末世来临,她的情况也很难支撑!八十回后期,王夫人这些正经主子,都找不到人参来配药了,何况黛玉?贾母若逝,谁还能对她尽心?王夫人,想来也不会为她去四处寻人参续命!何况在贾府风雨飘摇之际!

等到合家陷入狱神庙,“呼啦啦大厦傾塌”时,更不必说了!黛玉,即便心挂宝玉,精神不肯衰,她的身体也撑不起这份爱!“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再“不干”再“不怨”,终究抵不过油尽灯枯!

这些,其实都与宝钗干系不大!诚然,薛家一直在营造金玉婚姻!黛玉完全不受影响也不可能。但我认为,这种影响并不太大!

首先,宝钗一直的营造,黛玉知道吗?我认为一直是知道的!所以最初,她处处对宝钗刻薄,对宝玉敏感尖酸——“哪里比得上人家,有什么配得上呢”!

但是,“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后,黛玉便一下子完全释然了!跟宝玉亲密无间略无参商,跟宝钗尽释前嫌知己相待。这说明黛玉在意的,是宝玉心里对爱情的认可!就像宝玉跟袭人碧痕等人的肉体关系,黛玉并不在意!她要的是“知己”,是精神的契合——“素习我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对于袭人等人的肉体亲密,黛玉是完全无所谓的!甚至紫鹃,黛玉安排的恐怕也是宝玉的妾室——“活着,咱们一处活,死了,咱们一处化灰化烟……”

宝钗追求的,是实质的婚姻,对于人之本性的情,她是无所谓的:抄捡大观园时,她无视湘云的真情;宝玉挨打时,她无视薛蟠的委屈;金钏跳井时,她忽略自己的心情……宝玉的爱情,也是一样的,她也无所谓!她费尽心思所求的,是婚姻,是宝二奶奶的身份!黛玉视为生命的,是宝玉的爱情!钗黛二人的追求,没有任何冲突!

宝钗追求的手段,一是努力做成社会要求的样子——“标准的封建淑女”,二是创造多方面条件——“时宝钗”,像凤姐儿那样阴着阳着害人性命的事,她是不会做的!封建礼教对人品德的要求,比现代要高的多,宝钗立志要做标准的封建淑女,就不会偏离道德线太远!再有,宝钗也没有那种成长的环境;第三,宝钗的本性,曹公其实说的明白,她还是牡丹花的品质!“山中高士”,冷则冷矣,却不至有什么坏心思!性本晶莹啊!

对金玉姻缘的态度,整个贾家,其实只有王夫人上心。元春赐婚一次不成后,从宝钗十五岁,到十七八岁,再无反应。这也就是元春的态度!

所以,因为担心爱情无果,导致黛玉内心郁结,这跟宝钗有关系,但也不是很大!钗黛和解后,两人一直很好,没有一丝嫌隙,也侧面说明了金玉姻缘,至少在黛玉眼里,前景并不是很好!

对于高鄂公续写的二宝大婚,我觉得,至少有一点就与脂砚斋相悖,脂批说了“绛珠之泪,万苦不怨,至死不干”,黛玉又焚诗稿又回南,又哭又喊,总觉得,怪怪的,就像行车的突然拐弯,拐角处看到了三角恋的庸俗结尾!

再者,曹公的后边几回——抄捡大观园,逐司琪芳官四儿入画,死晴雯,迎春误嫁薛蟠误娶……,还有宝玉所写的那篇长长的《姽婳词》,这些都预示了贾府风雨欲来;黛玉吃的药睡的觉,甚至自己说“……却觉得眼泪不多……”,这又说明了黛玉红尘中的时日无多了!所以后边,我觉得,二宝未必有机会风和日丽的去婚嫁,黛玉也未必有机会太平盛世的去悲己!

忘了在哪里看到过一则小故事:小船要翻了,救生艇却只有一个人的位置,老公推开妻子自己跳上去,猜猜妻子冲丈夫喊了一声什么话?——我恨你?我诅咒你?你对不起我?……

都不是,妻子喊的是:照顾好孩子和自己!这才是爱啊!黛玉也一样!

