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將軍在長沙會戰中爲何能數次打退日軍?

自在由心


很多人都將長衡會戰長沙淪陷放到長沙會戰中來,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長沙會戰是是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圍繞長沙發生的三次大規模的攻防戰,長沙會戰也叫長沙保衛戰。

而長衡會戰又稱湖南會戰,是豫湘桂會戰中的一部分,發生在1944年5月底到9月初。

所以,題幹中說薛嶽在長沙會戰中三番五次打退日軍是正確的,畢竟在三次長沙會戰中,日軍並沒有佔領長沙。

長沙會戰為何能數次打退日軍呢?今天,縱橫就來聊一聊,長沙保衛戰究竟如何取得勝利的,當然是彭中華起到的關鍵性作用啊!抖個機靈,開個玩笑。

抗戰戰場進入相持階段,日軍投入規模並不大

1938年武漢會戰是一次重要的標誌,在日軍接連發生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大型會戰後,日軍急需調整,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日軍疲於征戰,儘管佔領的這幾個城市,但是日軍依然付出慘重的代價,其中在武漢會戰中,日軍還能投入30萬軍隊,但是死傷25.7萬人的代價,也並不能是日軍所能承受的。

在武漢會戰後的華中戰場,日軍的攻勢明顯放緩,大多數是試探性進攻,如果中國軍隊一觸即潰,則對該地區進行佔領,如果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則退回日佔區。畢竟全面開戰一年,日軍的戰線拉得太長,無論是兵力、無力還是財力都嚴重不足。

第一次長沙會戰中岡村寧次率領的第11軍的10萬餘人,根本就是趟趟水,手筆相對武漢會戰來說小多了。

第二次長沙會戰是在1941年9月份,日軍還是12萬餘人,只是比第一次多了兩萬人,進攻也是試探性的,並不是必須攻下長沙不可,主要還是看看重慶國民政府持續抗戰的決心。

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在1941年12月份到,日軍同樣是12萬人,和第二次長沙會戰時間緊密,人數相差不多。

在此階段,中方人數基本是日本的二點五倍多一點,人數上還是佔有優勢的。

長沙的地理優勢讓中國守軍開始站住腳跟

其實國軍如果只是2.5倍的話,也未必能擋住日軍,按照白崇禧的說法,國軍只有六倍於日軍才能開戰,事實是說國軍的戰士素質和武器裝備都不如日軍。

然而,長沙的地理位置卻給了中國軍隊很好的防守優勢,國軍和日軍最大的差距實際上還是武器裝備的差距,其實日軍的戰術也高明不到哪裡去。憑藉先進的炮火打擊,國軍陣地一觸即潰,尤其是重火力的打擊,更是日軍猖狂的資本,但是這一切在離開海岸和江河後變得失去火力支援。

所以,到長沙會戰的時候,儘管日軍依然有空中火力支援,相比淞滬和武漢會戰時,還是差了很多,尤其是長沙地區,河道縱橫,道路泥濘,使得日軍的重火力裝備運輸困難。

薛嶽將軍指揮有方,國軍盡是精銳

上面說了天時地利,此時不說人和顯然有點說不過去了。

在三次長沙會戰中,儘管壓力十分巨大,薛嶽將軍也存在失誤的地方,但是薛嶽的確是一個很厲害的高級指揮官,國軍中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人,其實並不多,這也是在以前的抗戰中,國軍一敗再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薛嶽作為保定軍校學生,肚子裡還是有點真才實學的,尤其是第三次長沙會戰中,薛嶽創造性的開創了天爐戰法,給予日軍沉重的打擊。

當然,除了薛嶽將軍外,參與長沙會戰的國軍也都是精銳之師,中央軍的王牌都在其中,一旦長沙失守,將會使得老蔣的重慶政府少了一塊硬一點的擋箭牌,其中王耀武的第74軍抗戰國軍中最能打的部隊。


史論縱橫


長沙會戰一共打了四次,第四次國軍失敗,丟了長沙,提問應該是指前三次勝利,那咱們就來聊聊前三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發生在1939年9月。這次會戰,日本的目的並不是佔領長沙,而是想消滅第九戰區的主力部隊。當時,日軍兵力部署相對分散,打算同時對第九戰區的幾支精銳發起攻擊,如果兵力不足,就用強大的火力來彌補。

