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抗戰中薛岳的戰功?

我在故我思考


薛嶽1896年生人,1998年離世,虛歲活到了104歲,葬禮是“國民黨一級上將”的規格。以薛嶽的資格和在抗戰中的戰功,他早該掛上國民黨四星一級上將銜,但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他掛的只是國民黨三星二級上將銜,直到去臺灣十好幾年,1965年才升掛四星。

薛嶽只所以近70才得到他早該得到的四星,不是因為戰功有爭議,而是因為過往歷史比較微妙。

薛嶽算是舊軍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不久開始追隨孫中山,26歲時任孫中山大元帥府警衛團第一營中校營長。

這個出身決定了他不是黃埔系,薛嶽自己晚年也說自己是“國父”教的。在特別講派系,分嫡系、雜牌的國民黨軍界,薛嶽的這一出身則意味著他的軍旅生涯不會太順,會很波折動盪。

具體看,薛嶽的早期軍旅生涯也確實如此,中原大戰時他跟隨張發奎反過蔣介石,也跟汪精衛混過一段時間,曾是粵軍中挺汪的中堅分子。因為這些,蔣介石有些不信任他,甚至從來沒有真正信任過,這一點,薛嶽晚年自己也有所抱怨,說老蔣想打仗的時候才會想起他,天下太平的時候就把他一腳踢開。

他的這個抱怨話,老蔣的很多非嫡系將領都曾說過。

但薛嶽和其他人比,似乎又是幸運的,因為在抗戰最關鍵階段,他終歸獲得了手握數十萬嫡系中央軍精銳和日軍對決的機會。

所以,評說薛嶽的戰功,還是應該先說一下這個至關重要的前提。

老蔣的胸襟和用人其實沒那麼不堪,很多非議都是成王敗寇下的成見,不計前嫌很有肚量地任用薛嶽就是個證明,時機合適,人也正確的時候,老蔣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狹隘。

可以說,沒有老蔣的胸襟,難有薛嶽後來的戰功。

除了老蔣,陳誠的作用也很重要,甚至可以這麼說,是陳誠的慧眼識珠成全了薛嶽之後的“戰神”威名。對這一點,薛嶽是很感激的,他曾說過,陳誠和他是真交情,沒有陳誠在老蔣面前再三懇求,他未必有受重用的機會。

當然,從賦閒九龍到奔赴抗戰前線,薛嶽的表現有目共睹,他完全配得上關鍵時期的重用。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時,薛嶽駐守貴州。他連續三次請命,要求到抗戰前線,最終老蔣應允了。9月17日,薛嶽到達南京,隨即被任命為第19集團軍總司令,歸第三戰區左翼軍總司令陳誠指揮,投入淞滬戰場。

在蘊藻浜南岸一帶,薛嶽所部堅守半個多月,雖傷亡巨大,但對日軍亦造成了重大打擊。

第一戰可謂是鐵血慘烈。

由此全身投入抗戰前線後,接下來薛嶽很快展現了他善外戰,善大兵團作戰的天賦。

淞滬會戰後,1938年薛嶽調任第一戰區豫東兵團司令,指揮8、71、74軍等中央軍精銳參與蘭登戰役。

薛嶽此戰的對手是臭名昭著的土肥原。見土肥原的第14師團孤軍深入河南,薛嶽應對精準,順利將日軍第14師團壓縮在了三個據點。這本是一場全殲的大勝,無奈27軍桂永清太無能,一點壞全局,蘭封戰役功虧一簣。

但通過此戰,薛嶽“戰神”的身影似乎已隱隱顯出了。

1938年,薛嶽轉任武漢衛戍區第一兵團司令,這回遇到的日軍名頭更大,日軍第11軍岡村寧次。但就是在岡村寧次手裡,薛嶽拿下了萬家嶺大捷,日軍第106師團除千餘人殘部突圍,剩下的一萬餘人被全殲,第一兵團俘虜日軍300餘人。

差一點創造全殲日軍整建制師團的記錄。

此戰之後,薛嶽幾乎有了“猛虎”之實。

接下來的長沙保衛戰,無疑是薛嶽名垂青史的最輝煌時刻。

三戰長沙,殲滅日軍10餘萬,其過程近來很是為軍迷們津津樂道,在此咱們就不細說了,咱們單就戰前的一則小軼事來從側面聊聊。

國民政府原本是不準備守長沙的。老蔣的意思是,守得住就打,守不住就走,避免決戰,保存實力。當時薛嶽接到的命令是這樣的:在長沙死守兩個星期,一旦壓力太大守不住,將部隊後撤到衡山、湘潭地區,放棄長沙以北。

薛嶽這個人脾氣很倔,見到這樣的命令,他當即表達了強烈不滿:“怎麼就挺不住?我老嶽一定挺得住!”

為此,白崇禧和陳誠專門飛赴長沙,力勸薛嶽不要一意孤行。但薛嶽堅持不撤,甚至斥責白陳二人是懦夫。

白崇禧、陳誠走後,當晚,薛嶽將電話直接打給了蔣介石,堅決請戰。據說(薛嶽侄子口述歷史)當時蔣介石已經入睡,接電話的是宋美齡。(薛嶽的老婆和宋美齡是拜把子姐妹,因這層關係,薛嶽和宋美齡的關係很好。)

在電話中,薛嶽意志堅決地對宋美齡說:“我就要在長沙打,打敗了我自殺,以謝國人;打贏了算我抗命,你們槍斃我!”

宋美齡勸他不要激動,她會向蔣介石轉達。

第二天,宋美齡給薛嶽回電話:“伯陵兄(薛嶽字伯陵),委員長講過了,你要有這個信心你就在這裡打,這個時候我們難得有這樣的信心,有這個信心我們為什麼不要呢?你這不是抗命,現在委員長重新下了命令,配合你。”

由此,長沙保衛戰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大幕。

薛嶽三戰長沙,痛殲日軍十萬精銳,每說到此則必談其開創的“天爐戰法”。

聽名字就夠神的,那究竟什麼是“天爐戰法”呢?

薛嶽曾親口解釋過:當日軍發動進攻時,在保存自己的情況下,部隊先節節抵抗,節節後退,儘量拖累和疲耗敵人,然後向斜側後方山地撤退,繞到敵人包圍線外面去,從更大的層面上形成對日軍的反包圍,砌成兩面“天爐之壁”。同時在中間地帶,徹底破壞交通道路,空室清野,誘敵至決戰區域,而斷其後路,從四面八方構成一個天然“熔爐”,最後殲滅包圍之敵。

為打“天爐戰”,薛嶽當時有一個口號:化路為田,運糧上山。化路為田就是把路統統破壞掉,目的是讓日軍機械化部隊難以活動,田埂縮小到只有一尺,目的是讓穿皮鞋的日軍在田埂中行軍困難。運糧上山目的就更明確了,使日軍不能就地補給,總之不給日軍留一口飯。

運用此戰法,日軍在長沙會戰中可謂是吃盡了苦頭,11軍連換幾任司令官,但在前三戰中仍難逃慘敗的命運。因為這個,日軍稱薛嶽為“中國戰神”、“長沙之虎”。

抗戰後期,有一幕很能說明薛嶽的戰功以及日軍對他的看法。薛嶽的粵北老家被攻陷,家中族人很擔心會遭到報復,可日軍進來後,非但寸草未動,相反把岳家的祖墳清得乾乾淨淨,並且殺雞宰羊祭拜。

因為在日軍心中,薛伯陵是真正的英雄!

當然,除了贏得了敵人的尊敬,長沙會戰中的薛嶽,在己方陣營更是迎來了巨大榮譽。1942年1月,國民政府授薛嶽青天白日勳章;1946年10月1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授薛嶽自由勳章;美國飛虎隊陳納德將軍遺孀陳香梅在其《一千個春天》中講到抗戰時,她說,那時天上有一個“flying tiger”,地上有一個“running tiger”。

瞧瞧,多高的評價!


