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中微和華力等齊心協力,將IC打造成「上海製造」代表

原標題:中芯、中微和華力等齊心協力,將IC打造成“上海製造”的重要代表

摘要:作為集成電路產業鏈最完整的地區,上海市湧現出中芯國際、華虹宏力、中微半導體和華大半導體等多家龍頭企業。其中,中芯國際14nm製程已開始進入到客戶導入階段;今年5月,上海華力建設和營運的12英寸先進生產線建設項目已實現首臺光刻機搬入;中微半導體的介質刻蝕設備已打入臺積電的7nm、10nm量產線;華大半導體去年以52.1億元銷售額位居國內第四大IC設計企業。

集微網消息,目前在國內集成電路領域,上海市無疑已成為國內“產業最集中、產業鏈最完整、綜合技術水平最高”的地區。據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發布的《2018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白皮書》顯示,2017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達到1180.62 億元,同比增長12.2%。這是繼2014年以來上海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連續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

為推動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發展,2016年1月,上海成立了一隻500億元的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主要分為100億元的裝備材料基金、100億元的設計基金、300億元的製造基金。據瞭解,該產業投資基金已經完成簽約金額超過200億元的投資。

作為集成電路產業鏈最完整的地區,上海市目前擁有產業鏈企業超過500家,並湧現出中芯國際、華虹宏力、中微半導體、紫光展銳、華大半導體等多家龍頭企業。

中芯、中微和華力等齊心協力,將IC打造成“上海製造”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市委書記李強特意來到上海實地查看上海集成電路企業,並主持召開座談會深入瞭解產業發展態勢、聽取企業意見建議。據瞭解,李強此次先後來到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有限公司、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華大半導體有限公司、上海華力微電子有限公司,察看企業產品展示和研發生產線,並詳細瞭解企業規劃發展情況。

中芯國際14nm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

中芯國際目前是國內第一大晶圓代工廠,全球排名第五,僅次於臺積電、Globalfoundries、聯電及三星(純代工企業的話排名第四)。據中芯國際最新公佈的2018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中芯國際第二季度銷售額為8.907億美元,與上一季度環比增長7.2%,與去年同比增長18.6%。

一直以來,中芯國際代表著大陸集成電路製造業最先進水平,目前中芯國際已量產28nm製程。令人欣喜的是,中芯國際14nm FinFET製程已開始進入到客戶導入階段,可以預見量產目標已不遙遠。如果14nm正式量產,對於中芯國際來說將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不僅可以確保其遙遙領先於國內的競爭對手,更是可以拉近其和國際芯片大廠之間的距離。

據悉,中芯國際的14nm工藝是與華為、高通以及比利時微電子中心聯合研發的,之前的目標是2020年前量產,而官方現在確定的量產時間是明年上半年。

此外,中芯國際這兩年來也在不斷擴建晶圓廠產能,位於天津的8英寸晶圓廠日前開始安裝設備,落成後月產能將達到15萬片晶圓,成為全球最大的8英寸晶圓廠。此外,中芯國際今年的資本開支為19億美元,除了擴建產能還將繼續研發14nm工藝。

上海華力12英寸項目年底實現試生產

上海華力微電子目前主要負責華虹集團12英寸集成電路有關生產線項目的建設和運營,致力於滿足國內設計企業先進芯片的製造需求。集微網曾報道,今年5月,上海華力建設和營運的12英寸先進生產線建設項目(簡稱“華虹六廠”)實現首臺工藝設備——光刻機搬入。

據悉,此次搬入的首臺工藝設備為荷蘭阿斯麥公司的NXT 1980Di光刻機,是目前中國大陸集成電路生產線上最先進的浸沒式光刻機。華力表示,未來五個月內,華虹六廠工藝設備將集中搬入,並完成安裝調試,今年年底之前將實現試生產,並達成10K/月的產能。

華虹六廠是上海市最大的集成電路產業投資項目,總投資 387 億元人民幣,將建成月產能 4 萬片的 12 英寸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工藝覆蓋 28-14 納米技術節點。項目計劃於 2022 年底建成達產。項目主要從事邏輯芯片生產,重點服務國內設計企業先進芯片的製造,並滿足部分事關國家信息安全的重點芯片製造需求。

除此之外,總投資 100 億美元華虹無錫基地項目(華虹七廠)也正在建設中,將新建一條工藝等級 90-65 納米、月產能約 4 萬片的 12 英寸特色工藝集成電路生產線,支持 5G 和物聯網等新興領域的應用。

中微介質刻蝕設備已打入臺積電7nm量產線

中微半導體是國內技術最領先的集成電路設備企業之一,主要深耕刻蝕機領域,研製出中國大陸第一臺電介質刻蝕機,目前中微半導體的介質刻蝕設備、硅通孔刻蝕設備、MOCVD設備等均已成功進入海內外重要客戶供應體系,如其介質刻蝕設備已打入臺積電的7nm、10nm量產線,成功打破了國際巨頭的壟斷。

目前中微半導體刻蝕設備零部件國產化率已超過35%,已開發了20多個國內的反應器和系統主機加工等供應廠商,加工能力和質量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截至2017年底,已有620多箇中微半導體生產的刻蝕反應臺運行在海內外39條先進生產線上。

華大半導體去年位居國內第四大IC設計企業

華大半導體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CEC)整合旗下集成電路企業而組建的專業子集團。旗下有三家上市公司資產規模100億。在智能卡及安全芯片、智能卡應用、模擬電路、新型顯示等領域佔有較大的份額。其中,智能卡及安全芯片產品的出貨量和銷售額居中國市場第一,名列世界前五。

在“2017年國內十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榜單中,華大半導體以52.1億元銷售額位居國內第四大IC設計企業。據官網資料,華大半導體旗下的公司包括上海貝嶺、晶門科技、華大電子、南京微盟、確安科技和華大智寶。

華大半導體總經理董浩然此前在公開場合介紹,基於良好的發展機遇和市場廣闊前景,華大半導體將以電機控制應用為突破口發展工業控制核心芯片,目標是實現核心芯片進口替代,支撐智能製造國家戰略。

在工業控制芯片領域,華大半導體的目標是打造面向工業控制及新能源汽車的全產業鏈,形成整體解決方案,打造中國的工控旗艦企業。具體來看,華大半導體將聚焦在應用於白色家電、工業控制、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控制器、模擬電路、驅動芯片、功率器件等領域。

在調研結束之後,李強指出,上海半導體產業已有較好基礎,要把集成電路作為打響“上海製造”品牌的重點所在、科創中心建設的關鍵核心領域,立足上海實際,厚植產業優勢,全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真正把集成電路打造成為“上海製造”的重要代表。(校對/叨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