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與功臣關係演變的三部曲

“臥薪嚐膽”十年的越王勾踐復國滅吳後,賜死了大夫文種;漢高祖劉邦奪取江山便誅殺了三大名將;小和尚朱元璋做了朝廷,更是把元勳功臣殺戮的乾乾淨淨。從歷史上眾多的“兔死狗烹”悲劇事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皇帝與功臣關親的三部曲。

皇帝與功臣關係演變的三部曲

第一步,利用階段。這是在掌權得勢之前,那些追逐最高權力的人,為了能夠達到目的,總是表現出一副求賢若渴、愛才如命的姿態,恨不得普天下的賢才能人都投奔到自己的大旗之下,為己所用。這時,他顯得是那麼樣的大度、誠懇,對那些為他效力賣命的人關愛備至,解衣推食,封官許願;對這些人的過錯甚至一些不忠,也能寬懷包容。如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韓信趁機講條件漫天要價,請求當個“代理齊王”,劉邦心中恨死了他,表面上還不得不大方地把“代”字直接拿掉。

皇帝與功臣關係演變的三部曲

下屬們則以為自己遇上了明君聖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既報答明主的知遇之恩,也為了將來能撈到功名富貴,稱王稱侯,封妻廕子。這是君臣關親最為融恰的、美好的階段。

皇帝與功臣關係演變的三部曲

第二步,優寵階段。這是在奪得權力、登上寶座之後,開始瓜分勝利的蛋糕,皇帝自然要論功行賞了。於是,官職、爵位、財富,以至稱讚誇獎之詞,源源不斷,紛至沓來。臣下呢,自然會對皇上感恩稱謝,但同時也覺得這一切全是自己出生入死,流血流汗,一刀一槍博來的,是理所當然,受之無愧的。

皇帝與功臣關係演變的三部曲

這一階段,從表面上看起來,君臣之間還是和和睦睦,其實矛盾已經開始在醞釀著。那些最高掌權人對那些謀略多、本領強、功勞大的大臣開始暗存嫌猜:他們既然能夠勝過我的對手,也能夠勝過我;他們既然會為我打江山,會不會也去為別人甚至為他們自己打江山呢?如果同其中的某些人早已存有隔閡,只是由於戰爭還少不了這些人而暫時隱忍的話,此時便不只是不放心,而是要考慮如何報復了。只是由於他掌權不久,地位還未十分鞏固,還不好立刻翻臉,他在等待和選擇時機。

皇帝與功臣關係演變的三部曲

大臣們的情況各有不同,有的繼續保持著對皇帝的順從,唯皇帝的馬首是瞻,亦步亦趨,步步緊跟;有的出於對皇帝本性的瞭解,又有些歷史知識,採取一種韜晦的策略,同皇帝、同權力保持一定的距離,以求全身免禍;還有一種人,自恃功高,自恃同皇帝的某種特殊關係,妄自尊大,貪權攬勢,作威作福,甚至還可能出現某些不敬的言辭,侵權的行為。但無論哪一種人,都已滿足於安享尊榮的生活,不是刀架到脖子上,是不會謀反的,甚至刀架到了脖子上,出於忠君的觀念,也不會謀反。

皇帝與功臣關係演變的三部曲

第三步,反目階段。這個階段的到來有早有晚,早則一、二年,晚則十幾年;其表現的方式可能有的激烈:殺頭、夷族,死去的還要挖出來鞭屍、挫骨揚灰;有的則和緩些:削權、免官。但這個階段一定會到來,這一方面是由於皇帝和大臣之間固有的矛盾,隨著取得勝利以後新的歷史時期的進展,會變得越來越公開化,越來越尖銳。

皇帝與功臣關係演變的三部曲

同時,大臣也在分化,過去原來是一致對外的夥伴、戰友,現在為了爭權、爭寵,開始了內鬨,分裂,你告我的狀,我揭你的短,終至鬧到水火不能相容。那些最高掌權者則穩坐釣魚臺,他權衡利弊,決定取捨,最後拉一派、打一派,玩弄平衡之術,坐收漁翁之利。

最糟糕的是當皇帝年事已高、行將就木之時,他當年的那些共同起事的謀臣猛將,人還在,身未死,老皇帝的疑懼便會十倍、百倍地放大,為了保證他所開創的江山永不易姓變色,他會採取十分殘酷的手段,其結局便是一場大悲劇、大浩劫。朱元璋便把這種手段用到了極致,數萬人因此成了刀下冤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