黑句本


薛嶽將軍在抗戰中的功勞是極其值得炫耀的,論其軍事才能,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很少有能與之相匹配。

雖然參加革命早,但是沒有跟對人

薛嶽的父親為他取名中帶一個嶽字,就是要他像岳飛一樣,能夠精忠報國,薛嶽在抗戰中的表現,可以說不辜負他父親的期望。

薛嶽也是自幼從軍,先是在黃埔陸軍小學學校,1907年考入保定軍校,可以說在早年一直致力於學習軍事才能,在辛亥革命爆發後,1914年就參加了中華革命黨,算是投入到革命生涯當中了,但是薛嶽的軍事生涯卻一直沒有跟對人,跟過張發奎,跟過汪精衛,追隨過孫中山。

雖然,薛嶽在東征北伐時都有很多可圈可點的表現,但是因為派系傾軋,始終沒有得到重用,尤其是在中原大戰的時候,薛嶽還反過蔣,結果中原大戰老蔣力挽狂瀾,薛嶽也只能回家打醬油去了。

在蔣介石心腹陳誠的舉薦下,薛嶽才得以再次出山,不然,中國豈不是少了一個抗日名將。

薛嶽的抗戰

淞滬會戰爆發時,薛嶽已經逐漸進入老蔣的眼線,被蔣介石任命為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在南京保衛戰之前,於薀藻浜堅守半個月沒有讓日軍進入,薛嶽用激烈的戰法,與日軍殊死拼搏,雖然部隊傷亡慘重,但是也給予日軍重創。

南京陷落後,薛嶽升任抗日戰爭第三戰區前敵總司令,可見從抗戰初期,薛嶽就被委以重任,緊接著1938年調任第一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指揮第七十四軍、七十一軍,六十四軍,第八軍等部隊,進行了蘭封會戰,在該次戰役中擊潰日軍土肥原師團。雖然蘭封會戰沒有取得重大的勝利,但是薛嶽所表現出來的才能,讓蔣介石刮目相看。

接近著,1939年在南昌失守後,薛嶽就被安排指揮長沙會戰,在第一次長沙會戰當中,薛嶽調集21個軍、52個師,對日本進行阻擊,經過二十天的激戰,日軍傷亡慘重,被殲滅四萬多人。

1941年日軍捲土重來,率15萬軍隊並且配合海空兩軍第二次進犯長沙,薛嶽調集二十萬兵力與日本進行“後退決戰”,利用長沙有利地形對日軍進行打擊,取得第二次長沙會戰的勝利。

當年年底,日本還不死心,調動十二萬兵力對長沙進行第三次侵犯,在此戰役中,薛嶽創造“天爐戰法”,更是以天地和地形為爐,以前沿部隊與日軍進行逐次抵抗,並且不斷撤退,並且撤到爐底後對日軍進行頑強阻擊,在此情況下,率領側翼部隊對日軍進行合圍,最終取勝,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薛嶽殲敵五萬多人,並且因此獲青天白日勳章一枚。

薛嶽的軍事才能表現在對大兵團指揮作戰的能力,總所周知,在抗日戰爭之前,軍閥雖然連年混戰,但是戰鬥規模都比較小,沒有發生過動輒幾十個軍,幾十萬人的會戰,所以缺乏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的人,而薛嶽正是這樣的人。

薛嶽和老蔣的黃埔嫡系不一樣的是,薛嶽是從小就學習軍事理論,不像黃埔軍校很多人都是半路出家,尤其是薛嶽在保定軍校進行的是系統性的學習,並且薛嶽最厲害的地方在於,能夠因地制宜的制定作戰計劃,這一點則吸取了孫子兵法當中的韜略。

對於薛嶽的抗戰,時有抗日"戰神"之稱,被認為是"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史論縱橫


薛嶽,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革命軍著名將領,軍事家,“戰神”。\t

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後,薛嶽到達南京被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任左翼軍中央作戰區總指揮,在蘊藻浜南岸一帶堅守半個多月。指揮第十九集團軍於竹園村和日軍展開爭奪戰,陣地反覆易手,日軍遭到重創,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己方部隊存者十不過二三。

1938年9月,萬家嶺大捷,薛嶽於江西省德安城西北20餘公里的萬家嶺率部殲滅日寇106師團1萬餘人。

葉挺將軍評價萬家嶺戰役為:“萬家嶺大捷,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並與平型關、臺兒莊鼎足而三,盛名當垂不朽。”

1939年,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集合6個師團兵力,百餘架飛機、300餘隻艦船掩護下,兵分六路進犯長沙。薛嶽以湘北為防禦重點,“後退決戰”、“爭取外翼”作戰方針,並調集30多個師和3個挺進縱隊,共約24萬多人,部署在贛北、鄂南和洞庭湖畔阻敵進攻。經過20多天的戰鬥,日軍慘敗,傷亡3萬餘人,含少佐以上軍官40餘人。

1941年,日軍以11軍為主力,派遣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總兵力達12萬餘人,在百餘架飛機、200餘艦船支援下(第11航空艦隊和第3飛行集團後為支援南方被陸續調走),分兵兩路二犯長沙。薛嶽調集了10個軍約20萬兵力,進行“後退決戰”,將部分部隊部署於東側山地,實施側擊,牽制敵人。逐次抵抗,誘敵深入汨羅河、撈刀河地帶予以重創。“誘敵深入,反擊殲敵”擊敗日軍,中方傷亡17426人,日軍傷亡48327人。

1941年12月,日本11軍司令阿南惟幾以12萬兵力三犯長沙。而薛嶽所部30個師30約30萬兵力。初,日軍猛攻新牆河陣地。守軍逐次抵抗,將敵誘至撈刀河、瀏陽河等決戰地區。至31日,日軍兵至設置好的袋底,國軍開始側翼挺進。次年1月,開始進攻挺進日軍,逐步開始反包圍。各部先後攻至各自的攻擊線,完成了對日軍反包圍。隨即各個方向向中心發起進攻,日軍潰敗。隨即薛嶽立即命令各部追擊、側擊和截擊突圍日軍殘部。此戰日軍傷亡56944人,俘虜中隊長松野榮吉以下官兵139人,中國軍隊傷亡官兵31346名。

1944年,日軍集合36萬兵力孤注一擲,猛攻長沙。但國軍指揮層方面的麻痺輕敵思想導致長沙淪陷。日軍指揮官橫山勇將部隊一分為二,一線猛攻長沙城,二線攻擊外圍薛嶽主力側翼,以此若是主力進攻日軍攻城部隊,則會陷入被包圍殲滅,反之只能坐視長沙城淪陷,天爐戰法告破。6月15日,長沙淪陷。但期間衡陽守衛戰,方先覺將軍打出了國軍將士的勇往無前,以不到2萬餘兵力孤軍死守衡陽城四十七個晝夜,重創來犯日軍,被稱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長衡會戰,來犯日軍被擊斃6.8萬餘人。

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曾說:撼山易、撼薛將軍難。

學者王建學:薛嶽在抗戰當中對日軍的打擊最大,殲滅日軍也最多,他是日軍最懼怕的中國將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立了大功。

薛嶽將軍萬家嶺一戰痛擊日寇,三次長沙會戰共殲滅日軍有生力量11.75萬餘人,天爐戰法、八字口袋戰法均為其手筆,大兵團指揮作戰能力無出其右,抗日“戰神”當之無愧。

以上。


木劍溫不勝


薛伯陵,綽號老虎仔,是國軍將領中對抗戰有大功之人,被認為是抗日戰爭中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故有戰神一說。薛嶽能取得對日作戰較好戰果,也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以及保定軍校所習的良好軍事素養。



一,依靠陳誠獲得蔣介石的信任與支持。

薛嶽是同情過共產黨的,蔣介石在上海準備發動四一二政變之前,第一件事就是調走薛嶽任師長的第一師 ,而以軍閥隊伍改編的周鳳岐26軍換防;薛嶽是跟著張發奎反過蔣的,中原大戰時張桂聯軍衝湖南蔣軍開火,薛嶽是第四軍主力師長;薛嶽是跟汪精衛混過的,是粵軍中挺汪的骨幹人物;薛嶽還是鎮壓廣州起義的干將,曾經的孫中山警衛團營長,歷史挺複雜的一箇舊軍人。

沒跟對人,一直混的不是很明白,直到遇見陳誠。

陳誠是個愛才之人,第四次圍剿江西蘇區大敗後,陳誠開始反思自己的作戰指揮能力,並積極挖掘可用之戰將,向蔣介石推薦了賦閒九龍的薛嶽。

(陳誠和薛嶽將軍合影)



我們得承認,老蔣是有些胸襟的,否則歷史這麼複雜的薛嶽怎麼能被重用?紅軍長征後薛嶽奉命率中央軍銜尾追擊,不辭勞苦,終獲信任。

沒有蔣介石和陳誠的信任與支持,薛嶽抗日戰爭也拿不出卓越戰績,老蔣的中央軍可不是隨便誰都可以指揮得動的。

二,大兵團作戰指揮方面有一定天賦。

這才是難得的。

國軍黃埔系將領因在黃埔軍校受訓時間很短(黃埔一期七個月就結業了),雖勇氣與精神可嘉,但大兵團作戰指揮的專業能力普遍較低,而日本軍隊有系統的軍事院校比如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等,雙方軍官專業差距很大,薛嶽卻是個另類。

淞滬會戰後不久,1938年5月,薛嶽調任第一戰區豫東兵團司令,指揮第8、74、71軍等12個師的中央軍精銳參加蘭封戰役,圍殲孤軍竄入河南的土肥原第14師團,薛嶽的戰場指揮基本到位,將日軍壓縮至三個據點,殲滅在望,後由於27軍桂永清的無能,蘭封戰役功虧一簣,國府不得不以黃河決口來遲滯日軍。

但薛嶽的大兵團指揮水平卻於此役嶄露頭角。



三,萬家嶺大捷奠定抗日名將之基。

1938年6月轉任武漢衛戍區第一兵團司令,與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對陣。岡村出奇兵第106師團於南潯線配合其它二個師團,擬佔領南昌和粵漢鐵路,從南向北包圍武漢。薛嶽發現岡村之企圖後,調動優勢兵力,不動聲色地在萬家嶺地區完成了對日軍106師團的戰術包圍。

