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周边语言词汇的历史互借

汉语和周边语言接触相处久的,自然会出现交融互借现象。这种现象历史悠久,远的会以两三千年计算。周武王斩纣所用的“轻吕”剑就是狄语借词,汉代的焉支(胭脂)是匈奴借词不用说了,汉语借到阿尔泰语去的,较早的也有“伯克”“把势”。

古突厥语称主人、主子、长官为“伯克”baeg,来自古汉语“伯”praag,原意兄长、统治者。

《西游记》、元剧中的“把势,把式”表擅长手艺者,张清常指出是蒙古语paqshi表老师的借词,原是古汉语“博士”返借,刘铭恕指出元代还写作“八合识、八哈失、巴黑石”等,表老师。此词在维语转为巫师、巫医,满语baksi则表儒者、读书人,更近原意,或译巴克什。其实除了“博士”外,汉语更早有师傅的“傅”也音pags。

较晚些是唐代突厥语的哥aka取代了汉语的兄、元代后蒙古语的站zham取代了汉语的“驿”。那个覆盖面更大。

有的词是两语音义相关,不知道谁借了谁的,如古突厥tagh 山,汉语陟(登山)tüg。这是上古汉语的常用词,《诗经》写所“陟”可以是山、丘、砠、岵、屺、岡、崔嵬等等,但陟字是更统一的始终未变的说法。

梁羽生在《七剑下天山》20回说:“‘木什塔克’是一句维族话,‘木什’是山,木什塔克便是冰山”,按木什对的muz是冰,塔克对的tagh才是山,他恰说倒了,反给人错误信息。

南方主要是百越后裔的侗台语,按南人木筏称 “排 (簰) ”,源同泰文bɛɛ2。《众经音义》三“编竹木浮于河以运物也,南土名簰,北人名筏。”( “簰”早见《方言》《广雅》,左下原从氵或木)。这个词看来应借自他们。

降神温州叫“降童”,其术者称“神童”,江苏南通叫“童子”。《夷坚三志辛卷·古步仙童》所记用降神术的“余干古步民陈青……自称仙童”。皆与越南语称[ʔdong2]相同。 

温州上瘾叫念头,念对越南nghien6,泰文ngianh,是疑母不是泥母,所以也应是从南方传译的。

郭店楚简“一”写做“羽下能”(《语丛四》,又见《太一生水》),看傣语“一”说nüng6,才知道这大概受台语影响所致,如果属实,时间也就够早了。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唐小说载李紓侍郎骂负贩者云:‘头钱价奴兵’。头钱,犹言‘一钱’也。古都俗语云:‘千钱精神头钱卖’亦此意云。”从汉语看不易理解如何如此说,看武鸣壮语说一为“deu1”,才知道这也是唐宋时民间由南方输入的俗语。

至于南方侗台语中借汉语词之众多自是众所周知,但一些词因保留古音反不为人知,如傣语鐵 lek,还像古汉语 lhiig 那样表达以‘呈’得声,酒 lau3就是古汉语“酉”lu’的裂化。

泰国货币称泰铢,用了秦汉的铢字,音却是 ’baad 同上古‘贝’ paads,那是更早的商周的货币,汉语所有与财货有关的字汇至今还是贝部字。

所以相邻语言间真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很难分的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