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怎麼理解這句話?

雲麓25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是清朝兩代帝師翁同龢的一副對聯。可以解釋為,古今聖賢都具大氣度,遇重大事件時,沉著淡定,舉重若輕,應對裕如。

關於此,萃辰天心書院印竹、印安老師的《如是我說》中曾有過這樣的探討:

印安說:
林則徐把“制怒”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古語也有“臨喜臨怒看涵養”的良訓。可見,我們都要把“每臨大事有靜氣”作為一生修行的重要功課。

印竹說:
喜也好怒也罷都是因內心起了波瀾。如果事如碗大之石,心量僅如一碗水,這塊石頭砸下去,就是天塌地陷;而如果心如一片海,碗大的石頭對海水不會產生絲毫影響!

如果說怒還需要制,說明心量還不足夠大。真正的量大是要如大海那樣,一顆石子投進去根本不會有任何的動靜,因石子而對大海產生什麼影響。所以,要說到“每臨大事有靜氣”的修行功夫,更需要的不是剋制自己,而是將自己的心量放大。

俗話說“量大福大”,只有讓我們的心量不斷不斷的擴大,讓所有的事情在我們心中不起漣漪。最好的修行絕不是剋制,更不是對抗,而是將自己的心量不斷擴大的過程。當我們的心量擴展得像大海那樣遼闊時,任何的事情都如一顆小石子投入到大海中,會立即被大海所淹沒,又有何怒可制呢?

萃辰天心書院,願國學智慧走進千家萬戶……

《如是我說》是萃辰天心書院兩位極具智慧的老師的對談,從中能讓我們學習更多人生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馬拉雅關注“印竹”老師,收聽音頻,也可以關注萃辰天心書院官方訂閱號“萃辰天心國學傳播”(cctxgxcb),收聽完整圖文、音頻哦~


萃辰天心書院


怎麼理解“每臨大事有靜氣”這就句話,我想先引用《大學》裡的一段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遇到緊急情況,需要“知之”,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瞭解事件的背後邏輯,確定損失的底線,然後“定之” 。定之後是靜,“靜”不是消極,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讓事態穩定,平復心情,氣定神閒,把利空釋放乾淨。靜之後是安,首先是己安,坦然地接受已成事實的結果,然後是“安人”,整理一下事件衝擊以後的隊伍。重整隊伍以後,就要思慮破局之策,哪些是零和博弈,哪些是雙贏。慮之後就是“得”,就是收穫,只要執行力得當,一定會獲得相應的回報。

當然,除了策略以外,你也可以認為這段話是人生的修養:“只有明確自己身處的位置,應當做好的職責,平日裡培養自己的淡泊寧靜之氣,不要讓自己的心志受到太多外界因素的影響,才能在遇到問題時減少外物對自己本心的干擾,用平常的心態面對危亂的處境。”

先做到《大學》裡說的這段話,就能“每臨大事有靜氣”了。

注:“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是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的一副對聯。可以解釋為,古今聖賢都具大氣度,遇重大事件時,沉著淡定,舉重若輕,應對裕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