1938年10月7日,薛嶽向所屬部隊下達總攻命令,國軍主力之第4、74、66等軍奮勇殺敵 ,戰至10日,日軍第106師團除千餘殘部突圍外,一萬餘人全部被殲,第一兵團俘日軍300餘,日軍第106師團長松浦僅以身免,薛嶽差點創下全殲日軍一師團的記錄,史稱萬家嶺大捷。



四,長沙保衛戰世界矚目名留青史。

1939年2月起,升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主席,與駐武漢的日寇11軍對峙達五年之久,先後與其五任司令官岡村寧次、圓部和一郎、冢田攻(未到任)、阿南惟畿和橫山勇鬥智鬥勇,力保長沙不失,有力拱衛了大西南後方,是抗戰戰略相持階段主戰場之主將。

先後指揮了四次長沙會戰,三次讓日軍無功而返並遭受重創,其中尤以第三次長沙會戰最為精彩 。1941年12月底,薛嶽以自創的“天爐戰法”迎擊阿南的閃電進攻,用層層阻擊、保持兩翼、後退決戰和全面圍攻的戰術,使南犯長沙之敵傷亡五萬餘,在日軍橫掃南洋的大背景下,引來英美諸國極大關注,稱“12月7日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系華軍之長沙大捷”,有力振奮了反法西斯同盟的軍心士氣,薛嶽由此獲青天白日勳章。

與此同時,薛嶽協調指揮戰區副司令長官、第19集團軍羅卓英部,在贛北亦多次重創日軍 ,其中以上高戰役最為出彩,中國軍隊在江西宜春地區以74軍為主力先守後攻,擊破駐南昌之日軍34團主力,傷師團長大賀,斃傷俘敵15000餘人,取得壓倒性勝利,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五,抗戰末期個人膨脹晚節不保。

薛嶽守長沙五年有餘,多次抗命進行作戰佈署和調動部隊,皆因戰果有佳和陳誠力保而無事,逐漸養成了擁兵自重和剛愎自用的毛病,抗日戰爭末期個人野心膨脹,居然與桂系合謀有脫離蔣介石指揮的念頭,雖事不成,但軍人參與政治,已有雜念。

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期間,不採納參謀長趙子立的中肯意見,仍以老戰法迎敵,被橫山勇以強大的兩翼兵力反天爐,長沙失陷;日軍破衡陽下桂林,一路殺進廣西貴州,完成一號作戰 ,重慶震動,史稱豫湘桂大潰敗 ,薛嶽難逃其責。



*******************************************

瑕不掩瑜,薛嶽將軍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仍可視為國軍抗日第一名將,是反擊日寇侵略的民族英雄,被日軍恐稱為長沙之虎,羅斯福總統還特別通過史迪威將軍,授薛嶽美國自由勳章一枚。

第三次長沙會戰期間,1942年1月1日,世界上26個反法西斯國家在華盛頓集會,中國與美英蘇作為四大強國領銜在宣言上簽字,公推蔣介石出任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你說老蔣高興否?

薛將軍千古留名。


度度狼gg


抗戰時期,國民黨將領的表現總體來講是乏善可陳的,雖然絕大多數國軍將領在八年抗戰期間還是堅持抗戰的,但是從抗戰的實際效果來看都不是很理想,不過有一些將領的戰功還是很卓著的,薛嶽就是其中一位,在抗戰的相持階段,薛嶽所領導的長沙抗戰的勝利對於抗戰向有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薛嶽在1939年到1942年間先後指揮過三次長沙會戰,三次長沙會戰中,薛嶽指揮得力,在整個中國戰場乃至世界戰場都處於低潮的時候,薛嶽領導的長沙會戰的勝利對於激勵國人和將士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三次長沙會戰攻擊殲滅日軍11萬餘人,而我軍損失不到十萬人,這在抗戰初期是完全無法想象的,抗戰初期,國軍與日軍的戰損比一般在三比一到五比一之間,而長沙會戰,國軍已經幾乎可以和日軍具備同樣的戰鬥力了。

在長沙會戰中,薛嶽還發明瞭非常有效果的天爐戰法,即誘敵深入後,逐層對日軍進行分割包圍,以優勢兵力實現對日軍的有效打擊。

因為薛嶽的卓著戰功,日本人稱呼薛嶽為長沙之虎,薛老虎的名聲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有的。

在國民黨的眾多將領當中,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並且能夠強有力的迎擊強硬敵人的將領只有少數人,薛嶽算其中一個,不管他的政治立場怎麼樣,我們不可否認的是薛嶽對抗戰是居功至偉的。


青年史學家


薛嶽將軍這個戰功,實在是……


我今天就為大家總結一下抗戰時期國軍軍中對薛嶽的評價,而且為了避嫌,在國軍將領評價薛嶽方面,凡是1949年後留在海這邊的將領,他們對薛嶽評價的史料我一概不用;我只用1949年後去到海那邊的薛嶽的上司、他的直接下屬以及他抗戰時的同僚對他的評價,這也算是“戰神”薛嶽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吧。


首先出場的是他的頂頭上司蔣介石,蔣介石在1944年日記裡大罵薛嶽“叛變”,我們來看蔣介石1944年11月18日的“上星期反省錄”——“薛嶽在贛自由行動,等於叛變矣。”


緊接著在“十一月二十一日”條目下,蔣介石在日記中更是大罵薛嶽:“最近桂柳失陷…中外輿論對我譏刺誣衊…各種形勢惡劣,尤以薛嶽在贛自由行動等於叛變,對於我手令,久置不理,最令人難堪。”


蔣介石為什麼會在日記裡痛罵“戰神”薛嶽?


簡單來說,薛嶽想借著史迪威與蔣介石不和的機會,依靠史迪威的力量與李濟深等人在華南“另立一番局面”,隨著史迪威的調走,薛嶽的算盤成了泡影,但是他還不死心,還繼續向史迪威繼任者魏德邁將軍做試探。


(魏德邁將軍)


可魏德邁與史迪威為人完全不同,他並不想捲入當時重慶內鬥中去,所以面對薛嶽的試探,魏德邁直接向蔣介石報告情況,這才有了蔣介石1944年11月30日日記中“下午與魏將軍(德邁)討論作戰準備各事…(魏德邁談及)薛嶽向美軍私自求給軍械,並問餘,薛是否忠實可靠。”


我不想在這件事裡做什麼道德判斷,但是很顯然,薛嶽從1943年開始就和李濟深等人謀劃在華南“另立局面”,這嚴重影響到了第四次長沙保衛戰的備戰工作。


這是蔣介石對薛嶽的評價,我們再來看看薛嶽的老朋友,老夥伴,也是多年合作對象,1949年後選擇居住香港的張發奎將軍是怎麼評價“戰神”薛嶽的三次長沙大捷的。


張發奎和薛嶽同為廣東人,又在抗戰時同為戰區司令,可以說彼此之間利益大於分歧,而且在抗戰後他兩還曾經合作,把宋子文排擠出廣東,企圖實現“粵人治粵”,而1949年後,張發奎將軍沒有去臺灣,而是居住在香港,另外,根據薛嶽後人回憶,張發奎將軍此時和薛嶽關係還很鐵,因此,張發奎將軍對薛嶽“三次長沙大捷”的評價應該是最客觀的。


[薛嶽與張發奎(右)]



張將軍在其回憶錄裡是這麼評價薛戰神“三次長沙大捷”的:三次所謂長沙大捷同所謂粵北大捷相似。敵軍志不在長沙,猶如它們志不在韶關,它們只不過是佯攻而已。我的觀點是基於一個簡單的理由:我感覺敵人能攻佔任何他們想要的目標;倘若他們沒有佔領某地,那是因為他們不想要。


徐永昌將軍


而抗戰時擔任軍令部部長的晉軍名宿徐永昌將軍因為直接和各戰區打交道,因此對薛嶽的評價要直接的多,這位1949年去了臺灣的國軍元老直接在回憶錄裡痛斥薛嶽謊報戰績,“由謊報一點看我國軍人無恥,可謂達於極點。”


而到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結束,薛嶽通報戰績時,當時另一位國軍將領,國軍軍法總監何成濬在日記裡記載了薛嶽彙報完戰績後,國軍軍委會會議場景:在場諸人均笑斥之,主席亦言其過於虛妄。


何成濬將軍


何將軍最後感嘆到雖然國軍在戰報裡注水是慣例,但是在戰報裡灌水灌到水漫金山的,薛嶽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各處作戰報告,本多有不確實處,然向無如此之人之甚者。


說完了“三次長沙大捷”戰績,我們再來看看“戰神”薛嶽是如何營造自己“戰神”形象的,當然,同樣是由1949年後去到海那邊的國軍將領的日記做證明。


唐縱


唐縱,他是國民黨特務系統三大巨頭之一,曾經長期作為戴笠的副手和對手存在,他在1941年日記裡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晚賀主任宴客,魯蕩平自湖南來,言薛伯陵之飛揚跋扈與部下之阿諛逢迎。長沙近有‘新戰長沙’之戲,演薛伯陵湘北大勝故事。魯用戲臺辭令,形容有聲有色,聽者皆笑不可抑。


