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父亲留胡渣,考上早稻田偏迷电视机,家庭造就了他的金棕榈奖!

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但是不是只有相互存在血缘关系,才能被称为亲情呢?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新作《小偷家族》,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不一样的答案。这部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电影,虽然很小众,但自上映以来,就得到了国内观众们的高度赞赏。

因父亲留胡渣,考上早稻田偏迷电视机,家庭造就了他的金棕榈奖!

如果你喜欢小众文艺电影,那你大概会知道是枝裕和。在《小偷家族》之前,他的电影大多数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作为主题的。他说死者和孩子,会引导他的人生走向和命运。

因父亲留胡渣,考上早稻田偏迷电视机,家庭造就了他的金棕榈奖!

本以为《小偷家族》会延续是枝裕和前几部电影一贯的温和与小清新。电影的前半部分也确实是这样的,但后半部分突然就变得冷酷无情了。这个家族背后所隐藏的秘密全部被揭开,一个靠着羁绊组成的家族,不可思议地存在着,但却比用血缘关系维持的所谓的亲人们更令人动容。

因父亲留胡渣,考上早稻田偏迷电视机,家庭造就了他的金棕榈奖!

是枝裕和以电影的形式,向公众展示了日本社会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群的生存现状,但他本身却没有很明显的态度倾向。对于电影中以偷窃为生的行为既不批判也不认同,对于小女孩哪种归属更好也不表态。相反,他给了观众们足够开放的思考空间。这也算是是枝裕和特有的表达方式吧。现实世界就是温情与残酷一直并行发生着,它们都真实地存在。

因父亲留胡渣,考上早稻田偏迷电视机,家庭造就了他的金棕榈奖!

倾听才是他擅长的,他总是暗中观察着四周来往的行人,以及正在发生的事。他时常会充满好奇和困惑,而这种困惑却带有一种大智慧。那些已得到的结论真的就是全部吗?事情被定义成这样就是对的吗?他坚信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有意义,就连发呆和缓慢都有意义,看起来没用的人也不是真的没用。是枝裕和很擅长跳出自己的思维,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让他看到的世界跟别人很不一样。

因父亲留胡渣,考上早稻田偏迷电视机,家庭造就了他的金棕榈奖!

亲情一直是他生命里的主题。生命里的遗憾和缺失对他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硬硬的胡渣”是他对父亲最初和最后的记忆。因为父辈早先都待在宝岛,回归日本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日本战后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他们家的经济条件总是比别人家差上一些,不能住宽敞的房子,也买不起汽车。

因父亲留胡渣,考上早稻田偏迷电视机,家庭造就了他的金棕榈奖!

那时候,是枝裕和很迷恋电视,小小的他坐在父亲的腿上,一抬头,就会被父亲硬硬的胡渣刺到。后来他长大了,开始跟父亲生疏,也从来没能好好地听父亲说一说那些待在宝岛的日子里,岁月的美好。后来父亲去世,他看着棺木里的父亲,微微张着嘴,心里想着“这样好像不太雅观”。于是他伸出手去,试图调整一下父亲的表情。当他触摸到父亲脸上那些胡渣时,刺刺的手感把所有童年的记忆都带了回来,他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

因父亲留胡渣,考上早稻田偏迷电视机,家庭造就了他的金棕榈奖!

考入早稻田大学以后,作为电视迷的是枝裕和看了很多作家的剧作集,也因此立志要当个编剧。正是那段时间,侯孝贤导演和杨德昌导演的电影进入了是枝裕和的视线,透过他们的电影,是枝裕和才得以看见父亲记忆的模样。

因父亲留胡渣,考上早稻田偏迷电视机,家庭造就了他的金棕榈奖!

因为是枝裕和拍了《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纪录片,得以认识了侯孝贤,并从侯导那里受到启发,用无台本的方式进行拍摄。比起被事先画好的分镜脚本局限住,他更喜欢在拍摄现场寻找正确答案。

因父亲留胡渣,考上早稻田偏迷电视机,家庭造就了他的金棕榈奖!

是枝裕和还会根据演员进行剧本内容的修改,甚至是机位的摆设,他很少对演员做出什么具体要求,只给出拍摄情境,让演员自由发挥。而这时是枝裕和却会反过来想,这个演员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并从这些行为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是是枝裕和做导演的方式。

因父亲留胡渣,考上早稻田偏迷电视机,家庭造就了他的金棕榈奖!

枝裕和早期的作品,更关注社会现实题材,那时候他的创作纪实大于虚构。但在2006年到2009年间,是他的一个转折期。那几年间,他的母亲,他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都相继离世。在那期间他的作品都偏向私人化情感的表达。而被他视为父亲般的制片人安田匡裕的离开,让他忽然之间意识到,因为安田的保护,他的电影才能在不被那么商业化的同时得以继续。现在该是他成长为父亲的时候了。

因父亲留胡渣,考上早稻田偏迷电视机,家庭造就了他的金棕榈奖!

于是他接下了为九州新干线拍摄宣传电影的工作。本以为在受到局限的情形下,他不会拍出什么好作品,却出乎意料外地拍出了让他满意的作品《奇迹》。“当两辆列车交汇的时候,在这个瞬间许愿就会发生奇迹”。

因父亲留胡渣,考上早稻田偏迷电视机,家庭造就了他的金棕榈奖!

有细心的记者发现,这个片子里的镜头一直都跟随着孩子们,可是在大波斯菊花圃那场戏的最后,镜头却是目送着孩子们离开。是枝裕和给出了解释,他想要将离大波斯菊而去的人们视为“过去”,孩子们种下波斯菊的地方视为“将来”。

因父亲留胡渣,考上早稻田偏迷电视机,家庭造就了他的金棕榈奖!

是枝裕和9岁以前,一家六口都挤在老旧的平房里,玄关前的小院子,有着关于四季的回忆。后来,全家搬到了团地,虽然住房条件好了一些,但再也没有了院落。搬家之前,是枝裕和在院子里撒下了大波斯菊的种子。也许这个桥段的设计,也是他心里关于未来和过去的分界点吧。

因父亲留胡渣,考上早稻田偏迷电视机,家庭造就了他的金棕榈奖!

愿我们所有人在这温情又意外残酷的现实里,都有一隅栖身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