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劃分爲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全市下轄11個區,總面積6587km²,2016年建成區面積1125.78km²,常住人口827萬人,城鎮人口678.14萬人,城鎮化率82%,是長三角及華東唯一的特大城市。

南京地處中國東部、長江下游、瀕江近海,是中國東部戰區司令部駐地,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重要門戶城市,也是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南京早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60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湯山生活,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南京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的美譽,明清時期中國一半以上的狀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貢院。截至2016年,南京各類高等院校74所,其中111計劃高校9所及學科25個,僅次於北京;兩院院士81人、千人計劃特聘專家87人,均居中國第三。

2017年11月26日,中國南京獲得2020年世界室內田徑錦標賽的舉辦權。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歷史沿革

⒈楚秦王氣

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處“吳頭楚尾”,為吳國置冶城於此。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令越相范蠡修築越城於秦淮河畔,為南京最早古城。

公元前306年,楚威王滅越,盡取吳故地,築城於石頭山,置金陵邑,遺址在今石頭城,即南京城西草場門至清涼門之間。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以金陵有天子之氣,遂改金陵為秣陵以貶斥之。

漢初秣陵相繼為楚王韓信、吳王劉濞之封地。前128年,漢武帝封其子劉敢為丹陽侯,劉胥行為胡孰侯,劉纏為秣陵侯。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⒉六朝古都

195年,孫策渡江佔據丹陽、江乘、胡孰、秣陵等縣。208年前後,諸葛亮出使江東,觀察南京山川形勝,作出了“鍾阜龍蟠,石頭虎踞”的著名評語。211年,孫權聽從謀士張紘之言,自京口遷秣陵,改名建業。229年,孫權稱帝,是為吳大帝,自武昌還都建業,是為南京為國都之始。吳石頭城遺址在今南京城西草場門至清涼門之間。

280年,西晉滅吳,改建業為建鄴。後因避晉愍帝司馬鄴之諱,改名建康。琅玡王司馬睿南渡,以建康為根基。317年,司馬睿即位,是為晉元帝,東晉正式建立,定都建康。

420年,劉裕代晉稱帝,是為宋武帝,宋立國,都建康。479年,蕭道成代宋稱帝,是為齊高帝,齊立國,都建康。502年,蕭衍代齊稱帝,是為梁武帝,梁立國,都建康。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是為陳武帝,陳立國,都建康。

吳、東晉、宋、齊、梁、陳合稱六朝,故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今南京圖書館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遺址。六朝建康城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經濟發達,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

⒊金陵情懷

589年,隋滅陳。隋文帝下令蕩平建康城,以石頭城為蔣州治所,隋煬帝時改為丹陽郡。

此後隋、唐兩朝統治者相繼採取抑制南京的策略,將揚州治所自金陵遷至廣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級的建制。唐初,杜伏威、輔公祏義軍佔據丹陽郡,歸順唐廷,唐改丹陽為歸化。杜伏威入朝被扣不返,輔公祏起兵反抗,建立宋政權。唐平江南,置升州。758年,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為升州刺史,次年書烏龍潭放生池碑,遺址今存。李白晚年居升州,762年病逝於南京西南之當塗。783年,因藩鎮為亂,唐德宗有意遷都,鎮海軍節度使韓滉整修金陵,然其事未成。

五代楊吳立國,修繕金陵,以為西都。937年,徐知誥(李昪)代吳,南唐立國,定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⒋陪都建康

975年,北宋滅南唐,以江寧府為升州。1018年,宋真宗以趙受益(後改名趙禎)為升王,不久立為皇太子,改升州為江寧府。趙禎即位,是為宋仁宗。以江寧為其龍興之地,常以親信之臣(如包拯)為江寧府尹。宋神宗時,王安石兩度以江寧府尹出任宰相,主持變法。1120年,方臘起兵反宋,終未能北取江寧而不能控制江南,導致最終失敗。

1127年,宋高宗即位,接受主戰派人士李綱的建議,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東都。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以杭州為行在。1137年,在主戰派岳飛等人的堅持下,宋高宗再次返回行都建康。1138年,宋高宗以建都當“修德行而不在於擇險要之地”為名,再次南逃杭州,正式建都,改杭州為臨安府。建康府為陪都。

1275年,元兵南下,以建康府為建康路。

1329年,改建康路為集慶路。

⒌開明之城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作為根據地,朱元璋自稱吳國公。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明,是為明太祖。以應天府為南京,以為首都,以開封為北京,以為陪都。

1378年,罷北京,改南京為京師。

1386年,京師城垣完工。南京是在元代集慶路舊城的基礎上擴建的。城市由三大部分組成,即舊城區、皇宮區、駐軍區。後兩者是明初的擴展。環繞這三區修築了長達33.68公里的磚石城牆,即今南京明城牆。是為世界第一大城垣(其次巴黎;在中國,其次北京)。南京城牆牆基用條石鋪砌,牆身用10釐米×20釐米×40釐米左右的大型城磚壘砌兩側外壁,中實雜土,所用之磚由沿長江各州府的一百二十五個縣燒製後運抵南京使用,每塊磚上都印有監製官員、窯匠和伕役的姓名,其質量責任制之嚴格可以想見。城牆沿線共闢十三座城門,門上建有城樓。

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為北京,以為陪都。

1420年底,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陪都。

1644年,崇禎帝吊死煤山,北京陷。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⒍天國風雲

1645年,清兵克南京。改南直隸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

1649年,清設兩江總督於江寧。

1853年,太平軍攻克江寧,改江寧為天京,以為都城。

1864年,清兵克天京,太平天國亡。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⒎博愛之都

散落在南京各地的民國建築(部分)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南京為首都。

1927年,北伐軍克南京。不久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1937年9月19日,日軍第三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下令對南京等實行“無差別級”轟炸。

