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日本捐赠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回复啥才既有文化又能表示感谢

本文属于【百尔所思】古文漫谈系列。本文一些内容目前还没有被主流史学界与文学界认可,属于宗伯学内传史料。


日本捐赠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回复啥才既有文化又能表示感谢

日本捐赠物品

缘由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所捐赠给武湖北的物资——20000个口罩和一批红外体温计——的箱子上写着这么一句。据记载鉴真事迹的历史典籍《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日本长屋亲王在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偈。(虎嗅网,周超臣)

解释

这句话最早出自《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是用来介绍和描述《山海经》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原文是“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殊国异域”等等,其中“山川异域”就是比喻中华和日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家,文化风俗不尽相同,化用“及八方之民俗”不相同的古语。

“风月”这两个字在唐朝时期属于常用词,原本指时光荏苒。“同天”指天地和同,意思是指天地之间水火相济,相辅相成。

日本捐赠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回复啥才既有文化又能表示感谢

日本风光

全句寓意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的含义非常贴切,指国殊、域异、俗别、时行、解悬,同时暗喻一句话“(天下)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该句出自《三国演义》。

如何回复

日本全民文化水平非常优秀,对于中国古文和古诗的认知程度不比普通中国人差。假如回复句子过于口语化或太过鄙俗,例如写一些“我们非常感谢、不胜感激”之类的话,就会被人家看低。两国之间的交往比的就是文化、品德和礼仪,“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因此应该回复一些相同层次的诗句。

日本捐赠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回复啥才既有文化又能表示感谢

锦绣山川

回复二句

今世学者不通雅言,日本学者学自汉儒,肯定也看不懂雅言,因而本篇使用庶者通言的解释,即汉儒古汉语解释。

第一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意思是你送给我木瓜,我回报给你琼琚。出自《诗经·木瓜》。

主要含义在于下一句“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官员们注意千万不要写下句,写出来就落了下乘,一定含而不露。

第二句:惠而好我,永矢弗谖(读宣)

意思是给予我恩惠并且与我相亲爱的人,我一定永远牢记。

“惠而好我”出自《诗经·邶风·北风》;“永矢弗谖”出自《诗经·卫风·考槃》。

日本捐赠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回复啥才既有文化又能表示感谢

儒服儒子

附《木瓜》宗伯内传雅言解释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别人赠给我们上好的木瓜木料,我们就答谢回赠给他上等的美玉。并不是仅仅为了酬谢,而是从此以后两国之间长久的结盟。”

木瓜是指楙(máo)木,作弓的上等木料。“好”是指好会,结盟,诸侯间友好的会盟。

这首诗作于鲁定公十年,即公元前500年,先师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先师孔子献此诗给齐景公,遂结两国之盟。作者先师孔子,是时五十二岁。本诗中的木瓜、木桃和木李都是语带双关。

最后

附宗伯正曜、赵樱诗《送疫神》。

仿照鲁迅先生和郭沫若先生两位前辈的诗作,同韵写下一首七古诗,水平有限,不敢与两位先贤比肩,只是为了表达作为一个儒者亟盼中华民族驱除疫病、国泰民安的心情。注解在后面,请各位学子对照学习。


送疫神

观于社疫惑乱时,食妇饮雏患履丝。(食sì ,履lǚ)

社稷多难士抆泪,憎愠戾疠擎旒旗。(抆wěn,愠yǔn,旒liú)

众志成城攘蜮鬼,百川归流赫旅诗。(攘rǎng,蜮yù)

崇德耻恶施仁政,无谄无骄共裘衣。(谄chǎn)


(附上鲁迅先生和郭沫若先生的原诗。)


1、 鲁迅先生|《无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2、郭沫若先生|《归国杂吟》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血泪,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励,同心同德一戎衣。

注解:

1. 社疫:国家出现疫病。

2. 惑乱:迷惑百姓,四处作乱。出自“《论衡·答佞》大佞奸深,惑乱其人。”

3. 食、饮: 养活。出自“《新序·节士》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此也。”

4. 鲁迅先生诗中“挈妇将雏”一语出自《新序·节士》“ 鲍焦衣弊肤见,挈畚将蔬,遇子贡将于道”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甘于贫困与为国而忧的心情。我也使用《节士》中的典故,借此表达仰慕效法先贤的志向。

5. 履丝:穿丝鞋,比喻生活安逸。这里表示国家有难,作为士人不能耽于安逸。出自“《小戴礼记·少仪》国家靡敝,则车不雕几,甲不组縢,食器不刻镂,君子不履丝屦,马不常秣。”

6. 抆泪:擦拭眼泪,表示哀伤。出自《楚辞·九章》“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

7. 戾疠:指疫病。

8. 攘:推,驱鬼。出自《说文解字》“推也。祭祀神祇以除不祥。《礼记·月令》九门磔攘,以毕春气。”

9. 蜮鬼:魑魅魍魉。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之什》“为鬼为蜮,则不可得。”

10. 百川归流:比喻民心所向。《论衡·别通》“夫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

11. 赫旅诗:比喻国家之怒。《孟子·梁惠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

12. 崇德:《论语·颜渊》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13. 无谄无骄:富不骄、贫无谄,既不向富国大国屈服谄媚,也不会轻视其它贫穷国家。《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14. 共裘衣:比喻患难与共。《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疫神简介:

《独断·卷上》

疫神:帝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鬼,其一者居江水,是为瘟鬼;其一者居若水,是为魍魉;其一者居人宫室枢隅处,善惊小儿。于是命方相氏黄金四目,蒙以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楯,常以岁竟十二月从百隶及童儿,而时傩以索宫中,驱疫鬼也。桃弧棘矢土鼓鼓,旦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以除疫殃,已而立桃人苇索,儋牙虎神荼、郁垒以执之,儋牙虎神荼、郁垒二神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木蟠屈三千里卑枝,东北有鬼门,万鬼所出入也。神荼与郁垒二神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

本文作者宗伯正曜,宗伯学(古儒学)弟子,老师:鲁姬丘子(孔子),诸葛孔明(卧农先生),宗伯牖中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