這裡所謂的“新戰長沙”京劇就是薛嶽在第一次長沙保衛戰後,為了吹捧自己授意手下人編的,而且還強迫九戰區到處上演這出戏,因為這出戏裡,薛嶽讓手下文人把自己塑造成“岳飛”、“諸葛亮”一樣的人物。根據1949年後住進功德林的抗戰時薛嶽諸多下級回憶,該戲“薛嶽頭戴帥盔,身穿帥甲,前有馬童,後有大纛,纛上大大地寫了一個‘薛’字,兩廂的龍套打著‘精忠報國’的旗子(這四字是薛嶽標榜的口號),儼然以‘嶽武穆’自居。”



但是由於這些下屬統統住進了功德林,為了避免口水,所以他們對這處戲的諷刺和嘲諷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不過我這裡列舉當時地下黨幹部給陝甘寧邊區秘密報告裡對薛嶽這部戲的觀感——


“薛嶽我想說幾句話……(薛嶽)腦筋狹小、固執與橫蠻,特別是極喜‘表功’。每當別人談論起張治中在湖南的施政成績時,他是很不高興的。如果你說一聲薛主席的施政成績好,則很易得他的恩惠……他自己之所以取薛嶽這名字,就是為表明他有薛仁貴、岳飛之才能。在湖南的政府機關報《湖南日報》,現在差不多變成了薛嶽個人的‘表功’的報紙……”


好了,列舉完薛嶽上級、同僚對他的評價,我們再來看看抗戰時“戰神”薛嶽直接下級是怎麼評價薛嶽的戰績以及其軍事指揮素質的,還是老規矩,該下屬是1949年去到海那邊的。


丁治磐將軍


丁治磐將軍,在抗戰時擔任第二十六軍軍長,曾參加第二、第三次長沙會戰,他在晚年回憶錄裡直言第一次長沙保衛戰日軍根本不想攻擊長沙,第三次長沙保衛戰日軍並沒有佔據長沙的意思。


日軍第一次攻長沙時,長沙實際上沒有保住,薛嶽說擊退日軍,根本是胡吹。”


“第三次攻長沙也是未進城即退走……他們在一戰區打到宜昌,九戰區打到長沙,就都不前進了。”


同樣,丁將軍在回憶錄裡談及自己當時上級,“戰神”薛嶽的軍事指揮本領時,絲毫不留情面:


“(薛嶽)規模不錯,但

不懂得大軍調度指揮之道。我在戰史中所見到的高級統帥對大兵團用兵不論是否合理,都有其獨特風格。但他專講蠻幹高壓,以大吃小,毫無大軍統帥的風格。”


許多長官像薛嶽又沒學過戰術,只憑平常剿匪的一些個人經驗。所以抗戰時的將領素質很有問題。”


以上只是國軍將領對薛嶽評價的一小部分,因為有很多抗戰時期薛嶽的下級在1949年後因為或是被俘、或是起義,都留在了海這邊,他們其實寫了很多關於抗戰時期薛嶽所作所為的回憶性文章,並且這些文章裡並不隱瞞薛嶽很多毛病,比如薛嶽這個人用人為親,用自己兄弟執掌湖南民政和銀行大肆撈錢等等。


這裡我舉一個例子,抗戰時湖南物資局裡根據相關人回憶,這個物資局高層全是清一色的廣東人,專門用來以軍需名義平價購買各種緊缺物資(比如大米),然後販賣到廣東等地謀利。湖南當地老百姓和政府人員對薛岳家族這些做法是怨聲載道的……


類似記載還有很多,但是為了避免被人說寫這些文章都是“被迫、被逼”,我在這個回答裡所使用的史料都是1949年後去到海那邊曾經和薛嶽共事過的人的回憶錄。


當然,我列舉的這些史料並不是單純的要“黑”某個人,而是我覺得雖然抗日戰爭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了,但是我們關於抗戰的記憶依然有很多水分,在評價和回憶抗戰過程中,我們,甚至包括我,經常愛犯的錯誤就是很難客觀評價抗戰時中日兩國的差距,也很難客觀評價抗戰時抗戰過程,往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比如網上對薛嶽的評價就是這種情況的具體表現,希望今天我這個回答能讓一些看我回答的朋友對抗戰歷史產生新的思考,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蘭臺


菸酒閣大學士國軍將領系列之十二:陸軍一級上將、海南島防衛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文章較長)

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生前曾推斷:中日之間必有大戰,而最終決戰,將在江河湖泊密佈的湖南。

薛嶽,著名愛國將領。原名薛仰嶽,字伯陵, 廣東樂昌人,外號“老虎仔”,保定軍校畢業。薛嶽非常尊敬孫中山,曾任孫的警衛營長,是粵軍三劍客之一。

薛嶽性格剛毅獨斷,擅長詩詞文章與書法,文武雙全。其常以岳飛、袁崇煥自詡。薛嶽脾氣暴躁、喜怒於色,甚至敢摔蔣介石電話。手下軍師長見薛嶽無不戰戰兢兢,言其很難相處。

一身臭脾氣的薛嶽,抗戰時期卻肩負中國之命運。出任第9戰區司令長官,指揮數十萬人馬,與日最精銳第11軍決戰湖南。薛嶽抗住壓力,運籌帷幄,獨創天爐戰法,取得長沙保衛戰的勝利。

薛嶽在抗戰中立下赫赫戰功,極大鼓舞了士氣,是民族英雄。獲得杜魯門總統頒發的自由勳章,青天白日勳章。日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評價:此人乃皇軍剋星,一切以小心為妥。


廣東老虎仔薛嶽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選擇從軍報國,擔任孫中山警衛團3營營長,成為粵軍三劍客之一。

薛嶽(1896-1998年),原名薛仰嶽,寓意仰慕岳飛之意。字伯陵,廣東韶關樂昌人。自幼性格倔強,爭強好勝,綽號“老虎仔”。其勤奮好學,詩詞、文章、書法都很紮實、功夫獨到。

他12歲考入黃埔陸軍小學學習,畢業後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武昌陸軍第二學校。1918年參加孫中山建立的援閩粵軍,任司令部上尉參謀、第1師機關槍營營長,後任總統府第1營營長。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陳炯明公然叛變,令葉炬、洪兆麟等部隊圍攻粵秀樓和總統府。警衛團葉挺營堅守總統府前門, 薛嶽營固守後門。與叛軍激戰10多小時,警衛團決定護宋慶齡突圍。

葉挺營在前面開路,薛嶽率領機槍營殿後,將孫夫人送到嶺南大學校長所住石屋。孫中山在事變前登上了永豐艦。警衛團被衝散後,薛嶽帶部分官兵到永豐艦,繼續守衛孫中山身邊。

1924年蔣介石率革命軍進行東征,薛嶽升任團長。在第2次東征中,薛嶽作戰勇猛,常常以少勝多,受到蔣介石通電嘉獎。



薛嶽率部參加北伐,屢立戰功。中原大戰、蔣桂戰爭中,在蔣介石、張發奎、桂系各種勢力之間跳轉、投靠。

1926年7月,革命軍北伐。薛嶽部隨西路軍行動,在南昌與孫傳芳部隊鏖戰。薛嶽率領的第1師第3團作戰勇猛,多次獲得表彰。12月薛嶽升任第1師代師長、第2師師長。率部進軍浙江。

1927年連續攻克杭州、嘉興、上海。1926年張發奎在廣州發動政變,奪取李濟深大權。薛嶽也響應張發奎,任第4軍教導師師長。1928年北上投靠蔣介石,編入第1集團軍序列。

中原大戰期間,薛嶽任桂軍第10師師長,參加對蔣作戰,因身體原因辭職。任柳州軍校校長,後又辭職賦閒在家。1933年5月,蔣介石啟用薛嶽任第5軍軍長。35年任龍雲第2路軍總指揮。


淞滬戰爭爆發後,薛嶽任新組建之第19集團軍總司令,參加上海作戰,後升任第3戰區前敵總指揮。

1937年淞滬戰役爆發,9月軍委會組建第19集團軍。薛嶽任總司令,轄第4、66、69、75軍。入左翼軍序列,駐軍節安亭,歸屬第3戰區節制。薛嶽部在蘊藻浜南岸堅守半個多月。

後在竹園村與日軍激戰,猛攻5次,失而復得。給日軍重創,自身傷亡十分慘重。11月1日,日第10軍在杭州灣登陸,國軍主力撤出上海。薛嶽受命任左翼軍總司令,在吳福線一帶作軍事部署。

12月12日南京淪陷,薛嶽任第3戰區前敵總司令,奉命收容潰兵,率部在南京杭州嘉興一帶進行敵後作戰。切斷日軍水陸交通,配合第5戰區作戰。

薛嶽調任第1戰區第1兵團司令官,為掩護李宗仁主力轉進,與日軍主力激戰於豫東蘭封。

1938年5月,薛嶽調任第1戰區第1兵團司令官,駐防河南開封。第1兵團是中央軍嫡系精銳,轄第8、64、71、74軍,以及第3集團軍、新編第35師、88師、264旅。

