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品鉴|昆仑大桥的建筑新工法

腕表品鉴|昆仑大桥的建筑新工法

若要将著名的建筑标志,建构于腕表上,向来都不会是件简单的事。

过去很多品牌的腕表灵感,来自你我身边的建筑体做为主轴,但能够有特色的确实不多,因为真的要在极小的方寸间设计并建构完成,可说是微型工程一大事。

早年品牌从平面的单金桥腕表开始,便建立了一套自家的创意美学。

当年由AHCI独立制表大师Vincent Calabrese重新为品牌制作出单金桥的作品,这设计概念来自制表师自己的作品中来改良。

到了昆仑表后,它变得更多样性的美学变化,让全世界的表迷都记得了它的样貌。

腕表品鉴|昆仑大桥的建筑新工法

今天要品鉴的这枚自动上链红金桥腕表,可以说趣味十足也同时带有挑战性。

此款表表壳内二侧立体的阳极电镀后红色的桥架,让人一眼便觉得震撼。无论从前方或是后方表背来看也是令人感到玩味十足。并且在表背的后方能看见制表师开发了一套线性的自动上链系统。

印象中在2003年左右,Tag Heuer也曾经试过这样的自动上链模组的概念,当年这个重大任务则由另一位AHCI独立制表大师Philippe Dufour来进行协助开发。

在当时来说这是个困难的任务,毕竟舍弃传统配置圆形的自动上链,要在方形的机芯内以方形线性传输的模式来上链,非常困难。

腕表品鉴|昆仑大桥的建筑新工法

首先,将面临上链效率的问题,因为传统圆形的自动盘借由手腕的多方摆动,产生360°的离心力,配合著自动盘的滚珠轴承及自动盘重量后,产生向左及向右旋转,进而自动盘下方相关的卫星齿轮,带动上链给发条盒。

其中,独立制表师Philippe Dufour开发的方形线性自动上链中,传输齿轮之间的线材,往来之间润滑剂是个难题。

不管为何,它们的效率并不好,即便配置了高比重的PT950的块状自动盘,也担心其耗损的问题。

后来品牌与制表师耗费许多年,号称完成这项挑战,但在很多人眼中,初期的模组还是存在疑虑。

腕表品鉴|昆仑大桥的建筑新工法

之后,这奇特的概念便鲜少人提起或再制造,直到今年的昆仑表推出的这款自动上链金桥腕表后,发现了这过程的演化,已经更趋于成熟。

虽然自动盘也是采用PT950的块状结构,但其中应该归咎于单金桥手上链机芯的简单的线形机芯设定,这比起过去最早来看,结构是已经简化了很多。

品牌制表师只需要在机芯后方建构上链轨道,借由下方卫星齿轮传输给发条盒,上下一来一往中,便轻松结束了上链的动作,这是科技带来的微型加工技术及材质的提升,让该结构可更为顺畅的上链。

腕表品鉴|昆仑大桥的建筑新工法

所以此表款立体的桥架除了美观外,更肩负著整体自动上链固定框架的功能。这枚腕表的尺寸不算小,但为了其表款的功能性,这是无可厚非的。

这如建筑工程的复杂的工艺,值得被品鉴赏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