這一戰,第九戰區比較早就判斷出日軍的戰略意圖,於是提前破壞公路和鐵路,同時在交戰中儘可能遲滯日軍的行軍速度,使日軍的重火力部隊無法快速通行。總之就一個字——“拖”,和日軍慢慢磨。

最後,日軍只好撤退,國軍贏得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勝利。

第二次長沙會戰,發生在兩年後的1941年9月。這一次,日軍準備充分,戰略目的明確。戰前,日軍吸取第一次長沙會戰的教訓,實施了一連串欺騙手段,沒有讓第九戰區提前發現日本的兵力調動和戰略意圖。

作為戰役的國軍指揮官,薛嶽也確實大意了,基本還是不變應萬變的態勢,仗還沒打,就已經落了下風。所以,當日軍開始進攻後,國軍十分被動,新牆河一線的部隊配置沒有後援,沒有縱深,被日軍突破一點後就全線崩潰。新牆河防線後面,更是一馬平川,難以防禦。不得已,薛嶽指揮第九戰區司令部退出長沙,省城淪陷。

不過,日軍持續作戰,儘管士氣旺盛,但也過於疲勞,後勤補給也有點供應不上。更重要的是,國軍的援兵到了,以第74軍和粵軍第2軍為首的精銳生力軍趕到第九戰區,並在第一時間開始反擊,迫使日軍退出長沙。我軍收復長沙,取得第二次長沙會戰勝利。

第三次長沙會戰,發生在1941年12月底。這一次,薛嶽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很早就得到日軍要再次進攻長沙的情報,於是做好備戰,枕戈待旦。

薛嶽的計劃是,第一步,第一線部隊逐次抵抗,步步後撤,不往正面撤退,而是退向兩側,讓開中間,讓日軍長驅直入到長沙城下;第二步,用長沙堅城消耗遲滯日軍主力;第三步,所有部隊從兩側包抄過來,圍殲日軍於長沙城下。這個戰法,就是著名的“天爐戰法”,用長沙這個天爐,吸引並燒死日軍。 具體部署如下:以第10軍和第73軍固守長沙城防;待日軍主力進抵長沙後,以第19,27,30三個集團軍加上第99軍的優勢兵力,由株洲、瀏陽、平江等地全線出擊,從東、北、南三個方向會師長沙城下,圍殲日軍。

日軍果然中計,在長沙城下損失慘重,怎麼也打不下長沙,中國軍隊則在日軍側後方全線出擊。日軍指揮官阿南惟幾不得已,下令全線撤退。日軍慘敗,我軍取得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

1.任光椿:《長沙會戰紀實》

2.黃勇:《薛嶽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長沙保衛戰是中國曆次抗日戰役消滅日軍最多的戰役。它始於1939年,止於1944年。歷經四次重大戰役。中國軍隊取得了戰略性的重大勝利。阻止了日軍佔領長沙軍事重鎮,打通南北交通要道,快速出兵海外,奪取洞庭湖這個中國重要產糧區的戰略目的。是薛嶽將軍奠定他國民黨百戰名將,中國抗日第一將的巔峰戰役。


1939年9月,日軍在江西、湖北不斷調兵遣將,意圖侵犯長沙。國民黨政府為保存實力,下令第九戰區司令薛嶽撤出長沙。薛嶽將軍反對撤軍,仍然命令手下軍隊繼續抵抗。蔣介石於是派出陳誠、白崇禧來勸說。薛嶽將軍擲地有聲:“軍人守土有責,不忍輕言撤退。”同時表示他的軍隊士氣旺盛,一定能取得戰鬥勝利。在將軍的堅持下,蔣介石10月2日下達命令,堅守長沙,展開對敵寇反攻,給予猛烈打擊。

第一次長沙保衛戰戰鬥開始,薛嶽將軍下令各部軍隊迅速進入戰鬥位置,湖南民眾也主動踴躍協助軍隊作戰。而日軍由於湖南道路被破壞,機械化部隊一時不能進入,導致孤軍深入。戰鬥歷時5天,10月6日,在國軍猛烈打擊下潰敗120公里。國軍收回戰鬥之前丟失的新牆河,恢復了之前防禦區域。


