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奇人王陽明到底有多牛?

微斯


王陽明到底有多牛,那可就得好好說道說道了。

通常牛人、偉人出生都會有很多奇怪的現象,就讓我們來看看書中是怎麼介紹我們的陽明先生的吧: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出生後,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夠神奇的了吧,是的,確實很神。 這都不足為怪,我們也知道,所有的神人鴻蒙開篇之始都會有諸如此類的描述,這隻能說明這個孩子確實是承載著整個家庭或者是其他什麼人的偉大使命吧。


我們要說的陽明先生,真正牛的地方是他生平的所作所為,跟出生前沒什麼關係。 他從小就志存高遠,心思不同於他人,一次課堂上的探討,他竟認為科舉並不是第一頭等大事,真正最要緊的是讀書做聖賢之人,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不為功名,為國之崛起也。 後來的人生中,他作為朝廷官員於正德年間評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以及寧王朱宸濠叛亂,更在嘉靖年間平定西南部的叛亂和盜賊。 然而牛人命運皆多舛,不出意外定是大起大落。沒關係,陽明先生曾說:大家皆為不得志而羞恥,而我卻為自己因為不得志懊惱而羞恥。是的,他不是常人。


我們現在很多人對於陽明先生的瞭解首先知道的應該還是他的思想學說:陽明學,也稱心學,是儒學的一門學派。他提倡的知行合一,在知行的關係上,他強調要知更要行,行中有知,知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作真知,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在明朝中晚期是主流學說之一,據說後傳與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是明朝中起註明的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書法家。太牛了!


夢歸秦淮


王陽明當然牛啦,因為大明三百年,他可以稱為明朝一哥。

要說職位政績,他比不上張居正。要比武功,他又沒有戚繼光出名,要比藝術,他也比不上唐伯虎,論為官典範,他也沒有海瑞的名頭響。論力挽狂瀾,不如於謙。

那為啥他是明朝一哥呢?

看後來人對他的評價,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徐渭說: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則‘以人掩其書’

世間兩個老王,我第一服王羲之,他是書法好,好到讓人忘記了他的人品也是極佳,第二服王守仁,他的人品好到讓人忘記了他的字也好。

張岱說: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天不生陽明,萬古長如夜。

他明朝一哥的名頭,大概源於魏源: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

到了近代,推崇王陽明的人就更多了,孫中山到日本玩了一圈,他就發現一個現象,日本能夠搞明治維新,其中的思想基礎就是我們中國的心學,這個心學就是王陽明搞的,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知行合一。

這有沒有根據呢,有啊,日本東京大學的博士高瀨武次郎就說: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

日本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的腰間掛一小牌,上寫:大王叫我來巡山。不是,是:一生低首拜陽明。

那王陽明為什麼這麼牛呢?

主要他在文人的三大修為,人生三大目標上達到了頂點。

這三大目標是升官發財死老婆?別開玩笑了,衝這些目標去的,是拋棄同齡人,招呼都不打的傢伙。

文人的三大目標是立言,立德,方功。

立言,就是你要有思想傳世,百年以後,人家還能記得你說的話,那王陽明創心學,提出知行合一,這可以說是一大創新,現在還具有指導意義,算是達到了立言這個目標。

立德就是成為道德楷模,樹立德業,那王陽明當然也是啊,他一生都堅持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從來沒幹缺德事。

最後立功最難,而且跟上面兩個衝突。因為立功往往要不拘小節,不拘小節的時候,走偏一點,就會失德,比如東漢有一個段熲,他是東漢名將,平定叛亂,但殺氣太重,總共殺了數十萬人,那就是失德了,所以他功高而德不高。

而且你要立言,鑽研學問的話,也通常沒法立功,沒時間啊,而且這種學問家往往比較迂腐,常成為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這種人就更多啦,大學問家往往沒有什麼實務型功勞,但王陽明卻是另類,他首先在江西平叛,玩點小招,就把江西的民變給平定了。更大的是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這其中,王陽明把知行合一發揮到了極致,幾乎是單槍匹馬平定了一場大叛亂。

這當然就了不得啦,所以,王士禎表示: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三項全能冠軍,明朝第一流人物是也。


腦洞歷史觀


對付王陽明的認知是在高中的歷史籍上,我依稀記得關於王陽明的引見只佔了半頁紙,那為什麼我對他的記憶如斯之深,要專門為他來寫篇文章呢?不外是來自高中歷史教員那特別的誇耀,稱王陽明是他的偶像,甚至還提到了毛澤東對王陽明軍事學問的附和。如斯便促使我對付王陽明更深條理的認知,王陽明到底有多牛?