臺兒莊會戰李宗仁大獲全勝,日華中派遣軍及華北方面軍兩路鉗攻,準備消滅李宗仁第5戰區主力。豫東薛嶽的第1兵團為掩護李宗仁主力撤退,與日軍土肥圓師團展開激烈戰鬥。

第27軍桂永清私自放棄戰略要地蘭封,形式危急。薛嶽調整作戰部署並奪回蘭封,在切割包圍日14師團時,又因第8軍從戰場撤退,致使日軍救援部隊趕到,功敗垂成。

5月30日薛嶽任第1戰區前敵總指揮,指揮各路國軍作戰,6月1日救援日軍兵分兩路,分別攻擊歸德、太康。蔣介石怕主力被消滅,令薛嶽將部隊撤往京漢鐵路以西,前敵司令部往洛陽。



武漢會戰期間,薛嶽任第9戰區代司令長官。在萬家嶺抓住戰機,幾乎全殲孤軍深入的日第106師團,獲得繼臺兒莊之後又一次抗日大捷。

1938年6月,日華中方面軍名第2、11軍35萬重兵進攻武漢,武漢保衛戰爆發。軍委會調集57個軍,一百萬兵力進行決戰。薛嶽任第九戰區代司令,負責贛北方向作戰。

薛嶽指揮的第1集團軍、第9集團軍、第10集團軍;第4軍、第66軍、第74軍, 共十萬餘人。日軍佔領九江後,日近衛師團、第9、101、106師團多路南下,準備奪取南昌。

日第106師團,師團長松浦淳六郎中將。下轄步兵第 111旅團和136旅團及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各一個聯隊。依仗自己武器先進、戰鬥力強大,孤軍深入到萬家嶺地區。

薛嶽把7個軍部署在德安、廬山一線,呈倒八字陣型。第106師團孤軍突入萬家嶺地區,在薛嶽各部強烈打擊下,第106師團的補給線從8月28日左右斷絕,因天氣不良,日飛機補給都不能進行。

岡村寧次見陷入困境,令第27師團東進攻擊麒麟峰,企圖接應第106師團。6月27日,宮崎聯隊在大炮、航空兵支援下猛攻麒麟峰,並施放大量毒氣,守軍傷亡極大,麒麟峰失守。

29日,薛嶽命商震第32軍猛烈反攻,經激烈戰鬥,再次奪回麒麟峰,切斷第27師團與106師團聯繫。日第106師團123聯隊企圖從白水街以西突圍,被預備6師、91師擋住。

日第106師團孤立無援。10月7日薛嶽下令發起總攻,圍殲第106師團。經過激烈戰鬥日軍除千餘人逃脫後,木島聯隊、池田聯隊、津田聯隊及配屬部隊1萬餘人全部被殲滅,另俘虜日軍300餘人。


武漢會戰後,日軍因前期戰損巨大,兵力不足,無力再發動全面戰爭。中國抗戰進入了相持階段。重點圍繞在爭奪第9戰區長沙展開決戰。

武漢會戰後,日軍認為湖南是中國糧倉,奪取湖南將使得重慶政府投降。決定動用機動野戰軍第11軍,約20萬重兵,發動佔領湖南長沙為戰略目的連續大型作戰,中國稱為四次長沙會戰。

專門為湖南作戰為目的的第九戰區,負責保衛湘南、贛北。司令長官薛嶽,副司令長官羅卓英、王陵基、楊森。轄第1、19、27、30集團軍,戰區直轄若干軍。

第9戰區司令長官原來是陳誠,後調任第6戰區,陳誠力薦薛嶽出任。薛嶽資歷深,在粵軍影響力大,脾氣火爆。蔣介石對薛嶽這個老虎仔並無好感、將信將疑,心中猶豫不決。

日軍第11司令官有點奇怪,四次長沙會戰換了四任司令官。與薛嶽交手的先是岡村寧次,再是阿南唯幾、後是牛島滿。第11軍司令官走馬燈似的車輪戰薛嶽。
日第11軍司令官阿南唯幾。


第一次長沙保衛戰:日軍為了打擊重慶政府抗戰決心,制定了奪取長沙的作戰計劃,實現從西南包抄重慶,日方取名湘贛會戰計劃。中國軍隊第9戰區在湘南、贛北應戰日第11軍。

第一次長沙會戰記錄之一:薛嶽臨危受命,立下軍令狀,在湘北贛北與日11軍決一死戰。

日軍在華作戰唯一一支野戰機動軍第11軍擔任作戰任務,司令官岡村寧次,以4個師團(6、33、101、106師團)、2個旅團的10萬餘兵力,從贛北、鄂南、湘北三個主攻方向進攻長沙。

長沙會戰前軍委會經過激烈爭執,薛嶽等將領堅決主張在長沙決戰。蔣介石也非常需要一場勝仗來鼓舞士氣,最終否決了後退到衡陽背靠山區作戰的論調。

蔣介石任命薛嶽為第9戰區司令長官、湖南省主席,全權負責第9戰區軍政。第9戰區轄21個軍共52個師(後由增加4個軍,實際動用兵力24萬人),分別在3個方向抵擋日軍進攻。

長沙會戰區域為湘北、贛北、鄂南等廣大區域,此地帶群山縱橫、河流密佈。薛嶽將立下軍令狀,在長沙設立司令長官部。並將戰役思想總結為8個字:後退決戰,爭取外翼。

薛嶽吸取南昌會戰教訓,下令全面破壞湘北公路、鐵路。湖南百姓積極響應,放水淹沒農田。使得道路、農田變成一片澤國,給日軍機械化部隊造成極大的行動困難。

國軍參加會戰整體兵力配置如下:第1集團軍58、60軍張家山、麻下、會埠一線;第19集團軍32、49軍駐守蓮花山、錦江右岸陣地;第15集團軍駐守汨羅江南岸陣地,27集團軍20軍駐咸寧、73軍駐楂津;第30集團軍72、78軍駐武寧以西;第4軍、第5軍、新6軍、第70軍、第74軍等15個師為總預備隊。另外,為與陳誠第6戰區協同作戰,6戰區之20集團軍之53、54、78軍也歸薛嶽指揮。


敵軍第11軍司令官牛島滿。

第一次長沙會戰記錄之二:前敵總指揮羅卓英鏖戰贛北,重鎮高安失而復得。

9月14日,贛北方向的日第106師團和佐枝支隊首先發動牽制作戰,防守贛北戰場的羅卓英(前敵總指揮)轄有3個集團軍(第1集團軍、第19集團軍、第30集團軍)7個軍應戰。

當日第106師團突破184師防線,然後兵分2路,形成對58、60軍合圍態勢。18日第58、60軍後退宜豐一帶建立新的防線,第32軍則棄守贛北重鎮高安。

19日日第106師團進入重鎮高安,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嶽得知上高有失,嚴令羅卓英部停止後退,命令第32軍奪回高安,並抽調戰區總預備隊第74軍火速增援贛北戰場。

20日,第106師團切斷了川軍王陵基第30集團軍後路,留下少量部隊駐守高安,師團主力則準備西進,準備殲滅第30集團軍部。第32軍藉機收復高安。

23日日106師團主力攻擊第30集團軍,王陵基且戰且退。羅卓英急調第60軍、74軍阻截,雙方在上富、治城一帶進行拉鋸戰,羅卓英最終將106師團合圍在於幹坊。

不料106師團戰鬥力強大,居然突破包圍繼續西進。此時長沙方向日第11軍主力開始撤退,日第106師團牽制贛北國軍任務完成,突破國軍阻截後退往武寧。

第一次長沙會戰記錄之三:湘北主戰場,關麟徵第15集團軍堅守新塘河南岸,不料日軍從水路偷襲成功,不得不撤出戰鬥。

有前敵總指揮羅卓英坐鎮贛北,薛嶽得以專注湘北主戰場。

9月18日,日11軍主力第6師團及奈良支隊、村上支隊共計5萬兵力,向新塘河以北關麟徵15集團軍(轄37、52、73軍)發起猛烈進攻。

第6師團是日軍王牌軍,戰鬥力十分兇悍。關麟徵第一道防線的第52軍抵擋不住,退至新塘河南岸。關麟徵命軍第37軍亦撤至南岸,第37軍原陣地交給70軍接防。

23日第6師團和奈良支隊以80多門大炮攻擊第52軍陣地,從七步塘地段強渡新塘河。第52軍是關麟徵起家部隊,全軍拼死血戰、頑強阻擊,擋住了第6師團瘋狂進攻,堅守南岸陣地。

不料日第11軍上村支隊在海軍協助下,突然在洞庭湖營田登陸,威脅15集團軍側翼。關麟徵緊急向薛嶽報告敵情。在徵得薛嶽同意後,第15集團軍迅速後撤,免遭合圍。
第15集團軍總司令關麟徵。


