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答题卡掉包事件被质疑是自导自演,你知道哪些因为撒谎酿成的大众“骗局”?

kbnol


可以说,河南高考答题卡调包一案,基本可以判断确定是一出闹剧。首先,苏小妹可以说确定撒谎了,她的父亲认为答题卡笔迹不是她的,而苏小妹自己则认为作文不是自己写的。

大家可以再仔细看看圈里面画出的文字,基本确定就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而且还有一个细节需要大家注意,当初有记者去采访苏小妹,当问到她默写出来的作文跟答题卡上面的作文笔迹相似的时候,苏小妹哭了,沉默了,然后回避了这个问题。

而且现在网上已经有人爆料出苏小妹会考成绩只拿了一个A,且论文存在抄袭的问题。除此之外,信阳考生李闻天已经在河南省招生办看了自己的答题卡,然后确定笔迹是自己的。

而商丘的余小淇在河南省招生办看了答题卡以后,拒不承认答题卡笔迹是自己的,坚持走笔迹鉴定程序。目前只有洛阳的考生当初说答题卡笔迹不是自己的,现在还没有更多消息。我们看一下余小淇的问题。余小淇坚持说自己的答题卡考生号被改写,涂抹痕迹严重,而且条形码上面的考生号也被改写,自己的名字被改写。还有余小淇母亲说她的座位号05改成了06.

需要给大家说明的是:

1.四科的条形码上面的座位号一直都是06,没有一张是05

2.即使手写考生号被改写,依然不影响机器扫条形码得出考生信息。

3..即使不填写考生号、不填写座位号,依然可以通过条形码得出考生信息。

4.即使条形码上面的考生号被涂写,依然可以通过扫描条形码得到考生信息。换言之,即使考生不填写考生号、座位号、名字、涂抹条形码考生号,依然通过扫描条形码可以判断考生信息。

5.说淇字有改动,我只能说有些同学平常叫的名字跟身份证上的名字不一样,高考写错名字的事常有。但是,考生的答题卡是没有更换的,因为答题卡上面的考生号是一样的。简单来说,可以确定这就是余淇的答题卡,根本不需要鉴定笔迹。


其实,关于这样的案件还真的不止这一起:


1.2008年,福州一位参加高考的男生考了300多分,便拿着高招办发的成绩条到打印店重新打印,把分数改成500多分给父母看。由于他最终没有被录取,其父便带着他到福州市高招办讨说法。高招办告知考生父亲成绩条上应有防伪标志,而他所持的纸条上却没有,父亲这才知道被儿子骗了。

2.2009年,山东省张某某称高考627分变295分,档案离奇失踪,后来该校发表声明称,该生平时成绩多为C,其中也有B,在班中属于较差的,根本不可能考到600分。

3.2010年,一位福鼎籍女生高考考了300多分,却骗家人说考了500多分,并伪造了福州大学录取通知书。当她和母亲一起到福大报到时,校方说没有她的名册,让她到省高招办去问。而高招办的电脑查询结果显示,她的高考成绩只有300多分,根本上不了一本。经过比对,校方发现她手上的录取通知书居然是假冒的。事情败露后,该女生低头一言不发,其母当场晕倒在高招办。

4.2012年,湖南衡阳肖某称,你发短信查询成绩695分,网上查询229分,肖某及亲属怀疑成绩被人替换。媒体介入调查后发现,肖某三次模考成绩都在200分左右,并且该校理科最高分也只有560多分。

以上案例在网上都可以搜索到相关媒体报道。不信的话,大家可以自行去网上搜索一下。

关于此事,您是如何看待的?欢迎留言评论说说您的看法。


保险岛岛主


河南高考答题卡调包事件越来越明显,大多数人质疑是自导自演。因为有太多的疑点和不可能,一件事情超越了常规,违犯了常理,就没有任何说明力。现在4个人中,已有一个人承认,并写下了说明,确认4门考卷都是自已的笔迹,不存在自己原来主张的“调包”问题。其余人的问题估计很快也会真相大白了。

对于这件事,很多人认为是孩子们撒了谎。我认为是孩子们高估了自己比较符合实际,撒谎是品德问题,高估自己只是认知问题。一个人要撒谎,他明知道自己说的是假话,但,他会坚持说下去。因为,他认为谎言说一千遍就是真理,这样的人己经是骗子了。但,过高估计自己则不一样。

过高估计自己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单说考试。比如这几位学生主观上认为自己考的不错。结果成绩出来相差很大,他首先怀疑的就是自己是不是受到了什么不公正待遇?中间是不是有什么猫腻?他会越想越觉的可疑,走火入魔都是有可能的,比如,疑人盗斧就是这样的。