王陽明,別號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師長教師,亦稱王陽明。

聽說,王陽明的母親懷孕14個月,才生下他。其祖母說,由於他出生那天晚上,夢見王陽明乘雲而來,是以起名雲。(此類有點神話似的故事不外是為了襯著王陽明的身份罷了,讀者們本身曉得就行)。至於為何起名叫王守仁呢,是由於王陽明的祖父說,子曰“知及之,仁不能產之,雖得之,必失之”,那便叫王守仁吧。

王陽明生成聰穎,雖然因早時賦性溫馨不肯意多講話,被人算作啞巴。可是5歲那年不僅會講話還會背文章了。王陽明小時愛下象棋,即使有句話叫做:不務正業的人才會下象棋,但這仍舊沒有衝破他的胡想,直到那象棋因母親的氣忿掉進河中。

成化十七年,王陽明隨從跟隨其父到了北京,成華十九年,王陽明在北京上了學。三年後他出了書院。王陽明有一顆弘願抱負,在他15歲那年,本地伏莽瘋狂,於是他洋洋灑灑的寫下了幾萬字的剿匪建議,想要其父為其上奏朝廷,然後犯罪立業,可是他這個夢想卻被其父的一巴掌打壞了。弘治五年,王陽明實現了他的仕途胡想。可是在仕進之後,王陽明並沒有日夜專研八股文,他感受當前的考試軌制有問題,他起頭轉眼兵書(已經王陽明對一個門生說過:“兵書,我卻是讀了良多。不外,我哪家兵書也沒用,我只是學問純粹,養得此心不動罷了。此心不動,就可隨機而動,在疆場情形朦朧不明時,霎時能創造問題地點,能做到這點,就可攻無不克。”即“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雖說王陽明完成了他的仕進之路可是他又不甘於這種無聊的餬口,於是他辭退了這項事物,此後,弘治十五年王陽明在稽山陽明洞築室唸書。。。。。。王陽明的生平履歷其實是值得體味的,感樂趣的讀者可以自行體味,小編在這裡就不多謝下去了,現實了局產生在他身上的事其實不是我一篇文章就能說完的。接下來我們我就想說說王陽明生平的進獻了。

王陽明故宅的楹聯是後人對他生平的總結:樹德犯罪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這對付總結他生平的進獻再貼切不外了。

犯罪:平寧王之亂,按捺靖難之事的產生。屢次替朝廷平叛,安撫地方,軍事上從無敗績,乃明精采軍事家。

樹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建立心學體系,推進儒學理論。

立言:開立異一代的學術,建立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使儒學獲得重生長。

總之,寫這篇文章不僅是由於本人愛戴王陽明,別的一個緣故緣由就是,我感受像王陽明如許偉大的一小我,他的名字卻沒人被良多人所曉得,更別說體味他的生平事蹟,體味他的學術理論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大師用心進修。


斜槓先生zy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將自己開創的思想親身付諸實踐,並證明其完全切實可行的思想家,他在立言、立德、立功上近乎完美的不朽功勳,完全可以說是神一樣的存在,以“奇人”或“牛人”這樣的世俗化語言形容他,確實有失恭敬。做為個人終身的精神導師,我不想證明他有多“牛”,這樣的用詞有違自己對他的精神崇仰,因此本文只是簡單地介紹一下偉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分享給同樣熱愛他的朋友們。


王陽明所處的時代,統治了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已經完全進入書齋式的聖學研究,類似於我們今天的肢解式課文分析,並由此步入純理論層面的程朱理學,官方的科舉考試嚴格遵循程朱理學的標準答案,不能有任何逾越,而王陽明以思想解放為主導的實用主義心學自然被排斥在官學之外。進入現代以後,中國思想界完全由唯物主義哲學觀一統天下,王陽明心學思想因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而受到多方批判。所以,王陽明的心學思想長期被排斥在中國社會主流文化之外,但這並不阻礙其思想持久的影響力。


