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聖”關羽,到底有多能打?

“武聖”關羽,到底有多能打?

現在提及三國曆史,小說和影視劇的受眾遠多於正史讀者,好多人也以小說中的內容為判定標準去論說歷史人物。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有極多將領陣前對決的場面,看得人眼花繚亂。其中幾場還成了傳世經典,被口口相傳。譬如三英戰呂布,許褚裸衣鬥馬超,馬超夜戰張翼德,關羽黃忠長沙大戰,晚年趙雲力斬五將等,幾乎成了演義愛好者的常識性知識。

一對一單挑的場面可以最直觀地表現將領個人之武勇,拍成影視劇也很容易出彩,但在正史之中,軍隊主將在陣前單挑的情況卻是極少見的。

這不難理解,想想演義裡那些經常被放到陣前單挑且常勝的人物吧,哪一個不是一方統軍,一軍之干係全在他們一身,豈會視生命如兒戲,草率地在陣前雙槍並舉,決一死戰?今天的方面軍司令會約對方的指揮官去一對一單挑嗎?

他們在戰場上實際上是被嚴密保護起來的角色,因此“於百萬軍中直取上將首級”幾乎等同於一句空話,因為那首先要求你先穿過百萬大軍。況且兩軍對決也不是斬將奪旗這麼簡單的事,羅貫中的寫法實際上是為方便敘寫(單挑總比群架好寫),增強視覺效果,增添將領的傳奇色彩而將戰爭簡單化了。

不誇張地說,在正史中,演義中那些被塑造幻化出來的陣前單挑魔們,戰績都要大打折扣甚至清零,因為在整部三國史中,一對一的斬將(特指主要將領)記錄都是很少見的。

民間流傳的三國戰力榜常有“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夏九姜維......”這類的說法。這種順口溜式的排名容易藉口耳傳播,說的久了,便也形成了一種言之鑿鑿的氣勢,但在正史中,卻並沒有赫赫的斬將記錄作為依據,因此也只能說是空談。三英戰呂布、血濺長坂坡、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均屬羅貫中或相關戲曲傳說所杜撰的逸聞。

呂布在演義中縱橫無敵,但在正史記錄中,卻只說他身長善射,喜歡帶領騎兵突刺,且在一次單挑中刺傷郭汜,至於演義中那些死在他方天畫戟下的亡靈,則屬於藝術加工,子虛烏有。

那麼三國正史中少有的於萬軍之中斬殺敵方指揮官的記錄屬於誰呢?——武聖關羽。

關羽的事蹟天下盡知,但他的大半傳奇履歷,其實也是作者杜撰出來的,譬如前面說過的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關公斬顏良誅文丑天下盡知,然而據歷史記載,文丑其實是被曹操設計所殺,並非死在關羽手上,但顏良卻是關羽在萬軍之中以一力斬殺的無疑。

關於斬殺顏良,《演義》中用了大量的文字加以鋪陳,先是說顏良文丑勇冠三軍,後又讓良立斬呂布處的降將宋憲、魏續、不到三十合擊敗徐晃,最後關羽走入陣前,說顏良“如插標賣首”,然後策馬將之斬殺。

正史對此記載則要簡略地多,“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軍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短短几十字而已。但想想當時的場面:彼時數以萬計的大軍正在交戰,顏良作為河北軍統帥被重重保護,關羽先是突入萬人重圍,而後當著顏良親隨和一眾河北將士的面,親手斬殺了他們的主帥,可他們眼見事情發生卻無計可施。演義裡有曹操對關羽“將軍真天人也”的讚美,雖未必符實,但放在此處卻真正合適。

除了少有甚至唯一的斬將記錄外,關羽勇猛的另一個參見指標是時人和後人對他的評價。評價應選敵方陣營中的,如此才少情面話,小人物們的道聽途說也不足信,他們所見太少,容易把常規現象看做奇蹟。看看魏、吳兩方一眾大人物對關羽的評價吧:

周瑜在臨終前給孫權的信裡曾言:“關羽張飛熊虎之將。”

程昱、郭嘉:關羽、張飛萬人敵。

劉曄說蜀國是小地方,名將唯羽。

三國志作者陳壽:“關羽、張飛皆萬人之敵,為世虎臣......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

除了時人的評價外,後人(三國演義出現之前的人)對關羽的評價也極高,如劉遐、崔延伯、蕭摩柯、楊大眼等一眾名將,都曾被拿來與關公做過對比,被讚譽有羽之風姿。可見關公確是後人眼中勇武無敵的代名詞和猛將奮力追趕的標杆。

最後一件事:世人皆以為關公赤兔馬、青龍刀,其實赤兔馬並未歸關公所有,關公的武器,也並非青龍刀。青龍刀唐時才開始出現,且是儀仗類的裝飾武器,實戰時少有人用。關公的武器我猜應是長矛,一來普遍好用,二來“刺良於馬下”,用矛才好刺人。

“武聖”所以為武聖,可不只是因為義氣,單論勇武程度,關公在整個三國時期也是縱橫無對的。至於好多人眼中的第一人呂布,其實只是反覆無常,惹人嫌棄的一路諸侯罷了,而且他的武器很可能也是長矛,而非方天畫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