此後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長沙保衛戰,薛嶽將軍都取得了勝利。1944年,第四次保衛戰由於已經達到戰略目的,在國民黨中央的命令下,薛嶽將軍才退出長沙。四次戰鬥國軍總計殲敵10.7萬餘人。是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長沙保衛戰極大的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讓敵人清楚在中國土地上無法為所欲為。國際上認識到中國人民的真正力量和潛力,開始把中國視為一個可靠的戰略盟友,極大的提升了中國的戰略地位,具有重大的軍事意義和政治意義。

薛嶽將軍個性剛毅,記憶力驚人,用兵注重謀略。他通曉長沙地理,戰場上每一塊土地都瞭如指掌。他戰鬥信念堅定,每當戰役開始,絕不輕易改變作戰決定。看到機會他會不惜犧牲,以雷霆之勢猛烈打擊。毛主席就非常欣賞他,曾在新四軍成立時感嘆:“我軍有了幾十個薛嶽了”。還讚揚他:“薛嶽將軍是一個愛國、愛民族的好同志,對西南戰略轉折有著重要意義”。


他創造著名天爐戰法,在預設戰場,前期以各種手段消耗敵人,挫其銳氣。後期在決戰戰場,用優勢兵力,對敵反包圍進行殲滅性打擊。因敵之變化而變化,如爐煉丹,故名天爐戰法。在前三次戰役中,日軍不出所料“自投天爐,予我融化之機”。其中取得最輝煌勝利的第三次戰役殲敵達到5.6萬餘人。充分體現了薛嶽將軍傑出的軍事才能。

此戰後國內國際給予了薛嶽將軍極高評價。蔣介石在日記中得意道:“此次長沙勝利,實為七七以來最確實而得意之作。”


美國海軍部長諾克斯說長沙勝利是同盟國共同之勝利,為打擊整個軸心國之勝利。

此戰後蔣介石被任命為印緬戰區盟軍最高統帥,英美宣佈廢除與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同時美國還給予中國五億美元戰爭援助。

薛嶽將軍名垂青史,光耀千秋。


滄海歷史春秋


有網友問:薛嶽將軍在長沙會戰中為何能數次打退日軍? 日軍三番五次攻不下長沙,原因是什麼?我先說說三次長沙會戰的我國軍隊部署,就能分析出薛嶽戰術的精髓所在。

在第一次長沙會戰,武漢地區的日軍,分駐江南、江北,與我國在該地的重兵對峙,若組織較大規模的進攻,最多可抽出一半的兵力且持續作戰時間也不會太長。因此,決定誘敵深入,並且在長沙以北地區,即對敵進行反擊。

具體戰術就是,我國軍隊,以湘北方面利用既設數線陣地,逐次抵抗,換取時間,消耗敵人。如敵進入第2線陣地時(汨羅江一線),應以幕阜山為根據地,猛襲敵之側背;萬一敵進逼長沙時,應以預伏於長沙附近及其以東部隊,內外夾擊敵人。

1941年,第2次長沙會戰,日軍根據1939年9月向長沙地區進攻,因兵力分散而受挫的教訓,確定這次進攻須增加兵力,使用齊頭並進相互策應的作戰方法尋找守軍主力作戰。日軍第11軍4個師團又5個支隊、於9月初即向岳陽、臨湘以南的新牆河北岸地區呈橫式進行集結。

我國軍隊的戰術還是,在湘北方面,則誘敵主力於汩羅江以南之金井、福臨鋪、三姐橋以北地區,反擊而殲滅之。

第9戰區也集結了13個主力野戰軍,多個游擊隊作用的挺進支隊,還有4個炮兵團又2個炮兵營,在兵力上處於絕對優勢。

在湘北正面新牆河由西向東至幕阜山的第一線,部署第4、第58兩個軍;在第二線的汩羅江兩岸,部署了第37軍;在長沙與瀏陽之間部署了第26軍;在主戰場的西側湘江兩岸部署了第99軍;在主戰場東側的山區部署了第20軍;以在江西省分宜、新餘地區的第74軍作為預備隊。再次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口袋陣。

為了策應香港作戰,牽制第9戰區的部隊南下,日軍又發動了第3次長沙會戰。我國軍隊戰術是在敵攻向長沙地區時,主力以粵漢路以東的幕阜山、九嶺山區和粵漢路以西的湘江沿岸水網地區作依託,一部利用新牆河、汩水、撈刀河、瀏陽河,進行正面層層抗擊,並破壞這一帶的道路和橋樑。當日軍進攻至長沙附近,兵力已經分散,補給線隨之延長,部隊己很疲勞將返回時,第9戰區則以機動部隊從正面進行反攻和追擊。