哲學思考自有人類以來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物質與精神誰是第一性這一根本性的終極問題,始終困擾著自有人類以來的所有哲學認識活動。針對這一終極思考,王陽明給出的答案是“心即理”,他認為萬事萬物都離不開一個“理”,這個理不是客觀存在,而是主觀認知,沒有主觀認知,所有的客觀存在都是沒有意義的,就像他在17歲的時候很莽撞地坐在竹林裡“格竹”一樣,七天七夜後,客觀存在的竹子依然是竹子,而主觀認知的自己差點送了命。

“格竹”的失敗使他意識到程朱理學要求“格物致知”以達到“窮物理”的目的,過於強調客觀存在了,改變人的不是客觀存在的竹子,而是人本身。所以,“龍場悟道”後,他開始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所有的客觀存在都是主觀認知的結果,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客觀存在才有真實的意義,並由此發展出“知行合一”的思想,從此走上了一條實踐之路。


拋開對世界本源這樣的宏觀認識問題,從微觀層面來說,王陽明的心學完全不同於一般的純理論認識,而是有著很強的可操作性,因為微觀世界廣泛存在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活動,從本質上講反映的就是人的心理活動,王陽明的心學其實就是一門很高級的心理學,而且有著很深的科學意義。所以,當王陽明以白面書生的身份指揮一群烏合之眾,無論是平叛職業軍人的造反,還是佔山為王的土匪,都能無往而不勝,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心不動,隨機而動”的高級心理學在實踐層面的應用。任何人只要能完全掌握了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從事政治就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家,從事經濟就是一個很成功的實業家,從事軍事就是一個很厲害的軍事統帥,這一點不僅被他自己所證明,也完全被後世的推崇者所證明,曾國藩、毛澤東等一代偉人,無不受其思想的深刻影響;尤其是深受王陽明思想影響的日本,處處可見王陽明的影子,每一個遊客到了日本,在很微小的層面都能體驗到十分體切的服務,就在於日本深得王陽明心學精髓的體現!


龍支子


王陽明有多牛,有歷史評價為證:明穆宗朱載垕評價他: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曾國藩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孫中山為探索救國之路曾潛心研究王陽明的心學。少年毛澤東曾服膺王陽明,對《王陽明全集》《傳習錄》逐字逐句批註!甚至王陽明的家鄉也極力推崇,有楹聯做描述: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還有人說王陽明是中國五百年來第一等人物,他不僅是哲學家、思想家,同時還是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作為思想家,他開創了儒學新天地,成為一代心學宗師,立言為後人留下思想學識。他的心學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之精髓,是心學之集大成者,與孔子、孟子並稱為聖人。作為軍事家,他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冊。平定廣西內亂,平定寧王之亂,剿滅南贛盜賊,用孝道感化少數民族頭領歸服。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對於平叛大功,由於奸佞劉瑾干政,王陽明沒有得到朝廷賞賜,更沒有加官進爵,而是稱病回家,朝廷用人,帶病堅持,最後死於征途。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絕頂,成就‘’真三不朽‘’,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其獨具一格的心學思想流傳至今,欲以仁而覆蓋天下蒼生,欲立德而利益世間人民,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在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宋代大學者張載曾說: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用這話來形容王陽明亦不為過。縱觀王陽明的生命歷程,雖然一路坎坷,但他懷著救世惠民的抱負,以天下蒼生為已任,創下了令人矚目的顯赫功勳,提出了振聾發聵的思想學術。成為中國歷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成就的大家。

王守仁是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因曾在會稽山陽明洞講學,桃李滿天下,人們對他由衷的佩服,故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王陽明的思想,大致有: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論。

首先是:心即理,告訴我們要自己觀照自心,覺悟自心,達到明心見性,王陽明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天理之心即聖人之道,良知之心就是天理之心,是君子之心,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仁義禮知是性之本質,聰明睿智是性之資質,喜怒哀樂是性之情感。心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主宰,是安身立命的根據,衡量是非的標準,天地間諸事諸物,舉凡綱常倫理,言行舉止,成敗榮辱,皆不出我心。王陽明認為心是人的根本問題,是產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都受思想的支配,一切統歸於心,為聖之道只需向自己內心深處去挖掘和尋找。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知行合一,王陽明的著名思想知行合一說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是未知,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也就是理論聯繫實際,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完善理論。