但有些人经过一个过程或一个契机后,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比如信阳的李闻天同学再见到自己的卷纸后就会清醒。假如有的再见到自己的卷子仍回忆不起自己的事,那些卷子又确实是他的,那只能说,他确实走火入魔有点深,有点愚了。

太多的功利心会让人失去理智,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来。比如一个高中学生,本职是学好高中课程。但,许多人非要拔苗助长,搞出什么科技论文。也许我们不能排除个别天才,象比尔盖茨那样在高中就做出很大成绩来,要那样就不必上大学,直接进科技单位好了。

但事实上多数都是平常人,写一篇论文,抄了35%,或别人写署上自己的名子。为的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派上特定的用处。假的事情做多了,就会习惯了。时间一长,自己也会觉得自己还是很不错的,一但落到实地,有些真实还接受不了。真的就成了“假作真时真亦假”,自己连自己的本来面貌也认不清了。

为什么这件事出来后会有不同地区的4个学生出来为自己申张?这也算是抓最后一点希望吧!十几年的努力,名落孙山,心有不甘。因为申张并没代价,所以轻率了点。假如说申张前只是认知问题,在各种证据前再不认帐,再找借口就是谎言了。谎言有时也很诱人,能吸引很多人相信。比如前些年的“纸包子”新闻,很多人相信,轰动一时,却是有人专门捣鬼,“捣鬼有朮,也有效。不过,成大事者,古来无有。”这是鲁迅先生说的。


天太2


我认为这不可能是一出自导自演的闹剧,即便是孩子不懂事儿,那么家长也应该明白事件结局的重要性,对自己和孩子的未来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父母再犯浑也不至于配合孩子去做这种污辱智商的骗局,何况他们还是公职在身的工作人员。

事已至此,四名考生当中,苏小妹基本确定在这件事上是说了假话,但其它三名尚未鉴定笔迹的考生还尚未出最终结果,到底是不是骗局还需要等待时日,所以说整个事件是场骗局还为时尚早,需要等到其它三名考生结果证实之后,才能最终定论事情是骗局还是舞弊。

我们单从苏小妹的经历来看,可以看出其父母在她的教育上可谓煞费苦心,其望女成凤的心理不可谓不迫切,甚至为了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公然抄袭论文,所以当女儿说出可能调包的谎话后,家长还是选择了相信无疑,对孩子的过分期待和自信让父母对此事没有过多的怀疑,最终引发了如此之大的风波。

该事件发生后,父母和孩子可能不会得到法律上的任何惩罚,但他们最终还是会付出沉重的社会代价,父母的前程和工作会受影响,而孩子更不必说,以后的学习、就业、入公职等等都将受到影响,他们的诚信档案会影响一生。


元芳有看法


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这起引人瞩目的高考答题卡调包事件,最终很可能会以一场闹剧落幕。

考生撒谎最终被证实的例子并不少,近的就有2013年福建考生杨婷婷声称高考分数被调包一事,最终福建省考试院向媒体公开了杨婷婷的4科原考卷。事实证明杨婷婷在撒谎,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用网友的话说就是,谎话说多了,连自己都相信了。可能本来只是为了糊弄父母,结果事情越闹越大无法收场,成为了社会事件。

不得不说,这次河南高考答题卡调包事件之所以让大众再一次选择相信考生和家长,家长的实名举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河南考院的应对方法似乎也不太成熟,本来可以像福建考院那样小规模公开试卷原件就能直接证明谁在撒谎,可他们偏偏选了很复杂的一条路,而且时间拖的越长,越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即便不公开考卷有N个理由,但大众已经没心思去理解了。

要说因为撒谎酿成的大众“骗局”,最有名的莫过于庞氏骗局了。始作俑者就是查尔斯·庞兹,他是一名意大利裔投机商,1919年他开始在美国策划一个阴谋。杜撰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公司,并向投资者许诺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支付高利息给前期的投资人,于是人们一传十十传百,都选择了相信真的有这样一家神奇的公司,他们帮助庞兹在七个月内吸引了三万名投资者。不过讽刺的是,这个庞氏骗局的发明者,到临死仍是身无分文。

现在,庞氏骗局依然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是不断地在改头换面而已,某些P2P网贷就是例子。

无论是为了名还是为了利,一旦想要走捷径就容易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夜雨如书


因为,撒谎没有成本!还想利用媒体诱导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来施加压力。作为家长,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实在是愚蠢!作为精通法律的检察官,是不是把日常工作中规则,也运用到高考这件事上来了,目前中国相对最公平的就是高考了!!!孩子啊,什么情况你自知!!!


梁辰45


作为公民的家长和考生有权利查阅卷面,法律立法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人选拨考生,查卷尽管可能带来工作量,但是合情合理合法。如果考卷经得起考验,并不影响录取工作。录取中录取结束,都可以查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