3次長沙戰役的精髓有幾個,一個是地形合適防禦,一個是我國精銳主力部隊雲集,幾乎所有優良武器都在這裡,而且是重點補給地區。一個就是日軍投入的兵力不夠。


深度軍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懂的人,不要胡亂評價抗戰歷史。

長沙會戰一共有四次。

第一次大體是平手。

第二次是接近於敗仗,國軍傷亡很大,主力部隊很多被擊破,但日軍也沒有實現戰略目標。

第三次是大勝,日軍傷亡慘重,狼狽撤退。

第四次是慘敗,國軍丟失長沙。

第四次長沙保衛戰可以不用提,因為有著太大的特殊性,處於豫湘桂會戰的長衡會戰。

日軍為了長衡會戰,集中51萬主力。

知道51萬主力是什麼概念?

岡村寧次發動51大掃蕩,打垮了八路軍冀中根據地10萬人槍,只出動了2萬多日軍。

第四次長沙保衛戰,日軍使用兵力太大,長沙是招架不住的,淪陷是必然的。

戰前侵華日軍司令部也認為:此次兵力比以往增加很多倍,打下長沙不成問題。

第二次長沙保衛戰打得不好,主要是日軍突然變陣,放棄兩翼包抄戰術,而採用重兵團中央突進。以往日軍以2個聯隊對付國軍1個師,1個旅團對付國軍1個軍。這次用1甚至2個師團夾擊國軍1個軍,後者自然招架不住。

但這種打法也有巨大的缺點,就是難以對國軍進行殲滅戰,而且會被國軍層層阻擊。這也是日軍最終沒有佔領長沙的原因。


第三次則完全是勝仗,無論戰略還是戰術,都是國軍大勝,勝利的很輝煌。日軍參戰12萬,傷亡約2萬人。

知道2萬人什麼概念?知道百團大戰殲滅多少日軍嗎?薩沙知道,但我能說嗎?當然不能。

總體來說,長沙保衛戰打的不錯。要知道,在長沙保衛戰之前,日軍可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即便是臺兒莊,打贏了了以後沒多久還是要被迫放棄。

而長沙從1939年第一次保衛戰開始,直到1944年才淪陷,堅守了整整5年之久。期間導致日軍傷亡總數至少超過6萬人。

如果有人說這不是勝仗,請舉出抗戰1944年前任何軍隊打的更好戰役的例子。

只有你們能說來,薩沙就服你。

薩沙最後想問一句,汙衊為了祖國和日寇血戰,拋頭顱灑熱血的國軍英烈,你們就不感到一絲絲慚愧嗎?


薩沙


首先需要說明一個無神論觀點,薛嶽既不是戰神也不是軍神,就是個很普通的高級軍人,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是人不是神!萬家嶺之戰和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一方面得益於指揮得當和中國軍民依託有利地形殊死搏殺,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對手的失誤。

第一個方面已經被無數朋友旁徵博引的證明過了無數次,筆者不在此贅述,重點從日本的角度去談談其失利的原因。

翻遍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整整100年間中國近代戰爭史,不難發現,中國軍隊在與外軍的大兵團作戰、戰略會戰中幾乎沒有一次勝利的記錄。20世紀30年代,還沒有完全從軍閥割據紛爭中完全走出來、軍令政令都不統一的中國軍隊跌跌撞撞的與世界一流軍隊——日軍交手。從1931年抗戰爆發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這些年裡,但凡是被日軍鎖定的中國城市,幾乎都難逃陷落的厄運。一盤散沙狀態下的中國軍隊一敗再敗。

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戰術而是戰略!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的失敗是敗在了戰略的錯誤之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為節點,之前的中國軍隊之所以一再喪師失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戰略不對頭,沒有從“以夷制夷”這個統治中國政壇半個世紀的思維困境中走出來,過分依賴所謂的國際公理,而不是認真團結內部。而日本以1937年盧溝橋事變為節點,之後的日本戰略開始失策,錯誤的以為憑藉強大的武力三個月就可以征服一盤散沙的中國。但是三個月的淞滬會戰中昔日派系林立的中國軍閥突然集體出現在上海,槍口一致對外,令日本人痛苦的意識到即便是一盤散沙的中國也有不屈服的意志。

