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实《道德经》,从帛书《老子》开始(二)

还原真实《道德经》,从帛书《老子》开始(二)

引言: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合称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历史;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个更早的竹简本《老子》,通过比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后人常说的《道德经》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高明先生,通过对上百种世传版本《道德经》研究,以及结合上百位学者对《道德经》的注释和讲解,采用历史文献学研究得出一个结论:王弼本《道德经》(简称王本或王弼本)最接近帛书《老子》的原貌,世传版本《道德经》经后人篡改,流传至今已经严重失真。

本文接前篇继续整理注释,《道德经》今本第三十九章,帛书《老子》第二章:

甲本: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致(诫)之也,胃(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胃(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胃(谓)神毋已霝(灵)【将恐歇】,胃(谓)浴(谷)毋已盈将恐渴(竭),胃(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谓)孤寡不榖{注:榖原文为左半个字,无法拼写}(榖)。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誉)无与(誉)。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乙本: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谷)得一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诫)也,胃(谓)天毋已清将恐莲(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渴(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厥(蹶)。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谓)孤寡不榖{注:榖原文为左半个字,无法拼写}(榖)。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至(致)数舆(誉)无舆(誉)。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王本: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还原真实《道德经》,从帛书《老子》开始(二)

心得体会:

1、高明先生结合前人注释,认为“一”同“道”,本人却认为“一”是“道之子”,原因依据经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道即一之母,一为道之子,可是无法描述道,同样无法描述道之子,暂且以“道”统称。

2、本章与世传版本最大的区别是,帛书《老子》只有五物,分别是:天、地、神、谷、侯王。可是世传版本却有六物,多了“万物”这一名词,“万物得一以生”与“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两句皆为后人妄加。

3、“天下正"为《老子》原文,不是“天下贞”,“正”的意思是:纯而无杂,直而无邪,得“一”方可纯正无邪,虚静无为。

4、世传版本将原帛本“毋已”改为“无以”,两个字完全违背老子原义,以致以讹传讹,“毋已”是不休止的意思。

5、“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贵”和“高”前面都有“必”一词,与下文“贵”与“高”相呼应,行文流畅,不致于语义不明。

6、“故致数舆无舆”,这句后人注释极为困难,不明真义,今帛书为“故致数誉无誉”,“舆”为“誉”,其义为名誉,与文章相呼应。

7、帛书原文为“禄禄若玉,硌硌(落落)若石”,不是“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原文还加了“是故”这个肯定词,老子原义表达更流畅,“禄禄”和“硌硌”都是形容词,形容玉的高贵和石头的低贱,与上文对应。

还原真实《道德经》,从帛书《老子》开始(二)

根据高明先生《帛书老子校注》分析论证(详见原著),本人整理《心本》第二章如下:

心本: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诫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心本》第二章白话文翻译如下:

昔日得道者,天得道以清虚,地得道以宁静,神得道以灵气,谷得道以充盈,侯王得道以虚静无为。但是要劝告下,所谓天不休止清虚恐怕会裂开,地不休止宁静恐怕会喷发,神不休止吸灵恐怕会停止,谷不休止充盈恐怕会干涸,君王不休止尊贵和高上恐怕会被人颠覆。所以永远尊贵要以低贱为本,永远高上要以低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榖”。这是贱其本,不是吗?所以得到很多名誉其实是没有名誉。因此不要像高贵的宝玉,应该像低贱的石头。

《心本》第二章翻译完,此章中心思想:物极必反,虚静无为。

《心本》第三章待续,如有不同想法,请留言交流,共同悟道,道法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