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物理之原子结构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

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在真空管阴极射线实验中,根据带电粒子在电场以及磁场中运动都受到偏转的原理,调整磁场和电场的大小,利用粒子公式中对粒子速度的不同依赖关系,就可以测定粒子的速度和质量等数值,从而在实验中发现了从原子中跑出了比它质量小1700倍的带负电的新粒子。   

1899年,汤姆逊采用斯坦尼(G.T.Stoney1826-1911)的“电子”一词来表示发现的新粒子(“电子”原是斯坦尼在1891年用于表示电化学中电荷的自然单位)。

  

粒子物理之原子结构

原子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带电的,从原子中能跑出比它质量小1700倍的带负电电子来说明原子内部还有结构,也说明原子里还存在带正电的东西,它们应和电子所带的负电中和,使原子呈中性。电子是怎么待在原子里的?原子中什么东西带正电荷?正电荷是如何分布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东西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汤姆逊提出了一个人们称之为“葡萄干面包”的模型,即原子中带正电部分均匀分布在原子体内,电子镶嵌在其中

由于电子质量极小,所以它很有可能是原子的一部分。为了弄清楚原子的结构,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于1911年设计了用带正电的射线——阿尔法粒子(α)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中观察到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约一度的偏转,但有极小一部分射线发生很大角度的偏转,这种现象只有原子中正电荷集中在很小的体积内时才会发生,说明原子中除了电子还有一个很小的致密的核。卢瑟福证实了带正电的原子核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即: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原子核,它集中了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所有的质量,所有电子都分布在它的周围。卢瑟福从理论上推导出散射公式,后被盖革-马斯顿实验所验证,核式模型从而被普遍接受。但卢瑟福模型正负电荷之间的电场力无法满足稳定性的要求,无法解释电子是如何稳定地待在核外。

  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Niels Bohr1885-1962)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电子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轨道上绕核作圆周运动,离核愈远能量愈高;可能的轨道由电子的角动量必须是h/2π的整数倍决定(h为描述量子大小的普朗克常数);当电子在这些可能的轨道上运动时原子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原子才发射或吸收能量,而且发射或吸收的辐射是单频的,辐射的频率(ν )和能量(E)之间的关系由

Ehν 给出。

  

粒子物理之原子结构

原子是否就由电子和质子组成呢?卢瑟福的学生莫塞莱(Henry Gwyn Jeffreys Moseley,1887-1915)注意到,原子核所带正电数与原子序数相等,但原子量却比原子序数大,这说明,如果原子仅由质子和电子组成,它的质量不够,因为电子的质量很小,相比起来可以忽略不计。基于此,卢瑟福在1920年时猜测,原子核中可能还有一种电中性的粒子存在。

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1891-1974)重复德国物理学家波特和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 。他精心设计,先用α粒子轰击铍,再用铍产生的穿透力极强的射线轰击氢、氮,结果打出了氢核和氮核。由于γ 射线不具备将从原子中打出质子所需要的动量,查德威克断定这种射线不可能是γ射线。他测量了被打出的氢核和氮核的速度,并由此推算出了这种新粒子的质量。他认为,只有假定从铍中放出的射线是一种质量跟质子差不多的中性粒子,才能解释。 根据卢瑟福的猜想将其命名为中子。德国科学家海伯森(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7-1976)以及前苏联科学家伊凡宁柯(Dimitri Iwanenko,1904-1994)各自独立提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以前的质子-电子模型不能解释许多实验现象,而质子-中子模型可以很好说明原子量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很快被人们接受,质子与中子统称为核子 。  

带正电的原子核是否有内部结构呢?   

1914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射线——阿尔法粒子(α)轰击氢原子。氢原子的半径约为10-8厘米,它的原子核半径约为10-12厘米,只是原子大小的万分之一。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它的束缚能E ~ 13电子伏(eV),远小于电子质量 me ~ 0.5x106eV。实验结果表明:氢原子的电子被打掉后变成了带正电的阳离子,实际上就是氢的原子核。卢瑟福推测,它就是以前发现的与阴极射线相对的阳极射线,它的电荷量为一个单位,质量也为一个单位,卢瑟福将它命名为质子。   

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后的阿尔法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发现有质子从氮原子核中被打出,而氮原子也变成了氧原子。这可能是人类第一次真正将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