致良知,就是從良知出發,喚醒人的本體意識,樹立自覺正確思想,提高自我人生修養,規範自我生活行為,實現自我社會價值。明德格物,立己達人。自立而立人,自達而達人。心存良知,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明德致知,意誠心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旨在呼喚人的本性意識,著重強調個體本身價值和自我人性修養。強調內心的力量,良知人人都有;強調以高度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間。直面當下,對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作用,是啟發現代人修養身心的指導思想。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德厚致遠


明代奇人王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而且善於統兵作戰,經常聽各種學者誇明代奇人王陽明是個牛人,王陽明到底有多牛?沿著王陽明的成長曆程我們一起來看看:


1,出生的家庭就很牛


王陽明的一生確實非常牛,首先他出生的家庭就是個名門望族_牛人世家,傳說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晉朝王義之書聖,父親是當朝當紅狀元郎王華,王陽明很好的遺傳了他父親的基因。


通常牛人、奇人出生都會有很多特別的現象,拘傳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抱著一赤子,從紅雲天端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出生後,他5歲還不會說話,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故祖父給他改名“守仁”,“陽明”是他的號,從那以後他才開口說話,夠神奇的了吧!這一傳說或許說明王陽明確實是承載著一些偉大的使命而來的吧!


2,少年立志就很牛


王陽明從小就志存高遠,心思不同於他人,一次課堂上的探討,他竟認為科舉並不是第一頭等大事,真正最要緊的是讀書做聖賢之人。


然而牛人命運皆多舛,他也大起大落幾次,考個進士都考了三次才中。幾經磨難,王陽明卻說:大家都是在為不得志而羞恥,可我卻為自己因為不得志懊惱而羞恥。是的,他就是個這般不同尋常的牛人。


3,鑽研精神,就很牛。


王陽明曾去拜訪婁諒,婁諒跟他講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他聽了之後,十分開心,就開始鑽研朱熹的書,為了理解朱熹的理論,王陽明格了七天的竹子,但是沒有一點收穫,反而生了場大病,這個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王陽明剛開始很相信朱熹的論說,通過這次他便把朱熹之道放下了。開啟了自己的心學研究。



4,三大正道很牛:


1,)龍場悟道,心即是理的人生論


公元1506年,王守仁得罪了劉瑾,就被貶到貴州龍場驛棧那邊當驛丞,他到龍場那裡得到新的領悟,史稱龍場悟道。王陽明終於明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陽明在這指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就是理,也是良知。


2)知行合一的認識論


知行合一,知與行沒有先後之分,都是一起出發一起消失。致良知,人所有的行為最終是要回歸到內心的,所以在做出任何行為之前以良知致之,方能在最後不愧於心。


因此王陽明認為,應該本著自己的良知去對待每一件事物。比如你知道對父母應該孝敬,那就去孝敬父母,這就是“格物”。在格物的過程中,內心的塵埃會被慢慢擦去,良知會達到極致,就像明鏡一般明亮,這就是“致知”,也就是使良知達到極致,也就是知行合一。


3)天泉證道,致良知的修養論。


與兩個學生在天泉橋上辯論最終得出:“王門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5,三大軍事行動很牛,都巧用功心術完勝


1)平定江西盜賊流寇


正德十二年,王陽明帶兵平定江西為患數十年的盜賊,江西山賊數萬都被消滅。


王陽明用兵出名就在於其用兵奸詐,獨斷,不管對方比自己人多多少,最後他都會利用一些攻心戰略取勝。


2)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王陽明一共只花了35天就打敗了他,最終寧王朱宸濠兵敗被俘,策劃了近二十年的叛亂王陽明僅用了三十五天就給平定了。王陽明是不是打仗也很牛!



3)思田告捷


嘉靖六年,王陽明總督兩廣,成功的利用心學,很輕鬆的平定了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的造反。


遺憾的是,思田告捷後,王陽明便一病不起。


死時留下遺言: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絕頂,成就‘’真三不朽‘’,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他的《傳習錄》等都是引領人類智慧的書籍。這樣看下來,是不是覺得王陽明確實很牛啊?!


