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毒性到底是什么?

福运乾坤


中药的毒性到底是什么?

要理解中医中药的问题,唯一法门只能是故纸堆里寻。

以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为基础的中医理论中,中药之毒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毒性,而是指中药四性五味的“偏性”。

中药之毒性

《内经》中的“毒”有三重含义:

一是病因之毒,指作为疾病外因的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外邪进入体内转化而成的内在致病因素,分别称为“寒毒”“湿毒”“热毒”“清毒”“燥毒”。

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就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阳明在泉,湿毒不生,……。”

其二是药物之毒,也就是这里我们讨论的中药之毒。内经表达这种含义的词都是“

与“两字连用。“毒药”的毒字并不是用来修饰药字,指有毒性的药;而是一个同义复词,就是“毒”字和“药”字两者是并列关系,即毒就是药,要就是毒。毒药就是指药本身。

比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称:“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虽然毒药之毒“性”指的是性味偏、作用峻猛、能祛邪除病的药。比如,《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就有“必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一个“攻”字体现药性的峻猛。

但是,这并不能就说明毒药就是有或者没有今天意义上的毒。

其三,“毒”还可以用作动词,指使用毒药进行治疗或干预的意思。比如,最近被热议的用异烟肼毒狗,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中药之毒“”非今天所说毒副作用之毒性

显见,中药之毒的确是以“性味”区分,而不是像现代药理学毒理学以具体化学成分通过分子作用机制产生的负面性生物效应。

我们都知道,中药不讲求化学成分和生物效应,讲的是“四气五味”,也叫“四性五味”。

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五味就是指尝起来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中药的药性也就是毒性指的就是寒、热、温、凉四性,越是寒热的,偏性就越大,药性也就是毒性也就越大;不那么寒热而带有偏性的称温凉性,偏性小也就是毒性小。

而不具有偏性的也就是所谓的无毒的。

比如,朱砂,是含硫化汞的矿石,是明确已知的剧毒矿物中药。但是,因为它尝起来没有偏性,在第一部中药典籍

《神农本草经》就被列为无毒上品第一名。

可见,中药之毒跟今天药理学毒理学上的“毒性”不是一回事。


挣脱枷锁的囚徒


感谢您的邀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悟空问答签约作者吴一波来回答您的问题。

简单地说:中药毒性有广义狭义之分,有别于现代药物毒性概念,同时,中药有严格的毒性分级和使用禁忌。“是药三分毒”,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用药是问题关键,加强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是保证中药安全有效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崇尚天然、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成为潮流。

随着现代医学医疗模式的转变,天然药物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有着悠久临床历史的中药逐渐被世界所接受,据报道,目前中药已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中医药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医疗保健手段。

与此同时,有关中药的毒副作用报道也急剧增多,中药的肾毒性、肝毒性甚至神经毒性等不断见诸报道,这已经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化的严重障碍。

不仅在国外,国内民众由于缺乏对中医药理论的认知,加之媒体推波助澜的报道,中药的毒性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中药毒性有广义狭义之分,有别于现代药物毒性概念

中药足指在中国传统医疗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产生与人体阴阳等平衡失调密切相关,中药治疗疾病历来就有“以偏纠偏”之说,古代常常把毒药看成是一切药物的总称,毒药即是中药,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

《周礼·天官冢宰下》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说法。张景岳《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日毒药攻邪也”。

《药治通义》中张载人日:“凡药皆有毒也,非之大毒、小毒谓之毒。”广义的毒性为药物的偏性,而狭义的毒性则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我国历代本草专著都对有毒药物进行“大毒”“有毒”“小毒”“无毒”等类似的毒性分级。

如果您喜欢的话,请点击右上关注,更多健康知识和您分享!

