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邊上的「擺渡人」

印象中的擺渡,註定江南有!遼闊的水域,古老的交通工具,一支長篙,一具舢板,一位帶帽披蓑的老者,亦或是一個婀娜多姿的身影。然而,在北方的遼河,千百年來,也不乏這“擺渡”的營生。

遼河邊上的“擺渡人”

遼河,是中國第五大河流,全長1400多公里。自吉林昌圖福德店進入遼寧後,滔滔南下,一路彙集渾河、太子河等水系,奔流入海。主幹流在遼寧境內,而得名。

遼河沿線留下了許多大渡口,比如昌圖的通江口、鐵嶺的馬蓬溝、開原的英守屯、法庫的三面船……途經沈北新區約60公里,在瀋陽石佛寺形成了亞洲最大的平原水庫,而後一路向西,不負勝名。

遼河邊上的“擺渡人”

一百多年前,遼河航運繁盛一時。每年遼河一開,大河上下白帆點點、軸轤相望,碼頭聲喧、漁歌互答,無數的遼河船工駕著一葉輕舟往來於遼河兩岸,運送貨物、接送民商。久而久之,“擺渡”成了一門古老的遼河職業,成為一種足以世代相傳、養家餬口的手藝,但時過境遷,時至今日,遼河擺渡人身影依稀,他們的家族傳承已漸行漸遠,即將消逝為遙遠模糊的歲月記憶。

在沈北新區石佛鎮的遼河渡口,今年61歲的裴振梁和57歲的弟弟裴振鰲每天起早貪黑,開著自家燒柴油的平板船,在300米寬的遼河航道上拉送往來兩岸的各路渡客。他們,成了遼河水變遷的親歷者、見證者。

遼河邊上的“擺渡人”

裴振梁說,他小時候,這遼河裡的魚有的是,大的三十來斤,小的也有四五斤,什麼品種都有,鯰魚、螃蟹、白蝦,尤其是遼河大鯉魚,味道極其鮮美。“我以前看見有人在河裡逮住一條大魚,拉直了有一人多高!有人抓魚不用網,掄鐵鍬拍!把魚拽回家下鍋,魚太大,肉太厚,都得拿刀往下剁!那魚囊子裡全是油啊,魚籽一堆堆的……”因為生態環境好,那時的遼河兩岸林深草密,大雁、野鴨、狐狸、野雞、野兔到處都是。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遼河居然沒魚了。“那時的遼河水既不能洗澡更不能喝,水像醬油湯似的,連川丁子那樣的小魚崽子都絕了!以前遼河兩岸的動物多的是,後來啥也沒了,溜光!”裴振鰲說,這幾年國家開始整治遼河,遼河水開始變清了,久違的魚蝦又出現了。

遼河邊上的“擺渡人”

據說,100多年前,像老裴家這樣的遼河擺渡人比比皆是。在公路、鐵路尚未鋪設在遼寧大地時,當各路客商往來南北還要看天走路時,遼河航運幾乎是大宗運輸的唯一選擇,密佈黑土地的遼河水網更為大大小小的航船提供了廣闊無比的接人送客、載物運貨的供需市場。那時遼河上下,檣櫓如山、舉帆若雲!

從祖輩開始幹擺渡這營生起,老裴家就一直佔到了今天,靠的是風雨無阻的勤勉,憑的是童叟無欺的信譽,子孫傳承、沿襲罔替。到2018年,裴家兄弟在這渡口已幹了整整34年!

遼河邊上的“擺渡人”

時而,生意清淡時,裴家兄弟就坐在渡口邊上賣呆兒,彷彿陷入久遠的回憶,彷彿這千百年不變的遼河裡有看不夠的風景。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