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玲:氣息要適量、咬字要自然,掌握關閉技巧,高音就漂亮!

孟玲,著名聲樂教育家,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她從事聲樂教學數十年,培養出王宏偉、劉和剛、澤旺多吉、哈輝等多名德藝雙馨藝術人才。

孟玲老師跟你聊聊個歌唱。

問:您在教學時都是以美聲唱法的教學理念作為基礎或起點嗎?

孟玲:我是學美聲唱法出身,師從郭淑珍教授。在老百姓看來,可能會覺得我教的民族唱法學生更多一些,實際上我的教學在唱法上並沒有什麼絕對的界限。因為在我這裡的演唱標準都是一樣的,都要有很好的氣息支持,高位置和很好的吐字技巧,而且有能打動人的情感處理。這些和美聲唱法的要求是一樣的。

孟玲:氣息要適量、咬字要自然,掌握關閉技巧,高音就漂亮!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郭蘭英、黃虹等老一輩歌唱家屬民族唱法最初階段,大都用本嗓多一些,很少借鑑混聲技術,音域相對較窄;如果我們加上混聲、頭腔共鳴,音域自然擴大,聲音表現力也會更加豐富,音色也會比較統一。聲區統一了,氣息也深了,而且頭腔位置很高,那麼聲音就會很有張力,再加上科學的吐字,就一定會很美。學生一旦沒有聲音上的負擔,肯定可以更好地投入演唱。

問:您怎麼教授Close“關閉”的技巧?

孟玲:Close“關閉”無非就是通過母音的改變來獲得更加柔和、有質感的高音。教師的語言一定要形象、生動,而不是晦澀地從理論到理論的照搬。通常來說,我會給學生用打比方的方式講課。

例如,唱高音就像一百層的樓房,精裝修的頂層白送給你住,但是沒有電梯,而“關閉”就起到電梯的作用。通過母音的調整、合理的練聲,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好的聲音,但不要一味地傻練,下次回來在好的感覺上再提高。慢慢地,學生就記住好的感覺,跟著教師的思路走。

如果讓學生唱得非常疲勞,那樣就不好了,要讓學生始終有最新鮮的聲音感覺,這樣學生就能平穩地過渡好聲區。

孟玲:氣息要適量、咬字要自然,掌握關閉技巧,高音就漂亮!

(喜歡唱歌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瞭解更多”或使用手機百渡一下“說話式唱法”進行系統的學習,讓老師幫你做一個專業的發聲測試,先找到你的問題幫你調整一下)

僅就生理上而言,正確的高音區歌唱並不比中聲區困難太多,但歌者首先要克服的是心理上的負擔。所謂新的位置感覺、元音音響效果、控制技巧等,和以往的感受相比只是一些細微的差別,但要仔細體會、對比。

另外,在教學上所說的換聲點的確是客觀存在的,只是依據每個人不同的咽腔大小、喉結位置、聲帶的長短厚薄,都會有所不同。教學過程中,教師千萬不要反覆強調換聲點,這樣會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思想負擔。我是用由高而低的音階或者下滑音來進行訓練,以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問題。

問:聽有些教師常說,在男高音拓展高音時,其實就是假聲的逐漸混入。請問這種混入的比例多少為宜,似乎很難量化?

孟玲:不能這樣跟學生說,這樣太過於機械,要很自然地混入假聲。其實就是要在學生唱得對的時候讓他記住“關閉”的感覺。“關閉”做得好的聲音一定是混入適量假聲的聲音。有時我會練唱快速音階的方式來發展學生的高音。如果短的高音都唱不好,又怎麼能唱好時值更長的高音呢?

教師要不間斷地幫助學生訓練相關的肌肉,可能剛開始的時候會出破音,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該鍛鍊的肌肉都鍛煉出來了,自然而然就能唱好高音並且能積極保持住正確的歌唱狀態了。如果學生是呼吸肌肉感到疲勞而非喉嚨,那就說明練習是正確的。

問:在上述過程中,有點學生會出現真假聲“打架”的問題,您在教學中是如何解決的?

