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鹿山的传说(源自于白狼给李世民引路)

鹿鹿山坐落在通渭县城北40余里之地。季节正是五月之初,是鹿鹿山庙会的正戏。

鹿鹿山犹如“卧佛”,慈眉善眼,站在它的山“肩”,远远望去,鹿鹿山脉横亘绵延,朝着静宁县缓缓而去,直奔六盘山……山下的村庄紧紧依偎着,太阳静静地照射着,把松树林里的烟雾赶得一干二净。松树长得正旺,正午时分,钻入树下,眯着眼,就能一缕一缕的数出那树下的阳光,那种惬意与酣畅,只有在这个小山上品出来!绕过一排白杨林,来到松树笼罩的“玉狼庙”,“玉狼庙”的来历源于李世民,当地的老乡们讲得头头是道,连一些孩子都能给你说得井井有条。说是李世民访贤来到鹿鹿山,霎时天气阴沉,乌云密布,鹿鹿山的烟雾从天而降,把鹿鹿山封锁得寸步难行。正在李世民慌不择路时,三只白狼来到眼前,急中生智的唐王向狼许诺:“若能带我顺利下山,我将封赐你们为鹿鹿山的大王!”果然狼把李世民和他的随从们平安地带到山下!于是遂封三狼为“白马三大大王”,封鹿鹿山为“玉狼山”,如今这里香火袅袅。据《通渭县志》记载:“玉狼屏迹”就是源于此,成了宋代时所谓的“通渭八景”之一。
鹿鹿山的传说(源自于白狼给李世民引路)

鹿鹿山的传说(源自于白狼给李世民引路)
鹿鹿山的传说(源自于白狼给李世民引路)和鹿鹿山相望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石峰堡”,这个曾让乾隆皇帝寝食不安的山,距离鹿鹿山只有十里之遥,而在鹿鹿山和石峰堡之间有一条河,它就是通渭县的第二大河,名叫金牛河。河水在这里形成一个开阔地带,大约有百亩之地,名叫“海子滩”。1985年我师范毕业后,分配到这附近的一所中学教书,那时候的海子滩,远远望去,到处弥望是深深的芦苇草,芦苇下面“海子”密布,那些世世代代栖居在这里的野鸡们,肆意地在海子滩上自由栖息,丰腴的鲜草养育得它们的身子油光可鉴,在这里它们不缺吃、不缺穿,别致翩翩,无忧无虑,正是它的诱惑曾让一个胆大的人去捕捉,结果是一去不返,从此这个数不清历史年代的“海子滩”,静静地躺在这里,无人打破它的“温馨之梦”……后来我到了小城,就远离了这个曾经给予我快乐的地方。但是我始终记着它,其缘由是与一个有名的诗人“海子”有关。当时我正热衷于他的诗,站在这样一个与大海没有一点牵连的“海子”旁,朗读着海子的诗:“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由得想到那个缥缈的“庄子”,以及有关他的《秋水》中“贻笑大方”的故事,也感慨自己的“海子滩”没有海子和庄子笔下的“大海”的福气。但是我坚信“心有灵犀”,便“心有菩提”!

鹿鹿山的传说(源自于白狼给李世民引路)鹿鹿山的传说(源自于白狼给李世民引路)​​2007年深冬,我偶然在通渭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看到了两只白鹭,展翅翱翔于“海子滩”的上空,在白雪皑皑的山畔上,它们的羽翅留下美丽的弧线,依依不舍俯身擦过芦苇,直到消失在云雾里。我好奇地前往海子滩,老乡们热情地说,几年前他们就见过白鹭,现在年年都能看到,这是来自鹿鹿山的。他们在鹿鹿山也曾经看到过白鹭。

白鹭来访,这并非偶然。事实上,只要考察一下鹿鹿山的历史就知道,这块土地以前就是森林茂密,之所以称它为“鹿鹿山”,就是因为这里曾经是鹿鹿成群。现在那些80多岁的老人还能记得他们小时候看见鹿鹿的情形。那是民国初年,鹿鹿跑下山喝水,被狗咬伤或咬死;他们还吃过“鹿鹿肉”。说鹿鹿山没有了鹿鹿,那还是“民国”九年(1920年)地震的缘故。查找有关资料,那一年的地震确实是毁灭性的,发生在宁夏海原的8.5级地震波及通渭,“山崩地裂”。生态的破坏,掩埋了一个鹿鹿的“故事”,而成就着一个“沧海桑田”的文化定义。《通渭县志》对鹿鹿山的土地有着详尽的记述,现在在这里设立了“鹿鹿山林园”,无数的鹿鹿山人,苦心经营着这块贫瘠但又神奇的土地,他们在还原着一个历史。这里的第一任护林员名叫曹治邦,在鹿鹿山厮守了整整40年,那时候的鹿鹿山林站只是一间土屋和一个牌子。老曹现在退休在家,我和他闲聊时,他说,为了保护这一带的松树林,自己和很多人“干过仗”。那时候,农村生活很困难,为了烧饭,一家得有个劳力每天收拾柴火,所以山成了人们“掠夺”的对象。他是第一个骑着摩托走上鹿鹿山护林的,鹿鹿山上哪里有一个坑、哪里有一个窝,他都能闭着眼睛数出来!他还给我说,当时的县长看了鹿鹿山的松树后,高兴地给他的摩托车奖励了一桶汽油!

离开鹿鹿山时,已是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了鹿鹿大地,站在鹿鹿山林园管理站的小屋旁,社戏缥缈而去,看着晚归的鸟儿、苍鹰“定格”的雄姿,真是一幅绝美的心灵回归画图,任人遐想!微风习习,松涛阵阵,那些闲散的野兔们荫着树林的庇护,走街串巷,不怕人似的。我们则庇荫着自然的灵气,享受这份人间的福气。

鹿鹿山的传说(源自于白狼给李世民引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