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帳下最智勇一將,連獻3個錦囊妙計,差點扭轉麥城危局

關羽是三國蜀漢帝國最著名戰將,名列“五虎上將之首”,深受劉備和諸葛亮的器重。

他身長九尺,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胯下赤兔千里馬,手持青龍偃月刀,威風凜凜且勇武過人,取敵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一般。

關羽在整個三國史上威名遠播,他不僅有著一本“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輝煌戰績,還有一顆“為尋劉備,千里走單騎”的忠肝義膽,更有一道“傲視江東,單刀赴會”的俠骨柔情。

關羽帳下最智勇一將,連獻3個錦囊妙計,差點扭轉麥城危局

所以關羽才在世人心中口口相傳,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關羽死後,頭顱埋在洛陽,身軀卻葬在當陽,諡號“壯繆侯”。

自宋代以來,關羽就被神化為“武聖”,到了滿清時代,又被尊為“關聖大帝”。在成都武侯祠裡,關羽的塑像儼然一個活脫脫的帝王形象。

在關羽偏殿中,2米多高的泥塑貼金關羽像,頭戴天平冠,正襟危坐,虎視天下。在關羽的東西兩側,有關平、關興、周倉、趙累四員小將,肅然站立。

關羽帳下最智勇一將,連獻3個錦囊妙計,差點扭轉麥城危局

關平、關興是作為關羽的兒子,陪祀一旁在情理之中,而周倉、趙累作為異姓將領卻能守護在“關聖大帝”的左右,可見他們二人在關羽心中的地位非常之重。

據傳,周倉經常扛著青龍偃月刀隨關羽南征北戰,不離不棄,史料關於他的記載並不太多,但在《三國志.魯肅傳》中卻特別著名。

在“單刀赴會”這段中,江東老實人魯肅為索取荊州而責備關羽、劉備、諸葛亮等人背信棄義時說道:“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

話音剛落,關羽身旁一小將仗義執言吼道:“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鏗鏘有力的聲音,嚇得魯肅倒吸一口涼氣,此人就是周倉。

關羽帳下最智勇一將,連獻3個錦囊妙計,差點扭轉麥城危局

周倉不僅能和關羽共赴沙場,還能與關羽共患難,共同面對死亡。在關羽兵敗麥城後,周倉聽聞關羽死訊,不勝悲痛,他大義凜然,拒絕向東吳投降,毅然以身殉主。

由於周倉對關羽的忠心耿耿,肝膽相照,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實為可敬可佩,讓他作為關羽的陪祀,確實當之無愧。

說完周倉,我們再來聊聊趙累。據《三國志.吳書.潘璋傳》記載:璋部下別部司馬馬忠禽(通假字擒)羽並羽子平(兒子關平),都督趙累等。

趙累雖然是個管糧都督,但是他比一般的戰將都更有遠見卓識,深為關羽所器重,視為心腹。

在關羽面臨眾叛親離,又丟失大本營荊州之時,霎時間沒了主意,趙累就向關羽獻計謀說:“今事急矣,可一面差人速往成都求救,一面從旱路去取荊州!”

關羽帳下最智勇一將,連獻3個錦囊妙計,差點扭轉麥城危局

關羽採納了趙累的計策,速派馬良前往成都搬救兵,自率大軍回救荊州。

當關羽大軍行至荊州地界,正處於前有吳兵,後有魏兵,進退維谷的困境時,趙累靈機一動,再次向關羽獻策:“致書呂蒙,重申吳蜀之好,共討曹操。”

關羽仍然聽從他的建議,寫信給呂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而呂蒙一直是東吳主戰派,並不同意魯肅所謂的“孫劉聯合,一致抗曹”的政治主張,所以在主公孫權的授意下,選擇除掉關羽,奪回荊州。

在關羽敗走麥城之時,趙累第三次勸諫關羽,希望他放棄身段,向東吳示弱,以他的大名,孫權必定厚待。

關羽帳下最智勇一將,連獻3個錦囊妙計,差點扭轉麥城危局

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暫時委身於東吳,再來一次“身在曹營心在漢”也未嘗不可。

在趙累心裡,大丈夫為報效國家而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得壯烈或許可以讓“丹心永照汗青”,但是對蜀漢而言,未必是有價值的。

而關羽卻義正言辭,堅決拒絕投降,絕不向東吳低下高貴的頭顱,最後被東吳戰將潘璋的部下馬忠所殺害,血灑麥城。

關羽以楚霸王“不肯過江東”的豪氣,向世人詮釋了悲情英雄最可敬的一面:自古忠義難兩全。

若投降東吳,就有違桃園之義,更有違對蜀漢的忠誠,所以有死而已。

關羽帳下最智勇一將,連獻3個錦囊妙計,差點扭轉麥城危局

而趙累生為關羽之將,死也必定會追隨關羽而去,意志慷慨堅定,最後以身殉國,實為關羽帳下又一員錚錚鐵骨的智勇之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