孟玲:必須讓它結合,但是不要強行結合。練聲時可採用先下行後上行的音階練習。我多采用“i”的母音,讓假聲一點點地進入。

問:無論哪種唱法都有很多歌者或多或少地存在吐字不清的問題,您如何看待?

孟玲:一定要告訴學生語言的規律,例如意大利作品中出現的彈舌音就必須讓學生學會,這就相當於北京話的兒化音。雖說是細小的枝節,但是很能體現出歌曲的風格,甚至彰顯出歌曲的靈魂。

孟玲:氣息要適量、咬字要自然,掌握關閉技巧,高音就漂亮!

(喜歡唱歌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瞭解更多”或使用手機百渡一下“說話式唱法”進行系統的學習,讓老師幫你做一個專業的發聲測試,先找到你的問題幫你調整一下)

吐字一定要到位,要不停地矯正,不斷地練習。澤旺多吉剛來時,唱歌時的漢語就是我一個字一個字地教的。我的語言能力還是不錯的,儘管我是天津人,但我可以說一些藏語,四川話、河南話也能來點。

問:您強調歌唱咬字要自然?

孟玲:對,但是這個“自然”是要在正確方法之上的自然,而非生活常態下的自然。一定要有字頭、字腹、字尾,要強調但又不要太強調。有很多字是需要歸韻的,如果不歸韻“敞著唱”就不行。

問:演唱過程中最基礎的環節該是呼吸了,您對呼吸的要求是什麼?

孟玲:我會很形象地跟學生說:“坐過汽車嗎?沒有汽油汽車能走嗎?”唱歌就跟這個道理一樣,沒氣息就沒法唱歌。平時說話的氣息跟唱歌時候的氣息也不一樣。

我在鋼琴上隨便彈一個音,讓學生能唱多長就唱多長,“溜達著”一直唱,氣息有多長就唱多長,快沒氣的時候讓他們感覺哪裡在用勁。實際上大家都知道用勁的地方就是丹田,所謂“氣沉丹田”就是要在小腹形成支點,學生通常在練習跳音時,感觸最明顯。

因為唱跳音時沒有多餘的想法,反而會唱得更自如。這個道理很簡單,你感覺朝對面那棟樓上喊一個人,使勁兒地喊,你感覺肚子朝外還是朝裡?當然是朝裡了!唱歌就是這樣。

孟玲:氣息要適量、咬字要自然,掌握關閉技巧,高音就漂亮!

(喜歡唱歌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瞭解更多”或使用手機百渡一下“說話式唱法”進行系統的學習,讓老師幫你做一個專業的發聲測試,先找到你的問題幫你調整一下)

我還給學生打這樣的比方:十米深的井,打水用的繩子要多長?如果你繩子是五米,那井水你永遠都打不上來,起碼得十米以上。我們唱高音跟這是一樣的,氣息要更深,絕對不能浮在上面,一定要有對抗的力量。也好比玩橡皮水管,想要把水滋得遠,就要把水管口捏得特別緊,否則就不可能遠。這也說明聲音越高氣息就越要深。

對於氣息的使用一定要適量,在每個樂句結束時仍然要有氣息控制,絕不能是精疲力盡的。因為當歌者接近氣息極點時,他將無法正確控制氣息,導致的結果就是不穩定的嗓音。

問: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會反覆強調要把喉頭放下來,您的看法呢?

孟玲:氣息、喉部、聲音位置都要穩定。我是主張喉頭要穩定的,但不是下壓。有部分人誤認為教師強調放下喉頭就是強行下壓喉頭,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這樣的舉動會導致下巴、喉部、肩部等相關部位緊張,直接影響到演唱時氣息的流暢,尤其是在唱高音的時候,聲音會全“吊”起來。另外,有的人本來喉位就不高,而有的人天生喉位就高,如果要他拼命放下喉頭,這就不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