我們還是去多讀多體會牛人王陽明的心學,修煉強大的人生智慧,力爭做個現代版的牛人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在中國的思想界自古以來有四座豐碑——孔孟朱王,其中“王”就是王陽明。

1905年,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率領日本海軍,大敗俄國艦隊,取得東亞的制海權。天皇為其舉辦慶功宴。

在眾人的一片讚譽聲中,東鄉平八郎舉起一塊腰牌:一生俯首拜陽明。

1917年,一位湖南書生在讀過陽明書後,揮筆寫下一篇《心之力》,發出來對這個世界的一聲問候。

還是1917年,一位浙江青年在讀罷陽明書後,虎軀一震,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中正”,字“介石”。

王陽明在去世400年後,還讓中外英雄俯首。

1472年,在浙江餘姚出生了一位嬰兒,取名“王雲。”

但是很奇怪,這個孩子到5歲時還不會說話。有一天,一位雲遊道士路過,摸著王雲的小腦袋說:“還孩子,可惜父母不懂事,在名字裡把你的志向給洩漏了。”

王雲的父親王華聽說後,給他的孩子改名叫“王守仁。”

說來也怪了,王守仁改名之後,很快就開口說話了。

1482年,王家祖墳上冒青煙了,王華居然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職。

他們一家就從浙江餘姚舉家搬到北京,順利拿下北京戶口。

當他們路過鎮江時,一幫文人聽說狀元全家來了,於是就想見識一下狀元的學問。這時王守仁站了出來,吟詩一首: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鎮江文人還以為是王家準備好的,於是臨時出題,讓他以“蔽月山房”為題,再寫一首詩。王守仁稍微想了想,張口就來: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還是難不住這個小孩,眾人這下都服了。

到了大城市北京,王守仁開始接受正式的“九年義務教育。”

12歲時,他在課堂上問先生:“人生何謂第一等事。”這個老師說:“就得像你老子一樣,考科舉、當狀元。”

對於這個回答,王守仁不認同。他說:“人生當做聖賢。”

太狂妄了。

15歲時,他還是沒有成為聖賢,就寫了一封信,請父親交給皇上:“我寫了一封意見書,只要給我5萬人馬,我就能橫掃草原。”

王華沒傻,反手給了他一個大嘴巴子。

王華想:“這麼下去不行啊,得趕緊給他娶個老婆。”於是,就給他的一位江西朋友下聘禮,求娶他的女兒。王守仁只得在17歲那年,前往江西結婚。

要說牛人就是牛人,永遠與眾不同。

別人結婚都恨不得趕緊洞房花燭,他倒好,跑去跟一個道士聊天了。兩人越聊越High,竟然忘記結婚這回事了。

這件事,迅速傳遍了南昌城,吃瓜群眾都說:“真是個異人。”

在那個年代,朱熹是天下第二大聖人,僅次於孔子。

結婚後,王守仁專心學習朱熹的學問——格物致知。意思就是:你必須專心學一門技藝,把它徹底弄明白,在學習另一門。這樣一門一門的學下去,總有一天能夠融會貫通,這樣你就成聖賢了。

王守仁很專心的學習。

他從家中的竹子開始學。他就在那劈、砍、掰、看,要徹底弄清楚竹子的道理。但是過了七天,他始終沒有明白竹子裡有什麼道理。

王守仁的內心受到了成噸的傷害:“看來聖人說的也不一定對。”

這就是哲學史上的“守仁格竹。”

從此以後,他做聖賢的夢想就此破滅。他除了考科舉以外,只迷戀五件事:任俠、騎射、詞章、神仙、佛事。

1499年,王守仁考中進士,做了一個正六品的小官。

不規矩的人,在官場上也不規矩。當時正德皇帝和劉瑾等太監們打得火熱,敗壞朝政。1506年,戴銑、薄彥徽等人上書皇帝,要求嚴懲劉瑾一夥,結果反被打入死牢。

出於正義的立場、內心的嚮往,王守仁冒死上書:儘快釋放無辜人員。

理所當然的,王守仁被打的屁股開花,貶到貴州去當一名招待所所長。

當年的貴州,可不是現在的旅遊勝地。那裡的人聽不懂中原的語言,能聽懂的都不是好人:犯事了,跑路過去的。

王守仁來到這裡後,沒有氣餒、沒有悲傷,而是努力和當地人融合在一起。他把中原的文化、習俗,帶到了落後的山區。

常言道:無官一身輕。

王守仁在這裡,再也不用操心功名利祿的瑣事,而是徹底放寬心態,感受這個世界的真諦。

終於在一個夜晚,他放聲長嘯:“我明白了,聖人的道理都是出自本心,根本不必在外界求取。”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守仁的道,是“心之道。”