以方便临床用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亦采用类似的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分级法。现代药物毒性概念则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等的不同。

狭义的中药毒性与之相近,但仍有别于现代药物毒性概念。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停药自止。

中药的副作用与自身体质以及中药的煎煮、配伍、炮制等因素有关。此外,多数中药存在一药多效的特点,如常山既可治疗疟疾,又有催吐效果,治疗疟疾时则会出现呕吐的副作用。

因此,在服用中药时出现恶心、呕吐、泄泻、腹痛甚至过敏反应等不应归属为中药有毒性。

中药的毒性概念有别于现代药物毒性概念,这一点至关重要。从广义毒性理论而言,有毒是绝对的,无毒是相对的,任何药物都存在有毒的可能。

中医讲求以偏纠偏,临床应用中,若辨证准确,用法得当,剂量适宜,“毒性”可变为药性,治病驱邪,达到“药弗暝眩,厥疾弗瘳”的用药境界。相反,辨证失当,用法剂量错误则会使无毒的药物因偏性太过而产生毒性,损害健康。

中医广义的毒性理论具有辨证思维,更符合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指导意义,值得去研究学习。

中药有严格的毒性分级和使用禁忌

用药安全性不仅是今人关注的重点,古人对中药的毒性也非常重视,“人命无贵贱,古今人相同”,中国历代本草专著都对中药的毒性进行系统的分级。

我国现存最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按照药物的功效和毒性大小分上品药约120种,中品药120种,下品药125种。

上品药无毒或毒性很弱,功能滋补强壮,可以久服;中品药有毒或无毒,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当斟酌使用;下品药专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这是中药毒性在本草专著中的首次记载,产生了中药毒性分级的萌芽、随后历代本专著都对药物进行有毒、无毒的记载,并对有毒药物进行夫毒、常毒、小毒、无毒的分级,如唐代的《新修术草》,宋代的《证类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毒性的分级目前亦沿用这种分类法。但需要指出,中药虽有严格的毒性分级,但分级缺乏客观定量标准,毒性分级待进一步补充完善。

“是药三分毒”,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用药是问题关键,加强中医药学理论及用药经验学习,加强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是保证中药安全有效的基础。


吴一波


中药在我国的使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许多人认为中药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可以长期服用。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药药理的深入研究,以及国内外对中药中毒事件的报道,中药的安全性被重新审视。那么,中药到底是否有毒?毒性又从何而来?下面就跟大家说说该怎么理解中药的“毒性”。


“中药毒性”是怎么确定的

毒,《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进入机体后能跟机体起化学变化,破坏体内组织和生理机能的物质。这也是现代人对“毒”的理解。然而早在先秦时期,《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中药的“毒性”理论,认为中药之所以能够治病,正是因为它具有“毒性”,能够以毒攻毒。由此可见,这种“毒性”应该更多地被理解为中药的偏性,而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都是其偏性的体现。以中药的偏性纠正患者身体的偏性,通过调理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这就是广义上的中药毒性。

《神农本草经》根据中药的毒性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纲目》则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级。在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收载有毒中药共83种,分为大毒、有毒和小毒三个等级。这里的毒性是狭义的毒性,就是我们平时认为的毒副作用了。

中药毒性是如何产生的

品种来源

中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其品种来源、用药部位都可能发生变化,于是逐渐出现了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情况,导致了一些中药品种发生混淆,极大地影响了中药的药效,甚至产生毒性。此外,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方尚有自己的习惯用药,也可能存在品种的差异。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统一规范了中药的基源与用药部位。如《药典》规定木通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而不使用具有肾毒性的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因此,在此提醒大家,应尽量避免自行购买来源不明的中药,以免买到伪品,不仅延误治疗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炮制加工

炮制是中药使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经过炮制的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疗效或减少毒性。如苦杏仁有小毒,炮制后能够减少毒性物质氢氰酸的释放。而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的中药直接使用,不仅会使疗效大打折扣,更有可能引起中药中毒事件的发生。

配伍禁忌

中药的“七情”配伍理论,对中药的配合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配伍得当,能够增强原有药效、降低毒性;配伍不当,则可能产生毒性。如“十八反”、“十九畏”,就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中药配伍禁忌。虽然对于其中提及的诸药配伍历代医家各有论述,意见也是不一,但在药理毒理仍待进一步研究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采取慎重态度,沿用古医家留下的传统经验,避免“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

中药用法通常分为内服、外用。对于毒性较大的药物往往以外用为多,如轻粉制成生肌玉红膏,巴豆多外用治疗痈肿脓成不溃等。此外,用量也是引发中药毒性的重要因素。《药典》与《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中,对有毒中药的用法、用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煎煮方法