第一次長沙會戰記錄之四:面對日軍咄咄逼人態勢,薛嶽首提“天爐戰法”,軍委會半信半疑,蔣介石深怕薛嶽拿中央軍老底做試驗。

大敵壓境,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嶽沒想到日軍進軍如此迅猛。於是在長官部召開緊急作戰會議,決心在長沙附近與日軍決戰,即執行對日軍反包圍的天爐戰法:

以新塘河、汨羅江、撈刀河、瀏陽河4條河流逐次抵抗,阻滯、延緩日軍攻擊速度。並徹底執行化路為田,使日軍機械化部隊失去機動能力,遲緩進軍速度。

再用一個作戰頑強的軍堅守長沙城,吸引日軍主力來攻,依託城防工事作堅決抵抗。然後以外圍部隊切斷日軍補給,與長沙守軍裡外合應,達到合圍日軍的目的。

戰局如此,軍委會對“天爐戰法”沒有信心。第9戰區的部隊,很多是中央軍嫡系,蔣介石深怕這個脾氣暴躁的老虎仔把他家底去賭博、拼光血本,他希望薛嶽避日軍鋒芒,撤至衡陽一帶作戰。

蔣介石派白崇禧、陳誠前往長沙做薛嶽工作。薛嶽表達了決戰意志及天爐戰法的策略思想。白崇禧、陳誠半信半疑,拿不定主意,就將方案帶回重慶交蔣裁決。


力薦薛嶽的第6戰區司令長官陳誠。

第一次長沙會戰記錄之五:日第11軍圍殲關麟徵第15集團軍計劃破滅。受薛嶽化路為田阻滯戰術,缺乏重炮戰車的日軍攻擊力大降。岡村寧次只得下令撤軍。

日第6師團等部緊追南撤國軍,不料道路被湖南軍民破壞殆盡,泥濘不堪。汽車、戰車與重炮、輜重行進困難。第6師團下令步兵部隊輕裝前進,致使步兵與機械化部隊脫節。

25日日第6師團步兵逼近汨羅江,並向南岸守軍陣地作試探性進攻。由於缺乏戰車與重炮掩護,日軍步兵被守軍擊退。26日再次發起攻擊,仍未能突破國軍主陣地。

雖然上村支隊攻陷歸義,日第33師團卻被第20軍阻擊在幕阜山一帶,至此日軍圍殲15集團軍計劃破滅。而蔣介石再三斟酌,多次與薛嶽溝通,終於被其意志所感染,終於同意決戰長沙。


第一次長沙會戰記錄之六:日軍猛烈攻勢,在薛嶽第9戰區的正面阻滯、連續側擊戰術打擊下,進展甚微。岡村寧次不得不下令撤軍。

28日日軍奈良支隊向平江迂迴,準備策應日第33師團作戰。日第6師團、上村支隊沿汨羅江南進,路上遭受國軍連續不斷伏擊,行進速度大為緩慢,並且無法得到後勤輜重補給。

只有一部分日軍突破長沙附近撈刀河,到達長沙市北面30公里的永安市,這是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到達的最南端,此時日軍已為強弩之末。

坐鎮咸寧指揮的岡村寧次之前非常輕視國軍戰鬥力,對日軍連續遭受伏擊的狀況困惑不解,為前線日軍陷入泥濘道路感到擔憂,逐下達了第11軍撤退的命令。




第二次長沙會戰記錄之一:戰前局勢和雙方部署。日軍秘密準備南進東南亞,為配合作戰,牽制中國軍隊,第11軍再次進攻長沙,第二次長沙會戰逐爆發。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日軍大本營秘密制定對蘇戰爭準備。計劃從中國派遣軍機動部隊第11軍抽調2個師團北上,並做往東南亞進軍準備。給11軍作戰任務是:以維持治安為主,如有條件可短時間進攻,繼續給中國軍隊壓力,但以不擴大佔領區和返回駐地為原則。

方案遭到中國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和第11軍新任司令官阿南唯幾的強烈反對。岡村寧次的繼任者阿南唯幾原為天皇侍從官,急於想在中國戰場報效天皇。

8月9日大本營放棄對蘇作戰,轉向南進,華中方面軍抽調3個師團南下進攻香港,為策應作戰,第11軍制定加號作戰,第二次進犯長沙。

參戰雙方兵力對比:日華中方面軍第11軍集結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支隊(旅團)共12萬兵力以及強徵民夫15萬人南下。


薛嶽結合上高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經驗,預判日軍在贛北、湘內北及鄂南的行軍路線和戰役目的。湘北為日軍主要作戰目標。

薛嶽將主力佈置在湘北,利用此區域新牆河、汨羅江等4條河流為依託,加強防禦韌性,並將機動部隊佈置在東側幕阜山、連雲山一帶。

薛嶽下令:在贛北、鄂南方面日軍非主攻方向,力求夾擊於新淦以北、宜春以東區域,予以各個擊破。湘北方向,如日軍沿粵漢鐵路兩側進犯,誘敵於汨羅江以南、撈刀河兩岸地區,反擊而殲滅之。

第二次長沙會戰記錄之二:第6師團掃蕩大雲山,薛嶽誤判日軍以進為退,是撤軍前的攻擊行動。

日第11軍為掩護其主力向新牆河以北隱蔽集結、佔領較大出發陣地,命令第6師團對大雲山第27集團軍進行掃蕩,解除這一側後威脅。

9月7日晨,第6師團在航空兵支援下從忠坊向大雲山展開進攻,與第4軍第102師發生激戰。第27集團軍認為這是日第6師團換防前例行戰鬥,即派20軍、58軍協助第4軍,準備打擊第6師團。

9日第6師團突破守軍陣地後,認為已達到掃蕩側翼任務,逐撤離大雲山往桃林集結。第27集團軍攻擊留守的日第13聯隊,並收復大雲山。

11日,日第40師團重松支隊到達,接應第13聯隊往草鞋嶺撤走。中國軍隊緊追不捨,繼續向重松支隊進攻。雙方在甘田、團山坡展開激戰,各自傷亡重大。

第9戰區還未摸清日軍真實意圖,以為是日軍撤退前的例行掩護作戰。薛嶽給軍委會電文稱:日軍掃蕩我大雲山後,南渡新牆河竄擾,經判斷敵又施上高時第33師團以進為退舊伎。

15日,贛北開來的荒木支隊到達戰場,薛嶽發現日軍已聚集4個師團兵力,有向長沙方向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逐令第27集團軍退出大雲山戰鬥,集結於新牆河以南。



第二次長沙會戰記錄三:薛嶽汨羅江防線,一天之內即告失守,決戰計劃落空。

薛嶽根據預定的汨羅江決戰計劃,命第27集團軍守汨羅江;第37軍指揮99軍,守浯口、湘陰一線;第10、26軍開往金井、高橋。

17日,日軍各師團集結完畢,以44個大隊和332門火炮,在不足20公里的正面上展開攻。新牆河守軍是剛從大雲山調防的27集團軍第4軍,20、57軍未到達指定位置。

18日拂曉,日軍在炮火、航空兵掩護下發起全線攻擊。數小時後日軍突破第一道防線,第4軍後撤第二道防線繼續抵抗。

第3師團迂迴到第4軍後翼。下午16時,第二道防線失守。第4軍軍長歐震下令部隊逐次掩護,退往東部山區。薛嶽得報,立即下27集團軍撤出正面戰鬥,改為側擊日軍南渡部隊。


第二次長沙會戰記錄之四:軍委會嚴令薛嶽堅守湘江兩岸,並抽調4個軍援軍。日軍破譯中國軍隊密碼,擊退國軍各部

20日軍委會電令第9戰區堅守湘江兩岸及汨羅江南岸地區,保持主力於外翼,力求擊敵側背。又令3、5、6戰區配合薛嶽作戰,同時抽調第2、10、26、79軍加入第9戰區序列。

但9月18日後第9戰區發給各處電報被日軍破譯,獲悉薛嶽以4個師守備汨羅江陣地,主力於東部的甕江等地側擊日軍情報後,第11軍司令官阿南唯幾立即改變原定部署:

令第3、第4師團逐次轉向浯口、甕江東側地區,令第40師團、第6師團從東面山地迂迴,對中國 第37、第26、第10軍形成合圍態勢,予以殲滅。

當日,日第3、4、6師團及早淵支隊強渡汨羅江,突破第37軍前進陣地。日第40師團配屬荒木支隊,擊退第4軍後經平江迂迴南進。

22日,日軍主力猛烈攻擊第37軍主陣地,經三天激戰,守軍傷亡嚴重,被優勢日軍包圍。第37軍奉命向麻林市突圍轉進。第26軍蒲塘陣地被日第6師團突破,被迫撤往金井東南。

這時第10軍到達戰場,奉命在高橋、金井一線佔領陣地。突圍的第37軍第140師到金井附近,日第3師團沿長嶽公路尾追而來,日第6、第40師團也繞過第26軍進至金井,與第10軍遭遇。

24日上午,日第3、第6師團分別向預備第10師、第190師發起攻擊。25日日軍佔領福臨鋪。第4師團、早淵支隊也已趕來,開始第3師展開進攻。26日,第10軍各師陣地被日軍突破,金井、慄橋失陷。

