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与功臣关系演变的三部曲

“卧薪尝胆”十年的越王勾践复国灭吴后,赐死了大夫文种;汉高祖刘邦夺取江山便诛杀了三大名将;小和尚朱元璋做了朝廷,更是把元勋功臣杀戮的干干净净。从历史上众多的“兔死狗烹”悲剧事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皇帝与功臣关亲的三部曲。

皇帝与功臣关系演变的三部曲

第一步,利用阶段。这是在掌权得势之前,那些追逐最高权力的人,为了能够达到目的,总是表现出一副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的姿态,恨不得普天下的贤才能人都投奔到自己的大旗之下,为己所用。这时,他显得是那么样的大度、诚恳,对那些为他效力卖命的人关爱备至,解衣推食,封官许愿;对这些人的过错甚至一些不忠,也能宽怀包容。如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韩信趁机讲条件漫天要价,请求当个“代理齐王”,刘邦心中恨死了他,表面上还不得不大方地把“代”字直接拿掉。

皇帝与功臣关系演变的三部曲

下属们则以为自己遇上了明君圣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既报答明主的知遇之恩,也为了将来能捞到功名富贵,称王称侯,封妻荫子。这是君臣关亲最为融恰的、美好的阶段。

皇帝与功臣关系演变的三部曲

第二步,优宠阶段。这是在夺得权力、登上宝座之后,开始瓜分胜利的蛋糕,皇帝自然要论功行赏了。于是,官职、爵位、财富,以至称赞夸奖之词,源源不断,纷至沓来。臣下呢,自然会对皇上感恩称谢,但同时也觉得这一切全是自己出生入死,流血流汗,一刀一枪博来的,是理所当然,受之无愧的。

皇帝与功臣关系演变的三部曲

这一阶段,从表面上看起来,君臣之间还是和和睦睦,其实矛盾已经开始在酝酿着。那些最高掌权人对那些谋略多、本领强、功劳大的大臣开始暗存嫌猜:他们既然能够胜过我的对手,也能够胜过我;他们既然会为我打江山,会不会也去为别人甚至为他们自己打江山呢?如果同其中的某些人早已存有隔阂,只是由于战争还少不了这些人而暂时隐忍的话,此时便不只是不放心,而是要考虑如何报复了。只是由于他掌权不久,地位还未十分巩固,还不好立刻翻脸,他在等待和选择时机。

皇帝与功臣关系演变的三部曲

大臣们的情况各有不同,有的继续保持着对皇帝的顺从,唯皇帝的马首是瞻,亦步亦趋,步步紧跟;有的出于对皇帝本性的了解,又有些历史知识,采取一种韬晦的策略,同皇帝、同权力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求全身免祸;还有一种人,自恃功高,自恃同皇帝的某种特殊关系,妄自尊大,贪权揽势,作威作福,甚至还可能出现某些不敬的言辞,侵权的行为。但无论哪一种人,都已满足于安享尊荣的生活,不是刀架到脖子上,是不会谋反的,甚至刀架到了脖子上,出于忠君的观念,也不会谋反。

皇帝与功臣关系演变的三部曲

第三步,反目阶段。这个阶段的到来有早有晚,早则一、二年,晚则十几年;其表现的方式可能有的激烈:杀头、夷族,死去的还要挖出来鞭尸、挫骨扬灰;有的则和缓些:削权、免官。但这个阶段一定会到来,这一方面是由于皇帝和大臣之间固有的矛盾,随着取得胜利以后新的历史时期的进展,会变得越来越公开化,越来越尖锐。

皇帝与功臣关系演变的三部曲

同时,大臣也在分化,过去原来是一致对外的伙伴、战友,现在为了争权、争宠,开始了内哄,分裂,你告我的状,我揭你的短,终至闹到水火不能相容。那些最高掌权者则稳坐钓鱼台,他权衡利弊,决定取舍,最后拉一派、打一派,玩弄平衡之术,坐收渔翁之利。

最糟糕的是当皇帝年事已高、行将就木之时,他当年的那些共同起事的谋臣猛将,人还在,身未死,老皇帝的疑惧便会十倍、百倍地放大,为了保证他所开创的江山永不易姓变色,他会采取十分残酷的手段,其结局便是一场大悲剧、大浩劫。朱元璋便把这种手段用到了极致,数万人因此成了刀下冤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