意思就是:我們都具有一顆本心,這是我們生命的源泉。不論學習、交友、辦事、感情,都是由這顆“本心”在判斷、分析、決定。

所以聖人的道,原本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吾心即道”,就是“聖人之道。”

中國哲學中的“心學”,就此誕生。

這門學問的出現,也使得王守仁能夠與孔孟、朱熹並列,成為永垂不朽的一員。

這樣的成就,是歷代帝王、名將、大臣都達不到的。任你權利滔天、任你殺人遍野、任你財富滿堂,都不過時人死如灰、過眼雲煙。

唯有學問,才永恆。


溫乎


作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完人,王陽明先生當然特牛。略舉幾例:

一、王陽明五歲才會說話。十一歲時隨祖父進京投靠他老爹,路經金山,遊金山寺,他祖父“與客賦詩,未就。”王陽明“從旁佔一絕,客大驚。”詩曰: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濰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一拳打破水底天,醉倚明月把龍吹眠,牛不牛?牛!想想俺十一歲時,還在穿著開襠褲玩泥巴,比起陽明先生的境界來,簡直不成體統!慚愧!

二、陽明先生十七歲時,去江西洪都迎娶諸氏夫人。新婚合巹那天,陽明先生偶然走入鐵柱宮,見一道士正在那兒靜坐,便向道士叩問,繼而也學道士那樣雙足交叉盤腿而坐,練起功來。牛牛的是,陽明先生把娶媳婦這事忘了,與道士“相與對坐忘歸”。這下可把他岳父大人江西參議諸老爺急壞了,“遣人遍索不得”。而陽明先生的靜坐神功也著實了得,他閣下直到第二天才慢悠悠施施然回到諸家。這是何等牛牛的氣度啊!記得俺成親那天,得意洋洋,心浮氣躁,情迷意亂,沒有半點道骨仙風。我這等俗人,給陽明先生提鞋都不配!

三、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六月,寧王造反。此時王陽明四十八歲,正從贛州出發,奉勅勘處福建叛軍。陽明先生被寧王追襲,以計得脫,再大施反間計,令寧王疑懼猶豫。同時,陽明集結江西各路義師。七月,拔南昌,再與寧王大戰於鄱陽湖,於七月二十六日最終把寧王活捉,平定叛亂。而此時,朝廷正忙作一團,正準備御駕親征呢。牛牛的陽明先生,一生征戰,戰無不勝。人說陽明的學說,很適宜用兵,大約是不錯的。

陽明早年因反對權閹劉瑾,被貶貴州龍場驛丞後,學問大進。他看得世間別無可怕,似乎只有死是可怕的,便躺進石頭棺材,親自嚐嚐死的況味,悟得“致良知”。陽明又把“知行合一”講與苗民,頗受祟拜。一次上峰差某人來羞侮陽明,便被當地苗民一頓狠揍。晚年,陽明先生在江西,又講“天泉證道”。陽明的學說直指人的內心,既不是講來講去總無證據的清談,也不是僅在文字、訓詁上探求的虛誇,而是簡捷了當的訴諸人的直覺,直抵人心深處的內在光亮。陽明心學是對哲學保守主義的革命。

內證於心,才是真正的功夫。


莫安排


回答這個問題,先從七個字說起,這七個字是:一生俯首拜陽明。

1905年,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載譽回到日本。作為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將領,他率領裝備處於劣勢的日本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

日本天皇為此將他召回日本,為他舉行慶功宴會。在這次宴會上,面對眾人的一片誇讚之聲,東鄉平八郎默不作聲,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於眾人,上面只有七個大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這個人到底有多牛?