該軍一部向金井東北轉進,主力奉命向撈刀河以南榔梨市,收容整頓。 27集團軍第4、20、58各軍側擊日軍,收穫甚微。薛嶽的汨羅江決戰計劃失敗,各路守軍被日軍各個擊破。



第二次長沙會戰記錄之五:日軍破譯中國軍隊密碼,合圍第74軍。王耀武率軍奮勇殺敵、突出重圍,長沙門戶大開。

日4個師團、2個旅團突破薛嶽各軍阻擊後,到達撈刀河北岸,逼近重鎮長沙。

25日,薛嶽令第79軍守備撈刀河南地區,保衛長沙外圍、暫編第2軍到榔梨市待命、第74軍兼程向黃花市前進,其餘各軍對日軍進行側擊。但第九戰區這一電報又被日軍破譯。

日第11軍認為:第74軍是國軍最精銳部隊,多次交過手,這次一定要消滅之。阿南唯幾立即調整署,令第3、第4師團向撈刀河以南突進, 第6師團攔擊第74軍,令第40師團在掃蕩金井後南下。

9月25日,第74軍第57師到達撈刀河北岸春華山,發現已被日軍佔領,隨即佔領南岸天鵝山。日軍向天鵝山展開進攻,激戰至26日晨,日軍被擊退。第57師乘機反擊奪回春華山。

隨後57師將春華山移交第58師,北向麻林迎擊日軍。27日晨,日第3師團向第57師連續猛攻,遭到頑強抗擊。日軍又投入第4師團攻擊第57師左翼。第57師傷亡近3000人,仍堅守不退。

同時,第58師在春華山一線,第51師在伍家渡、楊家灘之線,也與日第6、第3、第4師團發生激戰。守軍堅守撈刀河兩岸陣地,阻擊、側擊日軍,或主動向日軍進攻,給了日軍以相當殺傷。

第74軍全面陷於苦戰,傷亡重大。9月27日夜,第薛嶽命令該軍撤出戰鬥,東向瀏陽河南岸轉移。日軍強渡撈刀河以後直趨長沙,其第3、第6師團則由長沙以東向株洲方面突進。
第74軍軍長王耀武。

戰役9月7日到10月7日結束,歷時1個月,日軍損失2萬多兵力、飛機6架,一度進入長沙市區。國軍傷亡10萬人,日軍達到了大量消滅國軍目的,第10軍、第74軍等主力軍遭重創,薛嶽敗了。


戰役總結:國軍主力傷亡10萬人,第9戰區主力第10軍、第74軍差點被日軍圍殲。長沙作為中國抗日的象徵被日軍佔領了3天。會戰結束,薛嶽受到統帥部嚴厲批評,甚至出現了更換戰區司令長官的聲音。

新任日第11軍司令官阿南唯几上任後,仔細研究了薛嶽的作戰特點,認為第一次會戰失利在於日軍分兵所致。所以加號作戰是贛北佯攻,湘北主攻。薛嶽輕敵誤判、措手不及。

第9戰區密碼洩露造成日軍掌握中國軍隊調度,各個方向的側擊均告失敗。特別是破譯薛嶽總預備隊調度的情報後,日軍差點消滅了第10、74軍這2個王牌軍。

薛嶽在此次作戰不但誇大宣傳,虛報殺傷日軍數量,還謊報長沙守軍始終未退出長沙,蔣介石甚為憤怒,批評薛嶽:我們有這麼優勢的兵力,良好的戰場態勢,一定可以打敗敵人......沒有一萬俘虜,也應該有一千,沒有一千也應該有一百,少而言之,也應該有十個,丟盡了軍人的臉。(選自徐永昌日記)。

所幸湘北道路皆被破壞,薛嶽又打擊了11軍輜重部隊。突入長沙的日軍糧食告罄,並用信鴿向友軍求援,被中國軍隊截獲,薛嶽藉機發動反擊。而11軍見戰役目的達到,則有序後撤。


1941年12月8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9日,中國政府對日宣戰。日軍決定先發制人,進攻湘北,以牽制第九戰區兵力南下增援香港,第三次長沙會戰爆發。

1941年12月10日,日中國派遣軍下達了總作命甲第320號命令 。日第11軍在會戰指導方案中規定:向汨水一線進攻,並擊潰當面之敵,以策應第23軍攻取香港。作戰時間限定在兩週左右。

使用於湘北作戰方面的兵力為第3、6、40師團和獨立混成第9旅團及澤、野口、外園支隊。同時命令贛北日軍第34師、獨立混成第14旅向上高、修水等地攻擊,策應湘北方面作戰。

12月23日,日第40師團向第20軍新牆河南岸陣地猛攻,24日日第6師團加入作戰。日軍渡河後,以一部圍攻守軍,主力分向大荊街、關王橋一線突進。日第3師團隨第6師團後方跟進。

第20軍奉令一部堅守新牆河據點,主力向大荊街轉移。第58軍進出洪源洞一線,側擊南進日軍。26日日第40師團突破第20軍關王橋陣地,日第3、6師團於當夜推進至歸義附近舊羅江北岸。


第三次長沙會戰記錄之二:日軍快速突破新牆河防線,薛嶽命各部鏖戰汨羅江。

薛嶽見日軍逼近汨羅江,急令第27集團軍以第20軍、第58軍進攻長樂街之敵;第37軍及第99軍固守淚羅江南岸,阻敵渡河。28日日第6、40師團分別強渡汨羅江,被第37軍頑強打退。

日第3師團在歸義以西渡過汨羅江,第99軍逐次抵抗至牌樓峰、大娘橋、新開市。第37軍140師由金井向新開市馳援東進,但受到日第3師團左側威脅。日第6、40師團乘勢渡過汨羅江南進。

第11軍的快速推進,使得司令官阿南唯幾感覺良好,他下令將原來殲滅國軍、配合香港日軍作戰的計劃,改為佔領長沙。由於計劃倉促,日軍士兵只攜帶120發子彈作戰,大大降低戰鬥力。

第三次長沙會戰記錄之三:日軍突破長沙最後屏障撈刀河,逼近薛嶽的天爐戰法的爐膛長沙。

日第3師團一路急進,在31日到達長沙城下。19時,第3師團下達了新的作戰命令,但最佳機會已經失去。汨羅江由於大雨暴漲,將日軍阻擋了12小時以上。

薛嶽命令各軍向日軍側背挺進,於1月1日零時開始攻擊,對長沙外圍日軍進行反包圍,並限定在1月4日夜間,進至第一次攻擊到達線。同時堅守長沙的第10軍早已嚴陣以待,準備決一死戰。

長沙工事本來就比較完善,第10軍又加以鞏固。另外薛嶽把戰區直屬重炮團撥給了李玉堂,使得第10軍擁有重型山野炮4、50門,火力大大超過了日軍。全部架設在嶽麓山上,居高臨下。

第3師團於當日17時發起攻擊,而第10軍不愧是鐵軍,立即與日軍展開對攻。北門190師反攻軍械庫;預10師圍殲白沙嶺日軍;擊斃日軍大隊長加藤,並從加藤屍體上搜出大量作戰文件,以及日軍缺少補給的情報。

薛嶽收到情報後,下令各軍加快合圍進度,並令第10軍對日軍進行反突擊。軍委會將戰略預備隊第74軍交於薛嶽,原來南下的第4軍也不分晝夜向長沙趕來。


嶽麓山上第10軍的2個重炮團。

李玉堂第10軍血戰第11軍,死守長沙城,報了金井之戰一箭之仇,為第三次長沙會戰打下勝利基礎。

第10軍戰至2日黎明前,長沙東郊、北郊和南郊的陣地全部失守。2日晨,嶽麓山上的重炮開始支援作戰。由於長沙城牆外圍建築物都被構成據點,第3師團調來工兵第3聯隊進行破壞作業。

當日日軍將進攻重點轉移至東門,突擊目標為城牆。由第18、68聯隊發起連續衝鋒,雙方反覆爭奪,陷入混戰。當日蔣介石親電薛嶽並第10軍軍長李玉堂及各師長,勉勵各部死守長沙。

由於補給切斷,日第3師團的彈藥幾乎用盡,不得不將全部兵力投入作戰。日第11軍命令第6師團投入戰鬥,在金井掩護側翼的第40師團補給也已斷絕,由於堅壁清野,一天只搜到幾個白薯。

1月3日,日第6師團拂曉突襲佔領陳家山,與第3師團打通聯繫,並攻佔長沙北側外圍陣地。下午第10軍190師在嶽麓山重炮炮火支援下逆襲奪回了陣地。一時雙方呈膠著狀態。

1月4日2時,第6師團第68聯隊命令1大隊突破荒山;2大隊攻佔冬瓜山,然後兩大隊合力攻擊南門。第2大隊於6時發動進攻,佔領了東瓜山高地預10師呼叫炮兵壓制日軍炮兵,立即發動逆襲。

預10師以傳令兵、雜物兵、擔架兵、輸送兵編為一連由第30團指揮進行反擊。雙方在冬瓜山附近反覆爭奪,陣地屢次易手。下午14時,第10軍調231團增援,最終預10師奪回了東瓜山陣地。