采用正确的煎煮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药效,并且能够减小有毒中药的毒性。如黑顺片,《药典》中的用法用量为3~15克,先煎、久煎;有时因病情需要,个别患者用量较大,更应适当延长煎煮时间,避免中毒。

减轻或消除中药毒性的方法

减轻或消除中药毒性的方法,除避免以上引发毒性的各种原因外,最主要的就是对症下药。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前面我们提到中药治疗主要是以偏纠偏、以毒攻毒。如热证多选用寒凉药物,若用了温热药,则可能火上浇油,使病情更加严重,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务必要对症治疗,有的放矢。

此外,现在有许多人听说某种中药或某个偏方、秘方效果好,在不清楚自身的体质或病情是否适合的情况下,就开始盲目跟风服用,不仅发挥不了中药治疗调理的功效,还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引起中毒,反而得不偿失。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在这里我们提醒大家,中药不等于保健品,长期服用需谨慎!

——追随您的心声 提供专业回答——


中老年保健杂志


中药的毒性包括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古人认为:药物都有偏性,这个偏性被称为毒,所以有的书籍把中药称谓毒药,这是广义的毒性。例如张景岳在《类经》里就曾说到:“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而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治病求本、以偏纠偏”,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的矛盾,以达到阴阳平衡、延年益寿的目的。

狭义的毒性是指中药本身的毒性,使用不当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死亡。在《中国药典》2015版中,“性味与归经”项下,有“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的表述。有大毒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国务院出台《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对有大毒的中药进行特殊管理。而有毒和有小毒的药品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中国药典》也只是说:作为临床用药的警示性参考。

附《中国药典》2015版有毒中药名单:

有大毒(10种):马钱子、马钱子粉、川乌、草乌、巴豆、巴豆霜、斑蝥、天仙子、闹羊花、红粉、有毒(42种):制川乌、制草乌、白附子、附子、半夏、天南星、制天南星、硫黄、雄黄、洋金花、甘遂、狼毒、千金子、千金子霜、蟾酥、轻粉、干漆、土荆皮、山豆根、仙茅、白果、白屈菜、朱砂、华山参、全蝎、芫花、苍耳子、两头尖、苦楝皮、金钱白花蛇、牵牛子、香加皮、臭灵丹草、常山、蜈蚣、罂粟壳、蕲蛇、京大戟、三颗针、木鳖子、商陆、蓖麻子。

有小毒(31种):丁公藤、九里香、土鳖虫、大皂角、川楝子、飞扬草、小叶莲、水蛭、艾叶、北豆根、地枫皮、红大戟、两面针、吴茱萸、苦木、苦杏仁、金铁锁、草乌叶、南鹤虱、鸦胆子、重楼、急性子、蛇床子、猪牙皂、绵马贯众、绵马贯众炭、紫萁贯众、蒺藜、榼藤子、鹤虱、翼首草。


药事健康


用现代科学技术检测,有些中药是有毒性。比如附子里含有的乌头碱,便有很强的毒性。但是我这是现代科学的说法,在中医看来,这不是什么毒性。



中医治病讲究的是温凉寒热,固通泻清等,利用的是药的特性。比如刚才说的附子,附子性大热,专治寒性体质引发的疾病,比如手足冷、宫寒、泄泻等。附子之所以大热就是因为里面的乌头碱,没有这种偏性,附子能么能治大病呢?



又比如大黄性寒,专门泻热祛瘀血通便,如果一个人便秘的原因是寒性,那么用大黄就是适得其反,自然病情加重。又比如甘草、山药这些药,这些药性味平和,与食物无异,所以吃多一些对于身体没有太大影响。



所以,在中医里面,砒霜都可以入药,只要对症,都是药到病除,无所谓有毒无毒。


兰室秘藏


不同的历史时期中药著作中“毒”的含义各有不同。其含义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毒药”是药物的总称,其二,“毒性”指药物所具有的能纠正疾病的特殊偏性,即所谓“以毒攻毒”,其三,“毒性”指药物可能对人体造成不良后果。现代中药专著中,中药毒性多为狭义之毒,特指某些中药对人体能造成不良反应的特性,相似于西药毒性和副作用。

