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解:帛書《老子》第3章

第三章[經文]: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

聲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也,則無不治也。

1不上賢,使民不爭;———“賢”的甲骨文的是畫了一隻手抓住了“臣”;金文又加了個“貝”;“臣”是府首看地下的人,屈從的人,是隻顧埋頭拉車、埋頭種田的人。

就是說,“賢”就是指管理人和錢的人(上古用貝殼當錢),這是“賢”的本意,後來引申為有知識修養能力智慧的人。

中國從古就是賢人政治,就是讓賢者來幫助老大治理天下。

周朝是有嚴格的、分得清清楚楚的上、下、貴、賤等級的。

老子的意思是說:你至少表面上不要把上下尊卑分得那麼太清楚,好象當官的就上貴,老百姓就下賤,分得太清楚老百姓就會爭奪這個賢貴。

2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好比說:不要老說珠寶很值錢,使得老百姓就想要,要不到他就想去偷;影視演員不要老露奶,省得老百姓看了心裡亂。

3是以聲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虛”就是空;這裡的“心”不是指肉質的心,主要指思想。“虛其心”:就是讓老百姓沒什麼思想;“弱其志”:就是讓老百姓腦袋裡不會存留什麼更多的想法、沒什麼志向。

就是把老百姓當牛馬,吃飽穿暖就去幹活,沒事時搞搞體育以增強體質,書嘛,別讀。

4恆使民無知無慾也;——就是說,使民無知無慾的這個政策要恆定不變。

5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也,則無不治也。——本章的第一句“不上賢”不是說沒有賢者,賢者是有的,統統做官去了;中國古代是賢人政治:就是官員必須是賢者,誰能保證呢?沒法保證,世襲制沒法保證、推舉制沒法保證、科舉制也沒法保證,菩薩保佑就就更不能保證。

前一個使是使民,民要無知;這裡的使是使“夫知”,就是官員,使他們幹嘛呢?使他們不敢不做到:到此為止。做到哪裡為止呢?做到:“恆使民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無知無慾”;其他的就別做了。

6則無不治也——如此就大治了,不要再生花樣,什麼進一步文明化,統統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