一、哲學

成化八年(1472),王守仁出生在浙江餘姚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

王守仁十歲開始讀四書五經,聰明有餘,調皮也有餘。喜歡舞槍弄棒、讀兵書,還喜歡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

他第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作,叫做《蔽月山房》:“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於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那一年,他十二歲,因為這首詩,他的父親決定帶他去居庸關外轉轉。

那是個讓他父親追悔莫及的決定,卻也是個最終成就了王陽明的決定。在這裡,王守仁定下了他的偉大志向:做聖賢。

王守仁的聖賢之路並不平坦,他曾經為了悟道,在花園裡“格”自家的竹子,他在竹子前守了幾天幾夜,沒有得到“理”,卻病倒了,在病中,他第一次對朱聖人朱熹的話產生了疑問。

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不要僅僅把這當做一個故事,這故事背後,還有著一個人對未知的執著和探索。

王守仁26歲開始學習兵法和謀略,練習武藝,學習騎射,這在當時他父親的眼中都是不務正業的表現。但是在這日復一日的學習中,文武兼備的王守仁已經悄悄超越了很多人。

但是王守仁沒有忘記他想當聖賢的夢想,在不斷的求索和頓悟中,他漸漸脫離了朱熹的思想,他開始明白,將天理和人心分開是不對的,無論何時何地,有何種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會被泯滅的。

終於,在經歷過痛苦的追尋和絕望的折磨後,他頓悟了:隨心而動,隨意而行,萬法自然,便是聖賢之道。存天理,去人慾?天理即是人慾。中華文明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

王守仁成功了,他的名字與孔子、孟子、朱子並列,永垂不朽。

二、軍事

王陽明的軍事家之路可以從下面兩件事來說。

1.剿匪

悟道之後的王守仁,在他的貴州龍場驛驛丞的崗位上又默默無聞地幹了兩年。正德五年,他被任命為廬陵知縣,然後一路升遷,正德十二年,他奉命巡撫江西南部,開始了他人生的另一番事業。

他到江西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剿匪,因為他的轄區盛產一種特產――土匪。

王守仁剿匪很有意思,他首先進行調研,發現官匪勾結現象嚴重。於是他放出剿匪消息,然後派人盯住衙門裡的各級官員,發現通風報信的就秘密逮捕。

但是抓起來後他不殺他們,而是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再問清楚家庭情況,然後說點諸如“希望你母親兒女保重身體,我們會經常去探望”之類的威脅性的話,軟硬兼施之下,那些官員就成為了雙面間諜,乖乖為官府辦事。

王守仁實在是個軍事天才,用兵詭異,心思縝密,從不按常理出牌。煩了朝廷幾十年,屢招不安、屢打不平的江西土匪,王守仁只用了幾個月就解決了問題。

這一番剿匪經歷,也最終讓他找到了他最終流芳千古的工具――知行合一。

2.平叛

寧王朱宸濠要反了!

皇帝是指望不上了,擁有兵權的江西鎮守太監也被朱宸濠收買了,王守仁和他的夥伴只能靠他們的智慧跟叛軍周旋了。

他是怎麼做的?他偷偷向他的老上級,兵部尚書王瓊要了一樣東西――能夠調兵的旗牌。江西巡撫孫燧自願赴死,讓王守仁逃出生天,起兵平叛。

但是當時旗牌並不能派上用場,因為王守仁身處寧王的地盤,出不去,進不來,求不來救援,更調不了兵,他陷入了絕境。

王守仁寫下誓死報國的誓言,遣散隨從,一個人去了臨江府衙門。他帶領臨江府願意隨他評判的官吏,退到了吉安。那裡易守難攻,交通便利,王守仁將在那裡做最後的決戰。

王守仁又一次發揮了他縝密而詭異的聰明才智,他偽造了朝廷的文書,用所謂的機密信件,在寧王心裡種下他對手下兩個謀士的懷疑的種子,給自己贏得了招兵買馬的時間。

三十五天!王守仁從一無所有到平叛成功,他只用了三十五天。此等空手套白狼之奇蹟,可謂絕無僅有,堪稱不世之奇功。支撐他一路走來的,是他毫不動搖的信念――報過救民,堅持到底。

王守仁被後世之人稱為“四家”: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這四個稱謂他都當之無愧。他的一聲,是光明的一生。

他是真正的聖賢!