既往中药导致中毒或不良反应的报道不多,中药的毒性作用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是由于历史上绝大多数中药的使用方法是煎煮,煎煮可以降解某些毒性成分;在煎熬之前经过了炮制,炮制也有解毒的效果。中药成分复杂而每一种成分含量通常不多,使其毒性不致显著。配方使用使毒性成分被拮抗,使得明显的中药急性毒副作用并不常见。随着中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成分纯度越来越高,中药制剂越来越多样化,使用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复杂,中药的毒副作用随之越来越明显,应引起高度重视。

导致中药中毒的常见因素:药物含有较强的毒性成分:比如川乌、草乌等所含的生物碱都有较强的毒性。如乌头碱为剧毒成分,可致心室颤动,人口服0.2㎎即可中毒,3~4㎎即可致死。炮制不规范:有毒中药生药禁止内服。配伍不当:违反配伍禁忌会导致中药中毒。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不同,可能造成对药物的不同反应。



中药学专业


无论中药有毒无毒,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有毒的也是好药,一些庸医,乱开方子,再好的药也是毒药,其实中医几千年全让一些庸医把名声给臭了,就像一把菜刀一样,在厨师手里就是好工具,在杀人犯手里就是凶器。中医中药都是好东西,关键是那个操作它的人。

我也学习中药,但我不痴迷中药,比如普通感冒之类的,明明可以花几块钱缓解症状,有些人偏要花几十上百的煎药汤,还有像牙痛,腹泻的,氟哌酸,痢特灵都是几元钱就能解决的,但有人就是要花几十元吃中药,我一看处方,还另开了泻立停,其实是什么治好的腹泻,一看就明白。

有些庸医说什么吃我的中药能治好癌症,我遇到过一个病人,每天中药就是一千多一副,最后还是嗝屁了,像夸大其词说他开的方子多牛掰的百分之九十是骗钱的。我话说完,谁反对,谁赞同!


均临天下2015


不要把“药性”理解为药理学中的的“毒性”。没有愚陋者所谓的“毒性”,就不可能有“相应的药性”。其实,五谷杂粮,瓜果梨桃,山珍海味,统统是有毒性且能够害人的。关键看在什么壮态、什么时候、什么样的量的前提下,才能产生“毒理效应”!记住:没有毒性,就没有药物。更要明确:天下没有有毒的,只有用之不当的!天下无毒,毒在无知!就这么简单!!!


谯郡大圣


所谓的毒性药,经常用的有半夏,附子,不长用的有马钱子。

所谓毒性,其实就是表皮层有一种麻醉物,用量大了,人就休克,古人不知,以为人已经死了。现代的制药已经在炮制的过程中,将其去掉了。我在用附子的时候,就是冷水直接煎药,也没有事情

在使用这些药的时候,你们都会看到,药方里都有炙甘草,就是以解其毒,如果用量大的话,炙甘草就要用到附子,半夏的一半。

所以,大家没有必要有所担心。病人吃了就没事,正常人吃了就有问题。


俄是沵的眼


在中医治疗中用有毒性药物是常事,在几千年的中医治疗中中医前辈不断积累和总结出用药制药的方法私经验,掌握了有毒中药的药性,并灵活的运用驾驭有毒中药为人类治愈疾病。

对于如何使用好有毒性药物时,让其即能治病又不让其毒性伤到患者关键在于使用药物的医生的技术的高低。

经验丰富对有毒中药药性了如指掌的医生在治病中常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治愈好重病病人。

在使用有毒中药时不让药物毒性伤害人体的主要方法有:

1、通过不同的制药方法解出有毒中药的毒性,如:炒、焙、灸等方法。

2、通过用药剂量来控制制约有毒中药的毒性来达到治愈好疾病,而不伤害人体。

3、运用药物相克的关系进行配伍,来抑制有毒中药的毒性,来达到治愈而不伤身体的目的。

所以虽然是药三分毒,但是用药的医术和经验才是关键,能够化毒为治病的效果,而不伤人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