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也要坚持趣味主义

教育也要坚持趣味主义

梁启超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可以严格地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我每天除了睡觉外,没有一分钟一秒钟不是积极地活动。然而我绝不觉得疲倦,而且很少生病。因为我每天的活动有趣得很。精神上的快乐,补得过物质上的消耗而有余。”

梁启超把趣味作为人生信仰,认为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没有趣味的生活毫无意义。除了睡觉之外,梁启超的每天的生活都充满趣味,他一生从政从文,样样做得热情洋溢,他的一生简直是一部趣味生活史。梁启超一生涉猎甚广,在文学、史学、西学、政治等领域都颇有建树,正是因为充满趣味才能产生无穷的热情和干劲,从而深入专研,做出举世瞩目的成就。

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时也坚持趣味主义,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主。在给思庄的信中他说:“专门科学之外,还要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教育他的老白鼻梁思礼时他更是用各种有趣形式激发其背书的热情。早在那时候他就开始进行寓教于乐的实践,把教育和学习变成轻松愉快的事情,成功点燃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他从来不逼迫孩子们学习,也不会对孩子们的选择横加干涉。梁周洋是梁启超的第五代后人,梁思成的曾孙女,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外孙女。她说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念对她的影响很深,“他教导我们要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事,追求自己想追求的,学东西都要有兴趣”。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她最后放弃金融学,开始学习国际关系学并取得学位。

学习虽然辛苦,但不应该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学习的过程是由不懂到懂得,由一知半解到深刻理解的过程,启迪智慧给人们带来成就感,这些都会给人们带来快乐。从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中,我们能感受到大师的意气风发、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天下事纷繁复杂,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该坚持趣味主义,让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乐趣,像大师一样享受学习和生活的过程。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教育的趣味主义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我们学校有个教练的女儿喜欢穿漂亮衣服,小小年纪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是个裙子控。她妈妈就引导她说:“你看你那么喜欢穿漂亮裙子,你长大了做设计师吧,按自己想法设计出更多的漂亮衣服。”孩子听了很高兴,而且真的开始为未来的设计师生涯做准备:刻苦学习、努力学画。因为她知道要想做设计师需要系统的学习,要考上设计学校,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只有现在努力、打好基础以后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这位妈妈每天都会陪孩子画几幅服装设计图,和孩子一起把这些衣服做出来,给家里的芭比娃娃穿上,这是孩子一天最开心的功课,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巩固了绘画技巧,培养了动手能力。

教育也要坚持趣味主义

爱迪生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而只有强烈的兴趣才能促使一个人付出99%的汗水。没有趣味的教育就是赶鸭子上架,无法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忍受学习中的枯燥和艰辛。

如何坚教育的趣味性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正如纪伯伦在诗中说的:“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有他们真正想要的,他们才能努力去追求。

其次,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智能。我们不是孩子,我们并不知道他真正想要的,但是在孩子迷茫无助的时候,我们应该给出建议、做好顾问,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智能。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兴趣广泛却不持久,所以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发现他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做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更容易取得成功。

学习是辛苦的脑力劳动,所以家长要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让孩子乐在其中,爱上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