當日下午17時,薛嶽電告第10軍軍長李玉堂,外線各軍已全部進入反擊,第4軍已抵達長沙南門並與第10軍取得聯繫。至此英勇的第10軍將士已經守住了長沙,為長沙會戰贏得了勝利基礎。


百歲老將薛嶽對長沙保衛戰記憶猶新,不忘精忠報國,實為軍人楷模。

1996年,《一 寸山河一寸血》紀錄片攝製組來到臺灣竹崎鄉採訪薛嶽,請他講長沙會戰“天爐戰法”。當時101歲的薛嶽老將軍,聽和講都已不甚清楚,但記憶絲毫不減,且興致勃勃。

製片人陳君天回憶,那天薛嶽講完長沙會戰,起身走到書房,用一張十行紙寫幾個字送給攝製組。薛嶽拿紙時手抖抖的,紙上寫著“精忠報國”4個大字。

陳君天回憶說:“100歲的退役將軍,半輩子在默默 無聞的平淡中生活,還念著精忠報國,使人聞之涕下。”

未完待續


菸酒閣大學士


答 ‖ 歷史風雲團隊

薛嶽是國軍十大名將之一,更有“抗日戰神”的稱號,但這樣一位常打勝場,為祖國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名將,蔣介石後來為什麼不重用他了呢?今天小編就跟你聊一聊薛嶽的一生。

薛嶽,1896年生於廣東省樂昌縣九峰鄉的一個農民家庭。原名薛仰嶽,字伯陵,綽號“老虎仔”。在薛嶽小的時候,他就進入了黃埔軍校進行軍事教育的學習,在此期間,他受到了孫中山思想的薰陶,也漸漸明白了只有進行國民革命,才能推翻滿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中華民族才有復興的希望。畢業之後的薛嶽,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開始了為中華人民奮鬥的軍事生涯。

憑藉出色的軍事才能以及指揮能力,薛嶽很快就成為國名黨的高級將領,土地革命期間還曾與毛澤東帶領的紅軍多次對戰,毛澤東都對他的戰術十分敬佩。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第二年9月21日,日軍第106師團長松浦淳六郎中將,意圖進攻萬家嶺,欲一舉打通南潯路。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時任第1兵團總司令的薛嶽及時組織第66 軍、第74軍、第4軍各2個師,對敵實行合圍,並斷其補給。經過數天的浴血奮戰,萬家嶺戰役最終大獲全勝,是抗日戰爭初期的一次重要勝利,戰果猶過於臺兒莊。萬家嶺一役獲勝也為武漢撤守爭取了重要的時間,可稱為一次難得的大捷,更是“贛北地區主要作戰中殲敵最多的一次”,蔣介石還在國慶節這一天,親自起草嘉獎電給薛嶽各部道:“查此次萬家嶺之役,各軍大舉反攻,殲敵逾萬,各級指揮員指導有方,全體將士忠勇奮鬥,曷勝嘉慰”。這也是使薛嶽名聲顯赫,為外國人稱道的一次重要戰役,連皇軍都稱薛嶽是他們的剋星。

此後,薛嶽又接連指揮了四次長沙會戰,堅決護守長沙。當時日軍來勢兇猛,更多次拉攏蔣介石,因此蔣介石當時對於日軍的態度極其曖昧,在長沙保衛戰時,蔣介石擔心自己力量被削弱,並且企圖利用共產黨的軍隊與日軍進行蚌鶴相爭,便命令薛嶽的長沙守軍不抵抗,薛嶽這樣一位愛國名將,多次發電蔣介石請求抵抗,蔣介石也不予理會,薛嶽便義無反顧地自然違反了蔣介石的命令,並堅定地說“我就要在長沙打,打敗了我自殺,以謝國人;打贏了算我抗命,你們槍斃我!”

終於,長沙在薛嶽將軍指揮下保住了,薛嶽運用他的“天爐戰法”,利用山嶽江河有利地形,誘敵深入,分散日軍,斷絕日軍補給,最後將其包圍進行突襲,打敗了日軍,日軍指揮官岡村寧次也輸得心服口服。四次長沙會戰,薛嶽共殲滅日軍27萬餘人,是殲滅日軍最多的名將。長沙大捷後,日軍第十一軍對國軍第九戰區完全失去了戰鬥信心,兩年多的時間裡不敢再對長沙發動任何的攻擊。這場戰役為對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無可估計的作用。薛嶽也得到了“長沙之虎”“抗日戰神”的稱號。

之後的解放戰爭,蔣介石命令薛嶽在海南構築“柏陵防線”,最後以失敗告終,加上蔣介石對他違抗命令懷恨在心,薛嶽再沒有得到蔣介石的重用,只到黨內擔任了幾個虛職,直到薛嶽將軍以102歲高齡過世,只是可惜了這位抗日名將。


欲知全文詳情,關注本頭條號,專門研究歷史人物,有一個原創視頻介紹薛嶽。



這個問題問得好。因為用戰功去衡量一個將領,是最客觀的。

從抗戰中的戰功來看,薛伯陵堪稱國軍第一名將,必將以“民族英雄”的名義彪炳千秋。

與抗戰時的大多數國軍名將不同,薛伯陵並非出自黃埔軍校,而是出自保定軍校。他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但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得到了老蔣的重用。

薛伯陵參加過很多會戰,立下過赫赫戰功。比如,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但那時候,他並非總指揮。真正讓他揚名天下的,是他親自指揮的三次長沙會戰。

彼時的薛伯陵,擔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面對日軍對長沙的進攻,他高接抵擋,三次將他們擊退,取得了三次長沙保衛戰的勝利。

在這個過程中,擊斃日軍11萬餘人。

這個數據,是無人可及的。所以我在文章的開頭說,薛伯陵堪稱國軍第一名將。

薛伯陵指揮長沙會戰時,總結提出了自己的獨特戰法——天爐戰法。

何為天爐戰法呢?通俗點說,就是游擊戰+誘敵深入。

在日軍進攻的線路上,佈置大量兵力。但這些兵力並不是決戰兵力,而是類似於遊擊部隊,對日軍進行襲擾。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主要目的是搞得你不得安寧,疲憊不堪。

等到把日軍誘入事先選定的口袋——也就是決戰之地時,再聚集起所有主力,與之進行生死之戰。

正是靠著這個戰法,薛伯陵幹掉了日軍11萬,被日軍尊稱為“戰神”。


趣談秘史


薛嶽出生的那一年,中國在甲午戰敗之後割讓了臺灣,他父親希望他能夠效法岳飛精忠報國,收復故土,因此取名為“仰嶽”。後來,薛嶽成年以後,認為只是崇敬岳飛是不夠的,於是就去掉了仰,以岳飛自況。這便是薛嶽名字的來歷,縱觀他的一生的,其經歷十分複雜,曾經親共,最後又與共產黨對立,成為蔣介石的得力戰將,卻又多次反蔣。後人對他爭議很多,但是他在抗戰之中,絕對是可以說是效仿岳飛人生之路,傳承武穆精忠報國之遺風

不過他也有很多弱點。薛嶽這個人非常自信,每次大勝日本之後,就有點輕敵的思想。所以他對日會戰有個特點,基本上就是勝一次後敗一次,再勝一次又再敗一次,幾乎成了規律。其實我覺得也有可能是日本人在吃虧以後長了點記性。不過總體來說,薛嶽抗戰之中,功勳卓著,為民族的獨立艱苦奮戰,立下了無數功勞。這裡就主要介紹其勝利之戰:

1.萬家嶺之戰

萬家嶺會戰中從1938年9月25日到10月17日,歷時22天,一共殲滅日軍8000餘人。這一戰,薛嶽表現非常出色,被蔣介石稱為“極光榮、極寶貴的戰鬥經驗”。比如第66軍本來應該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去守廬山,在戰爭的關鍵時刻,薛嶽先斬後奏,一面報告蔣介石,一面讓其在萬家嶺北面進攻,抓住了取勝的戰機,確保了戰鬥的勝利。


2.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對日軍殺傷在2萬人以上,更重要的是這是抗戰以來第一次迫使日軍放棄佔領地區而退回原陣地的戰鬥,被稱為“湘北大捷”。薛嶽在這次會戰中,儘管付出了較大傷亡,但是這次會戰極大的提高了廣大軍民的士氣,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


3.第三次長沙會戰

這一次的長沙會戰對日軍殺傷了5萬多人,還繳獲了大量的物資。薛嶽運用“天爐戰法”,創下了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盟軍在中國戰場首次勝利的記錄,大大提高了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當時駐華美軍司令官史迪威授予薛嶽一枚美國勳章。

薛嶽是非常愛國的,例如在長衡會戰是,發送的電報中是這樣說的:“嶽有一口氣,一把槍,必援救弟等,戰勝敵軍,弟等惟有血戰死戰,自有生存見面之日,切勿叫苦,切勿畏敵,必須發揚我祖宗精神,以喚起天下之人心生為民族英雄,死為忠臣烈士,萬世之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