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二)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二)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高明先生,通過對上百種世傳版本《道德經》研究,以及結合上百位學者對《道德經》的註釋和講解,採用歷史文獻學研究得出一個結論:王弼本《道德經》(簡稱王本或王弼本)最接近帛書《老子》的原貌,世傳版本《道德經》經後人篡改,流傳至今已經嚴重失真。

本文接前篇繼續整理註釋,《道德經》今本第三十九章,帛書《老子》第二章:

甲本: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靈),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其致(誡)之也,胃(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胃(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胃(謂)神毋已霝(靈)【將恐歇】,胃(謂)浴(谷)毋已盈將恐渴(竭),胃(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謂)孤寡不榖{注:榖原文為左半個字,無法拼寫}(榖)。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譽)無與(譽)。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乙本: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靈),浴(谷)得一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誡)也,胃(謂)天毋已清將恐蓮(裂),地毋已寧將恐發,神毋【已靈將】恐歇,谷毋已【盈】將渴(竭),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厥(蹶)。故必貴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謂)孤寡不榖{注:榖原文為左半個字,無法拼寫}(榖)。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至(致)數輿(譽)無輿(譽)。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王本: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二)

心得體會:

1、高明先生結合前人註釋,認為“一”同“道”,本人卻認為“一”是“道之子”,原因依據經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一,道即一之母,一為道之子,可是無法描述道,同樣無法描述道之子,暫且以“道”統稱。

2、本章與世傳版本最大的區別是,帛書《老子》只有五物,分別是:天、地、神、谷、侯王。可是世傳版本卻有六物,多了“萬物”這一名詞,“萬物得一以生”與“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兩句皆為後人妄加。

3、“天下正"為《老子》原文,不是“天下貞”,“正”的意思是:純而無雜,直而無邪,得“一”方可純正無邪,虛靜無為。

4、世傳版本將原帛本“毋已”改為“無以”,兩個字完全違背老子原義,以致以訛傳訛,“毋已”是不休止的意思。

5、“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貴”和“高”前面都有“必”一詞,與下文“貴”與“高”相呼應,行文流暢,不致於語義不明。

6、“故致數輿無輿”,這句後人註釋極為困難,不明真義,今帛書為“故致數譽無譽”,“輿”為“譽”,其義為名譽,與文章相呼應。

7、帛書原文為“祿祿若玉,硌硌(落落)若石”,不是“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原文還加了“是故”這個肯定詞,老子原義表達更流暢,“祿祿”和“硌硌”都是形容詞,形容玉的高貴和石頭的低賤,與上文對應。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二)

根據高明先生《帛書老子校注》分析論證(詳見原著),本人整理《心本》第二章如下:

心本: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誡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地毋已寧將恐發,神毋已靈將恐歇,谷毋已盈將恐竭,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心本》第二章白話文翻譯如下:

昔日得道者,天得道以清虛,地得道以寧靜,神得道以靈氣,谷得道以充盈,侯王得道以虛靜無為。但是要勸告下,所謂天不休止清虛恐怕會裂開,地不休止寧靜恐怕會噴發,神不休止吸靈恐怕會停止,谷不休止充盈恐怕會乾涸,君王不休止尊貴和高上恐怕會被人顛覆。所以永遠尊貴要以低賤為本,永遠高上要以低下為基礎,因此侯王自稱“孤、寡、不榖”。這是賤其本,不是嗎?所以得到很多名譽其實是沒有名譽。因此不要像高貴的寶玉,應該像低賤的石頭。

《心本》第二章翻譯完,此章中心思想:物極必反,虛靜無為。

《心本》第三章待續,如有不同想法,請留言交流,共同悟道,道法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