假设,黛玉自觉身体日薄西山,这时二宝婚事定下,自知时日无多的黛玉,还会自怨自艾吗?我觉得,她只会惦记宝玉未来是否幸福,只会拖着病体,努力去帮着扫除未来可能使宝玉不幸福的障碍!……

其实,我一直不觉得黛玉的一生是悲剧。虽然短暂,却璀璨真实!她活出的,始终是她自己!她想得到的——友情爱情,父爱母爱祖母爱,都有了!

但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比如宝钗,她活成了社会要求的样板,严苛的压制着属于自己的一切!前八十回,十七八年的生命,只有薛父在时的七八年,她是为自己而活的!后边,她完全是按照社会喜欢的样子,来活着!这个女孩子,她才是真正的“悲”,甚于迎春!至少迎春还有花下穿茉莉的岁月静好,还有日思夜想紫菱州的真情实感,而宝钗,她有什么呢!

而黛玉,完全是“悼”。于宝玉来说,没有遗憾,只有缅怀!


悠然庐



如果薛宝钗可以算是间接凶手的话,那么她也只能算是这场对林黛玉“集体谋杀”中的一个小小的“从犯”,宝钗也只能比雪雁起的作用稍微大一点儿吧,并且宝钗和雪雁一样完全是出于被动的。

因为在封建包办婚姻中,子女本人是没有选择权的,唯有服从父母亲对自己的婚姻安排。宝钗需要服从封建家长,和雪雁作为丫头必须服从主子安排是一个样的。

那么贾府“集体谋杀”林黛玉的“主谋是谁?

当然就是能够决定这个“父母之母、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的决策人们,第一位就是被贾政王夫人所愚孝的老祖宗贾母、然后是贾政王夫人夫妻、薛姨妈和薛蟠(长兄为父)这几个代表贾薛两家双方封建家长的人们。

要知道!是贾薛两家的封建家长们确定了成就“金玉良缘”,宝黛钗三人作为子女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婚姻选择。
应该说,宝黛钗三人都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不管宝黛钗三人本身愿意不愿意,他们的婚姻都不能自己作主,这才叫~“封建包办婚姻”。

那么如果像林黛玉所想象的那样,没有薛宝钗这个人来到贾府的话,结果会怎样呢?

可以背定的说,贾府的封建家长们贾母、贾政王夫人、贾元春也为了家族自身的利益和贾宝玉的前途为贾宝玉选择一个“李宝钗”、“张宝钗”来做“宝二奶奶”的,反正贾母、贾政王夫人、贾元春都绝对不会选择林黛玉这样一个父母双亡、又身弱多病已经毫无社会政治经济利益可以交换的林家遗孤,被贾母称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的孤女林黛玉来做“宝二奶奶”的。
依靠贾母来做成“宝黛姻缘”只不过是薛姨妈、宝钗、黛玉、紫鹃等人,曾经的美丽幻想。

甚至就连贾宝玉本人都不曾有过贾府任何人能够成就“宝黛姻缘”的幻想,否则贾宝玉本人早就像到老祖宗贾母处为林黛玉要燕窝一样的,向贾母略透个风就好了。

贾宝玉自己为了“宝黛爱情”顶了天的发誓,也不过就是那一句“你死了,我做和尚去。”。面对婚姻大事,宝黛钗三人自己都是同样的无能为力的。


阿丹151014015


你这么说也不无道理。当薛宝钗没来贾家的时候,宝黛是何等亲密,自从来了一个薛宝钗,奉上待下,深得人心,和任性的黛玉形成鲜明的对比,又有“金玉良缘”的说法,黛玉的体质健康又不如宝钗鲜艳妩媚,男人嘛,面对着肌肤如雪的宝钗怎会不动心?😄😄😄这一幕偏又让黛玉看到,那种女孩的嫉妒是明摆着的。