有書博物館


王陽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生於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在其五十七年的人生歷程中,到底做了什麼事,能讓歷朝歷代推崇至今,在日本及東南亞更是被稱為聖人,我認為其一生主要成就可以用以下兩點概括。


一.軍事才能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名為《中國最能打的文人中》其中未將王陽明列入其中,因為在明朝王陽明的軍事成就確實不如於謙,于謙挽大廈與將傾,為大明續命200年,那王陽明真的就比不上于謙嘛,非也。因為王陽明並未遇到真正的機遇,王陽明在軍事上主要有以下兩個成就。

1.平定江西盜賊流寇

正德十一年,王陽明受到兵部尚書王瓊的賞識,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

而此時的江西那真是山匪流寇窩,各種大小土匪團體佔山為王,為禍百姓,其中有名的有,橫水的謝志山、池大庾的陳曰能、樂昌的高快馬、郴州的龔福全等,這些山賊遙相呼應,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王陽明到任之後,將縣衙裡山賊的耳目全都抓了起來,威逼利誘,使他們說出山賊的底細,並赦免他們,讓他們探查山賊的情報,隨後,他傳檄福建,廣東會兵一處,王陽明用兵出名就在於其用兵奸詐,獨斷,不管對方比自己人多多少,最後都是他勝,正德十二年正月,王陽明率軍進攻大帽山,先是假裝撤退,然後出其不意的進攻,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而後他又向朝廷上疏稱,權力太小,無法命令將士。王瓊上奏,給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從事。七月,進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橫水,破巢八十四,斬殺、俘獲六千多人。戰畢,在橫水設置崇義縣。隨後師還贛州,討伐利頭的盜賊,斬殺兩千多人。王守仁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守仁是神。

2.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

初代寧王為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朱權十五歲時被封於大寧(今屬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與燕王朱棣等王子節制沿邊兵馬,稱寧王。後來,燕王朱棣造反,脅迫寧王出兵相助,並許諾事成以後與其分天下而治,而後寧王就信了,將自己最精銳的騎兵朵顏三衛借給了燕王,結果呢?結果就是朱棣真的造反成功了,但許諾給寧王的分天下而治不僅沒有實現,反而將他徙到江西南昌,奪去了他全部的兵權,後來到了朱宸濠繼位,朱宸濠繼王位以後,一直密謀造反,因為他認為大明天下本來就應該有他寧王一份,在暗暗準備了二十年後,朱宸濠藉口明武宗荒淫無道起兵造反,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

而此時的王陽明正在去往福建的路上,聽聞寧王叛亂,其火速趕往江西,在手中沒有一兵一卒的情況下發出檄文,募集義軍,一開始王陽明手中沒有多少軍隊,又剛剛將兵符上交兵部,無法調兵,只能靠各地郡縣官員來幫助,王陽明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徵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他清醒的意識到如果寧王順江而下,直攻南京,那麼南京肯定保不住,而作為陪都的南京丟了,勢必會讓判賊在政治上獲取優勢,所以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聲稱朝廷派了邊兵和京兵共八萬人,和自己在南贛的部隊以及湖廣、兩廣的部隊,號稱十六萬,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又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宸濠發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洩露給宸濠。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宸濠進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動。

在等了十多天後,寧王才知道朝廷肯本沒有派那麼多兵來的時候,才順江而下,攻下九江,進逼安慶,而這時候王陽明已經率領八萬倉促組成的平叛軍直搗朱宸濠的老巢南昌,朱宸濠大驚,率兵回援,雙方在鄱陽湖大戰,最終朱宸濠兵敗被俘,策劃了近二十年的叛亂僅用了四十三天就被平定了,寧王好氣啊!!!

二.思想成就

中國古人提出“”三不朽“的標準,聖人當“立德"、“ 立功”、“立言”。三者雖久不廢,流芳百世的。然而從古至今能做到上述三點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

王陽明突破朱熹的理學理論,創建了心學,提出知行合一,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理論聯繫實踐,而王陽明不僅只提出了理論。更在其之後的人生中一直致力於實踐,其人生履歷堪稱完美,一輩子都向著儒家內聖外王的思想奮進,並最終達到這個成就,而且他不論門第,廣招學生,諸如王艮、李贄、徐階等.這彷彿讓人在他身上看到了孔老夫子的影子.此後,他的心學不但在中國發揚光大,還飄洋過海到了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日本的明治維新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心學的影響,所以王陽明才能夠受到很多人的推崇。成為明朝第一大牛人!!!

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一起來探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