於是淞滬會戰一停,日本人開始了對國民政府的政治誘降和勸降。但是中國政府雖然身子軟嘴巴卻賊硬,在日本一系列停戰條件面前大聲說不。惱羞成怒的日軍接連發動三場會戰,將中國政府從南京一路趕到重慶,幾乎淪為一個地方政府。

南京大屠殺和規模空前的武漢大會戰,中國軍民傷亡以百萬計,政府仍然沒有絲毫屈服的跡象,血肉築起的城牆反而更加堅固!武漢會戰後的中國雖然經濟、軍力都達到空前枯竭的狀態,但是由於國際援助還是保持住了堅持戰爭的力量。而深入中國腹地的日軍,特別是駐紮武漢的日軍第11軍陷入了中國軍隊第3、5、9戰區100餘萬大軍從東、北、南三面包圍之中。

日本人開始調整戰略戰術,不再單純的搞政治誘降,而是以軍事打擊在他們認為是以中央軍為主體的中國軍隊,以為消滅或重創了中央軍就可以瓦解中國賴以戰爭的國家機器,從而達到逼降中國政府的目的。同時為了打破中國軍隊的戰略包圍,第11軍司令岡村寧次自1939年3月起先後發起南昌會戰、隨棗會戰,雖然奪取了南昌,但是並沒有有效打擊中國軍隊,特別是中央軍。於是隨棗會戰戰火剛熄,岡村寧次又將打擊目標放在了南面擁有中央軍部隊最多的第九戰區。

就這個意義而言,日軍進攻長沙的目的並不是真的要奪取長沙,而是要沉重打擊中央軍。於是岡村寧次率10萬大軍兵分三路從湘北、贛北向以長沙為總目標撲來,企圖將第九戰區部隊一口鯨吞。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嶽上將指揮所部24萬人馬依託三湘大地的河湖水系節節抗擊,等到岡村寧次的三路大軍精疲力盡的推進到長沙城下時,突然發現有8個師的中國軍隊嚴陣以待,而兩翼也有大量中國軍隊運動。岡村寧次意識到後勁全無的日軍不可能再有太大的作為,弄不好還會被中國軍隊切斷後路,一座長沙城和10萬大軍的命運相比顯然微不足道。於是,岡村寧次下令撤退。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沒有達到目的,岡村寧次認為是兵力分散行不成合力,因而收效甚微,同時由於在之前的兩場大戰中消耗過多,力量削弱。但是岡村寧次沒有想到的是,戰爭毀滅一批人又造就一批人正是此時中國軍隊的真實寫照。經歷一系列喪師失地的中國軍隊逐漸穩住了陣腳,政令軍令開始捏沙成團實現統一,特別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逐步形成,大受鼓舞的中國政府和軍隊不再只是一味兒的退卻。薛嶽在戰事最激烈的時候曾違抗中央下達的撤退命令,誓要與長沙共存亡,將湖南變成抗日戰場的一面不倒軍旗。而日軍方面特別是狂熱的戰爭分子還依然幻想以強大的軍事打擊逼降中國政府,絲毫沒有顧及到越來越差的戰爭潛力!

岡村寧次因為1939年發動的三場戰役收效甚微被調離11軍,但是其後來的繼任者園部和一郎、阿南惟幾、橫山勇無論是戰略水準還是戰術技能均遠不如岡村寧次,只知道一味兒的死打硬拼。第11軍這支日軍在華最大的機械化兵團、懸在中國陪都重慶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在他們的擺弄下力量越來越弱。園部和一郎曾率部一度打敗第五戰區,佔領了宜昌,但是極大的拉長了第11軍的戰線。這就直接導致繼任的阿南惟幾在發動第二次長沙會戰時雖然一度攻入長沙,但是因為宜昌告急不得不吐出吃到嘴裡的長沙城回救宜昌。而負氣的阿南惟幾帶著僅有的8萬兵力緊接著又發動第三次長沙會戰,不想在長沙城下險些被薛嶽包了餃子,在把5萬多日軍屍體和傷員丟在北起新牆河,中經汨羅江、瀏陽河,南至撈刀河這些河湖港汊爛泥地裡後,阿南惟幾率殘部撤出了戰場。