日軍佔領上海後又以20萬兵力分南北兩路會攻南京,中國軍隊以10多萬之眾浴血苦戰,英勇反擊侵略者。

12月10日拂曉開始,日軍向南京各城門發起猛烈攻勢。直至12日下午二時許,日軍首先攻破中華門。13日,日軍佔領南京,後對南京城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血腥屠殺。在暴行最猖獗的6個星期裡,共殺害我30多萬同胞,強姦2萬以上的婦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縱火燒燬,掠奪文物、財產不計其數,史稱“南京大屠殺”。

⒏共和南京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為中央直轄市。下設13個區。8月增設1個郊區。10月,南京市的大黃洲、小黃洲劃歸安徽省的和縣管轄。12月,蘇南區的句容、江寧縣,皖南的當塗縣,蘇北的六合縣,皖北的江浦、和縣劃歸南京市領導。

1950年華東軍政委員會成立後,南京市由華東軍政委員會領導。1月,華東局決定將江寧、句容縣仍劃歸蘇南的鎮江專區,六合縣仍劃歸蘇北的揚州專區。當塗、江浦、和縣劃歸安徽省管轄。6月,南京市重新劃區,將13個市區和1個郊區劃為11個市區和1個陵園區。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11區的新1線城市,享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江蘇建省。

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市改為江蘇省人民政府直轄市,為江蘇省省會所在地。

1958年7月15日,常州專區所屬江寧縣和揚州專區所屬江浦、六合2縣劃歸南京市。

1962年5月8日,江寧縣劃歸鎮江專區,江浦、六合縣劃歸揚州專區。

1964年,南京設玄武區、白下區、秦淮區、建鄴區、鼓樓區、下關區、雨花區、棲霞區。

1970年,增設鐘山區。

1971年3月11日,原六合地區所屬江浦縣和鎮江地區所屬江寧縣,劃歸南京市領導。

1975年,揚州地區所屬六合縣重又劃歸南京市領導。南京市轄3縣。撤銷鐘山區,併入棲霞區。鎮江地區的高淳、溧水2縣劃入南京市。連同原轄的江寧、江浦、六合3縣,南京市共轄5縣,和浦口、棲霞、雨花臺、玄武、大廠、下關、白下、建鄴、秦淮、鼓樓10個區。

1995年南京市明確為副省級市,市轄區為副廳級。調整市區行政區劃。玄武區:將鼓樓區中央路東側廖家巷、大樹根、後大樹根、中央門4個居委會劃入玄武區玄武門街道辦事處管轄;將棲霞區玄武湖鎮、孝陵衛鎮(苜蓿園、後莊兩個村除外),邁皋橋鎮的小營、紅山、藤子3個行政村,伊劉苗圃、紅山公園及屬中山陵園管理局行政管理的範圍,劃歸玄武區管轄。其中從邁皋橋鎮劃入的3個行政村併入玄武湖鎮。白下區:將雨花臺區石門坎鎮,棲霞區孝陵衛鎮的苜蓿園、後莊2個行政村,劃歸白下區管轄。秦淮區:將雨花臺區紅花鎮和大校場機場用地範圍,劃歸秦淮區管轄。建鄴區:將雨花臺區江東鎮所轄的河南、所街、興隆、向陽、東林5個行政村和仁東橋、棉花堤、螺絲橋3個居委會,以及原茶亭行政村,劃歸建鄴區管轄。鼓樓區:將雨花臺區江東鎮建制及江東鎮所轄的清江、江東、河北3個行政村和中保村南半部分,以及江東門、新河口、二道橋3個居委會,劃歸鼓樓區管轄。下關區:將雨花臺區江東鎮中保村北半部分和棲霞區的小市鎮、邁皋橋鎮的五塘村歸下關區管轄。雨花臺區:將江寧縣東山鎮的農花村,江寧鎮的永安、孫家、邵莊、新建、三山5個行政村和谷裡鄉的梅村及梅山冶金公司用地範圍,劃歸雨花臺區管轄。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南京市(轄10個市轄區、5個縣)總人口6126165人。其中:玄武區491364人、白下區369448人、秦淮區292260人、建鄴區358966人、鼓樓區633188人、下關區365433人、浦口區224112人、大廠區219139人、棲霞區395388人、雨花臺區274936人、江寧縣781344人、江浦縣292641人、六合縣647537人、溧水縣380288人、高淳縣400121人。

2000年12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江寧縣,設立南京市江寧區,以原江寧縣的行政區域為江寧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東山鎮。南京市共轄4縣11區。2002年4月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23號):調整南京市部分行政區劃。(1)撤銷南京市浦口區和江浦縣,設立新的南京市浦口區,以原浦口區和原江浦縣的行政區域為浦口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珠江鎮。(2)撤銷南京市大廠區和六合縣,設立南京市六合區,以原大廠區和原六合縣的行政區域為六合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雄州鎮。行政區劃調整前:原浦口區面積157平方千米,人口17萬人。郵政編碼210031;原大廠區面積84平方千米,人口19萬人。郵政編碼210031;原江浦縣面積737平方千米,人口30萬,縣人民政府駐珠江鎮。郵政編碼211800;原六合縣面積1403平方千米,人口68萬,縣人民政府駐六城鎮。郵政編碼211500。

⒐府市建置

越城:公元前472年

金陵邑:公元前333年

建鄴:公元211年

江寧府:公元937年

建康府:公元1127年

南京(應天府):公元1368年

南京府:公元1912年

南京特別市(首都特別市):公元1927年

南京市:公元1930年

南京市(中央直轄市):公元1949年5月10日

南京市(江蘇省轄市):公元1953年1月

南京市(副省級市):公元199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