命里的缘分都是天定的,既是没有薛宝钗,宝黛也不可能结婚的,宝玉游戏人间,黛玉下凡还泪,他们或许都忘记了前生的恩爱,但初次见面的“大吃一惊”“好像哪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说明,前生的缘分还有点印象。“绛株仙草”黛玉来尘世的心愿是“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就还得够了”。宝钗来贾府的终极目的是和宝玉完婚,成就命中的“金玉良缘”。表面看宝钗是黛玉的克星,实在是黛玉命薄,无福人间再续“木石前盟”。若没宝钗的金锁🔒,还有湘云的金麒麟………反正宝哥哥是别人的,林妹妹面对这样的局面,悲伤不已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美丽畅想2


这个,真不是。

薛宝钗尽管是挖空心思也想嫁到贾府,但是她还没有到图财害命的地步。《红楼梦》的书名就告诉读者,这里面所有的男女情爱,就是“红楼一梦”,梦想都没有成真。所以才“万艳同悲”。

薛宝钗和贾宝玉在“世界观”上就格格不入,原来的故事情节恐怕不会有嫁给贾宝玉一说,因为“金簪雪中埋”。林黛玉也是“玉带林中挂”,这一看就是上吊的意思,至于为什么上吊自杀,肯定是贾府或者外来因素不能容身了。林黛玉不能容身之时,薛宝钗岂能尽如人意的生存下去?

因此她们俩人只能都是命运悲催,被这个时代吞弑。


小路--118


个人觉得,宝钗和宝玉的婚姻,确实是黛玉的催命符。薛宝钗的存在不是林黛玉的直接凶手,但我认为宝钗的存在当然是黛玉香消玉殒的间接凶手。

宝钗的美丽大度,蕙质兰心是被曹公重点描写的,如果宝钗不好,她也不会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与黛玉不分上下。所以,宝钗很好,她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黛玉的不足,比如她美丽丰满又很健康,她博学多识,大度善言等。

所以,宝钗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黛玉是很嫉妒和顾忌的。毕竟,宝钗是美女,宝玉还是在意的。况且最后宝钗也对宝玉动了情。宝玉和黛玉是情人,宝钗的中途介入,黛玉也是吃了很多醋,虽然很多次都是宝玉主动认了错,黛玉也和宝玉和好了,但最后的婚姻,却是对黛玉的致命伤害。

虽然,宝玉宝钗的婚姻是王夫人薛姨妈等一手促成的,但新娘毕竟不是黛玉。可能如果没有宝钗,也会有别人,但事实是新娘确实是宝钗,那么促使黛玉悲愤而亡的直接事件就是二宝的婚姻(我是根据一百二十回来判断的),而黛玉就是在知道了二人的婚姻后病情才恶化的,所以说宝钗的存在是杀害黛玉的间接 凶手,我认为完全可以。


凌澜若微


不是的。

林黛玉是因病而亡的,再加上自己本身的性格所以早逝。很多时候,别人都不是致命点,影响自己的反而是自己。

薛宝钗虽然深爱宝玉而且也费劲心思想嫁给宝玉,但她仍是一个受封建思想影响颇深的大家闺秀,她不会做出太破格的事情。


嘟妈带你玩


你怎么会这样想的?与宝姐姐无关哦。黛玉死是红楼梦开头就交代好的呀。没有宝姐姐,她也不可能嫁给贾宝玉,就是嫁给贾宝玉了,她也不可能幸福的。


庄之简


首先回答,不是。

由于后四十回的问题,我们没法确切的判断黛玉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死的, 但是病死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说她因为某一件事某一个人伤心难过,那这件事或者这个人就是帮凶的话,那世界上害人的帮凶可太多了。

我还要说的是,我们不应该无故的考虑这些问题,从作者的判词来说,他对每个人更多的是怜爱,敬佩,感叹。对黛玉是堪怜咏絮才,对宝钗是可叹停机德,甚至对于凤姐,也不是批判,而是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很多人把红楼梦看成宫心计,我认为离作者的初衷太远了。


幻想学家


把书看做是明亡史,林黛玉映射的朱由检是因为薛宝钗映射的努尔哈赤而死。

如果仅看作是小说,作者设定的人物都是薄命,黛玉的死只是因为自己福薄命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