所以,薛嶽能打退日軍的幾次進攻,絕不是什麼戰神附體,也不完全是依靠軍民戰力和地理優勢,同時也有日軍戰略失誤的短板。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武漢會戰、廣州戰役結束意味著中日進入相持階段。其主要原因就是日軍的進攻達到攻擊頂點,中國軍隊在調整整頓後,戰力可以維持平衡。我們藉此即可分析抗戰相持階段的一系列戰例。

1、日軍到達進攻定點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提到攻擊頂點。所謂進攻的頂點是指攻者因戰線擴大,補給線延長、物資缺乏等原因,進攻能力達到最大限度的那一點

日軍佔領武漢、廣州後,對日軍而言,集結大兵團進行大規模攻擊困難很大,對於中國軍隊而言,空間換時間戰略基本達成。所以總結戰例發現

相持階段勝負相當

1939年:南昌戰役,負。隨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勝。桂南會戰,平。

1940年:五原戰役,勝。棗宜會戰,負。豫南會戰,勝。

(長沙會戰)

1941年:上高戰役,大勝;中條山戰役,大敗;第二三次長沙會戰,勝

1942年:浙贛戰役,平;鄂西會戰,勝。

1943年:常德會戰,勝。

通過相持階段的重大會戰會發現,如果一方沒有大規模生力軍抵達(如豫湘桂會戰日軍的集結兵力),很難取得重大戰果。在雙方判斷都較為正常的情況下,基本就是日軍攻擊,中國軍隊拉長縱深,在消耗敵軍後,進行反擊,恢復到戰前狀態

三次長沙會戰無疑都是如此。

2、中國方面作戰決心與戰術正確

中日實力對比消漲是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畢竟戰爭是能動性與偶然性非常集中的領域。

中國軍隊能取得長沙會戰的勝利和能定性有很大關係。

薛嶽在武漢會戰南線、蘭封會戰都已經負責方面作戰,取得不小的戰果,是優秀的將才。

在長沙地區,因地制宜,摸索更適合的戰術。最終以“天爐戰法”問世。

(第三次長沙會戰)

而且湖南是重要的產糧區,得失對國府非常重要,守住湖南的決心也特別大。

後者能提供更多的兵力裝備;前者能使之更有效發揮性能

如此情況下才取得長沙戰役的勝利。

(薛嶽)

總結:

在日軍到達進攻頂點後,中國軍隊統帥部有強大的作戰決心與物質準備,再採取合理的戰略戰術,是能擋住日軍進攻,甚至取得勝利。

但準備不足與戰略戰術不佳,結果就是中條山了。

參考文獻:

趙楚.《王子壯日記》中的宜昌淪陷始末[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9(01):7-10.

鍾健. 蔣介石與抗日戰爭幾個問題之研究[D].浙江大學,2016.

張雲.淞滬會戰研究述評[J].軍事歷史研究,2014,28(03):75-83.

隆鴻昊. 抗戰時期第九戰區軍事史研究[D].首都師範大學,2014.

陳紅民.略論抗戰相持階段國民政府的軍事戰略——以南嶽軍事會議和長沙會戰為中心的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6):105-112.

曾景忠.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研究述評[J].抗日戰爭研究,1999(03):77-101.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數次打退?但是總體長沙還是讓國軍丟了人,老蔣很是惱火,所以最後把58師師長廖齡奇槍斃,副師長張靈甫接任。



二戰長沙,74軍的58師這個師是74軍三個師傷亡最重的,廖齡奇後來被槍斃。(張鍾靈接任)不過廖被槍斃,實際責任到底有多少?貌似是因為擅離職守,廖的確有違背軍令的事實。但是他正在請婚假,廖是帶著氣脫離部隊了,開戰後趕回部隊,打完有怨氣又走了。(別說打仗,有時大規模演習都不會批准婚假的)



王耀武要他撤退到瀏陽,他擅自去了株洲。他對王耀武有火,就扔下部隊去結婚…而且,是在戰時。殺他是有點重了,但是也不過分。(不過上高會戰和二戰長沙之間有四五個月的休戰間隙)據說薛嶽也有些不喜歡廖齡奇,長沙薛拿他替罪羊,蔣介石也同意了。




另外,長沙是守軍戰力不行,配了這麼多重武器和彈藥,都丟給日軍了,75和150炮彈就丟了上萬發,有罪;還有野炮19門,山炮24門。對抗戰國軍而言,上萬發炮彈絕對是寶了…竟然連基本的破壞都沒有去做。(炮兵主要佈置在嶽麓山上,都丟了)日軍真是發財了!

