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只用错了一个典故,痛失状元,最后成了第四名

科举考试创建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末。它是天下寒门学子想步入上流社会的唯一通道,于是乎,很多学子寒窗苦读穷经酷首,只为了大比年皇上开科,然后一举成名天下知。


但是,天下学子不计其数,但状元只有一个,探花也只有一个,榜眼也只有一个,能最后金榜题名的微乎极微,大部分都是名落中山,回去后又是闭门苦读,三年后又是卷土重来,就这样周而复始,很多人白发苍苍还没取得一点功名。唐朝就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可见在古代要想通过读书出人头地有多么困难。要不那个范进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听说自己中了进士一下子发疯了呢?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它分为三级势,第一是乡试,由地方政府主持,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是会试,由中央政府的礼部主持,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员;第三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即殿试,由皇上亲自阅卷钦点,第一名叫状元。如果有学子既是解元,又是会员,最后再得到皇上的钦点为状元,那就是连中三元,那就太厉害了,但那个机率很小,就好像公鸡下蛋一样。
在唐朝的时候,学子中了进士,当时还不给实际职务,回家等着去吧,经过两三年的观察考察,最后才能外放,这个过程很漫长,等的也很焦心。但到了宋朝初期,太宗皇帝将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自己亲自点唱皇榜名单,现场分封官职。据宋人田况在《儒林公议》中记载:“宋太宗临轩发榜,三五名之前皆出二郡符,迁擢荣速。”这就厉害了,凡能得到前五名的,直接到地方任二把手,在以后的升迁时还优先考虑,这就更加刺激天下学子发奋苦读,梦想一举成名。

王安石只用错了一个典故,痛失状元,最后成了第四名

明月何时照我还

时间到了公元1042年的春天,从江西临安通往京城开封的官道上来了一名学子,他就是二十一岁的王安石。王安石从小聪明好学,读书诵经过目不忘。他的家族也十分厉害,在六十九年当中,为国家输送了八名进士,其中就包括王安石的父亲和两个哥哥,后来王安石也金榜题名,也就是说他父子四人都是进士,这就很少见了。
王安石同其他学子一起参见了由皇上主持的殿试,那文章写的绝对没问题,当时的主考官是当朝宰相晏殊,这位老先生看到王安石的这篇论文写得好,拍案叫绝,又传给其他副主考阅读,大家一致叫好,说:“没问题,好文章,今年头名状元就是他了。”于是几个主考官当即就排列了名次,第一名是王安石,第二名是王珪,第三名是韩绛,第四名是杨寘……

王安石只用错了一个典故,痛失状元,最后成了第四名

王安石铜像


说起这个杨寘不得不插上几句,杨寘来自安徽合肥,也是青年英才,他在乡试得了个解元,在会试中又得了一个会员,也就是得了两个第一,一旦殿试得了状元,他就是连中三元。他不但有才,还很自信,下了考场就直奔开封最大的酒楼开庆功宴去了,庆祝自己被皇上钦点状元郎,你说他狂不狂。
大家可能不知这个杨寘的后台,他的亲哥哥杨察不但在朝中身居高位,而且杨察的老岳父就是当朝宰相这次殿试的主考官晏殊。所以在考场定名次以后,这个消息很快就有人专门来告诉了正摆庆功宴的杨寘,杨寘一听自己不是状元,当时就拍着桌子骂道:“不知哪个混账东西夺取了我的状元。”
话回重头,再回到殿试现场,如果这要是在唐朝,王安石这个状元是没丝毫悬念了,但这却是在大宋,根据相关规定,主考官定的名次只是一个提纲,具体还要交给最高领导人皇上定夺。
仁宗皇帝高居龙位,见晏殊他们过来就问:“今年的状元准备定谁呀?”晏殊就把王安石的试卷递了上去,仁宗接过卷子从头阅读,果然是好文章,字迹清晰端正,据理层次分明,引经据典,说服力强。正高兴间,仁宗忽然看到一个词,这个词来自一个典故,马上变了脸色,把卷子往桌子上一放说:“此文中有禁忌,不可魁天下。”


晏殊几位一听吓坏了,不可能,卷子是我们反复阅读的,里面有禁忌我们怎么没看出来,急忙拿上卷子再读,这下看出来了,惹祸的是四个字:“孺子其朋。”

王安石只用错了一个典故,痛失状元,最后成了第四名

王安石剧照


“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它的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这是当年周公辅佐周成王时对成王所言,意思是说:”孩子呀孩子,你对大臣们要像朋友一样交往。”


这要放在二十年前,那时仁宗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小皇帝,那没问题。可现在仁宗已是三十三岁,已经当了二十年的皇上了,王安石当时才二十一岁,用这种口气对皇上说话肯定不行。
这下大家都看出问题来了,怎么办?皇上说调换,把第二名调成状元,一看第二名不行,第二名是王珪,已经有官职在身,按规定不能钦点状元;那就换第三名,第三名也不行,第三名是韩绛,他也有官职在身,那就把第四名调上来吧,把王安石调成第四名。第四名正是那个现在还在酒店里拍着桌子骂娘的杨寘,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忽悠悠又成了头名状元。
仁宗一看第四名是杨寘,当时也高兴了,说这小子我知道,乡试和会试都是第一,这下我成全他,让他连中三元。
你考虑过王安石的感受没有?
就这样好好的头名状元,因为一个典故不当,变成了第四名,你说倒霉不倒霉。不过这还算命好,这是发生在宋朝,又碰上一个宽宏大量的仁宗皇帝,这要是发生在清朝,碰上爱制造文字狱的乾隆,这就恐怕不是让你当第四名的问题了,最坏可能满门抄斩。
这就是王安石一波三折的科举考试,这可能也预示着他一生的宦海生涯,起起落落,沉沉浮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