一次丟這麼多重武器,這在抗戰八年也難得一見,炮兵指揮官居然沒槍斃。(還有美式反坦克炮,全新的,連炮彈剛運來了,都被日軍繳獲了)長沙和衡陽,日軍也算是打得都很吃驚了。


李三萬的三萬裡


長沙會戰是國民黨軍在抗日戰爭當中,殲敵數量最多的一次會戰,時間跨度從1939年到1944年,在長沙這個地面上,在國民黨軍名將薛嶽指揮下,共進行了4次長沙保衛戰。

其中1至3次長沙保衛戰,我軍都在薛嶽將軍的指揮之下,利用敵軍的後勤補給不足,利用敵人的驕狂之心理,精心策劃,精心佈置,特別是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嶽給阿南惟幾準備了一道大菜,名曰天爐戰法,誘使敵軍進入長沙城內,之後我軍從四面將敵進行圍殲,消滅了日寇5.6萬之眾,沉重打擊了一貫以謹慎見長的日軍指揮官阿南惟幾,致使阿南惟幾率領日軍殘餘部隊不得不狼狽撤出長沙城。

長沙會戰的勝利極大的震攝了日本軍國主義高層,戰略意義十分重大,同時也使蔣介石在國際上的形象亦增色不小;薛嶽將軍在我國人民的心目中也真正成為了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


蘆嘉玉


中日雙方一共進行了四次長沙會戰,言簡意賅地說,第一次1939年日軍僅佔領長沙1天即不得不退出,平手;第二次1940年日軍為了救援宜昌被圍的13師團,在戰役中途反轉,其實薛嶽虧損;第三次1941年底日軍攻不下長沙被反包圍,大敗。

第四次日軍兵力空前 ,薛嶽失守長沙,即1944年國民黨軍隊的豫湘桂大潰敗。所以三番是有的,五次不到薛嶽丟了長沙。



1,湘北戰場水道縱橫,不利於日軍的重裝行動和輜重補給,從日本第11軍的前指所在地岳陽開始往南,橫貫新牆河、撈刀河、汨羅江和瀏河四道河流,薛嶽發動湖南軍民破路毀田灌水,使日軍行動較為困難,日軍每次攻擊到長沙附近時,經常因為補給跟不上缺糧少彈。

2,日軍第11軍三任司令官岡村、圓部、阿南每次進攻長沙只能集中三個主力師團和若干旅團級支隊,一般不過10萬人,而薛嶽的第九戰區所轄嫡系中央軍和地方部隊約計30萬人,日軍兵力略顯不足。

而到橫山勇發起“長衡會戰”時,日寇給第11軍大量增兵,南犯日軍高達10個師團,薛嶽確實機會不大。



3,第九戰區有權動用第74軍和第10軍兩個王牌部隊,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關鍵時刻頂得上的作用,74軍裝備精良戰意旺盛,尤其是李玉堂第10軍的死守長沙,才促成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

4 ,湖南民眾的大力支持,不得不說三湘大地百姓還是彪悍勇武的,到處都有抵抗。薛嶽以九戰區司令兼湖南省主席,在上面陳誠的鼎力支持下 ,可以有效調動一切力量抗敵,這是其它戰區無法比擬的。



5,羅卓英第19集團軍在贛北地區神一樣的存在,尤其是上高戰役徹底摧毀了南昌日軍的攻擊信心,使贛北日軍每次都不能從側後威脅湘北戰場,從而讓薛嶽放手迎擊正面之敵,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羅卓英功在民族。

6,陳誠第六戰區的有效策應,第六戰區以“土木系”中央軍主力為基幹駐防鄂西及三峽,也是日寇第11軍的作戰區域,每當薛嶽困難,六戰區都會反擊當面日軍圍魏救趙,宜昌又是日軍大本營明令確保的,11軍兩頭奔命也是弱點。



雖然第四次長沙會戰以失敗告終,但是薛嶽畢竟堅守湖南大部五年之久,實際上是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的主戰場,是積貧積弱之中國“苦撐待變”的功臣,不該忘卻。


完全手打,若有同道,點撥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