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顧姓來歷

起源

源流一

出自己姓,為夏王朝時昆吾氏之後,屬於以國名為姓氏。在典籍《詩·商頌》中記載:“韋顧旣伐,昆吾夏桀。”在史籍《傳》中記載:“有韋國者,有顧國者。顧、昆吾,皆己姓。”

據史籍《元和姓纂》和《唐書·宰相世系表》等的記載,帝顓頊有曾孫子叫吳回,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黎之弟,也為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女嬇為妻,生有六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名樊,賜己姓,封在昆吾國(今河南許昌),後代便是昆吾氏。夏王朝時昆吾氏有子孫被封於顧國(今河南範縣),世稱顧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國之一。

在唐朝史籍《元和郡縣誌》、宋朝史籍《太平寰宇記》和某些早期顧氏家譜中,都記載有古顧國,地望在今天河南範縣東十五公里的顧城,在著名的東周歷史文獻《左傳·哀公二十一年》中,記載有魯哀公在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 473 年)與齊侯、邾子在顧國會盟。

源流二

出自姒姓,越王勾踐後裔。漢朝初年,越王勾踐的裔孫搖,因佐諸侯滅秦有功,被封於東頤(今浙江永嘉),後來搖又封自己的兒子於會稽,人稱顧餘侯。後來顧餘侯的子孫以其封地的名稱號的“顧”為姓氏,從而又形成一支顧姓居民屬於以先祖封號為氏,史稱顧姓正宗。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顧氏譜》等記載,相傳,大禹死後葬於會稽,他的兒子啟在山上建立宗廟祭祀他。夏帝少康後來又把庶子無餘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並建立越國,建都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後人以國名命氏,稱為越氏。

《百家姓》之——顧姓來歷

源流三

源於改姓,出自大碶堍頭顧分支妙林顧家童,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浙江寧波有一支“後顧氏”,原為孟氏,是隨主人於明朝嘉靖年間(公元 1522~1566 年)從浙江餘姚丈亭顧家埠遷徙至寧波市北侖區後,因感恩和敬慕主人而請賜“顧”為姓氏,以小三輩始源於顧氏排行字輩,屬於長者賜姓改姓為氏。

源流四

出自南顧與北顧,這兩支顧姓,一支起源於北方,另一支起源於南方,後人便稱為“南顧”和“北顧”。至今顧姓人在談論其淵源時,仍有“南顧”、“北顧”之說。顧氏得姓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南顧很快成了會稽(今蘇州吳縣)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三姓合稱為會稽四姓。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成長於會稽,所以會稽也成了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後來,這支顧姓中的人遷武陵(今蘇州武陵溪),並迅速發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顧姓的又一郡望。

《百家姓》之——顧姓來歷

得姓始祖

東海王閩君搖為越王勾踐十三代孫,其次子期視封顧餘侯。上古時代,大禹死後葬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夏帝少康後來把庶子無餘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並在該地建立了越國。

春秋末年時,越國常與吳國發生戰爭,公元前四百九十四年,吳王夫差滅掉越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刻苦圖強,最終戰勝吳國併成為霸主。

經秦至漢,下傳勾踐六世孫無疆後七世孫搖(搖為勾踐十三世孫),搖曾擔任過分佈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區的閩越首領,因助漢滅項羽有功,於漢惠帝三年受封為東海王。後來搖封自己的次子為顧餘侯,子孫留居會稽,其支庶子孫以封爵為氏,稱顧姓。他們尊搖為顧姓的得姓始祖。

《百家姓》之——顧姓來歷

分佈.

顧姓分為兩支:一為北顧(指發祥於河南範縣的顧伯後裔),一為南顧(指發祥於江蘇吳縣的顧搖後裔)。

顧姓在得姓以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春秋戰國時期,兩支顧姓發展緩慢。有資料表明,南顧得姓後不久就成為會稽(今蘇州)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合稱為會稽四姓。漢時,有會稽大孝子顧翱,因母喜食菱白,而徙居太湖湖畔。至南朝梁時,會稽人顧歡是著名徵士,其子孫後遷金華,又由金華遷居天台,發展成為強宗大姓。當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顧儒嶺、歡溪等,皆是由他而來。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發展於會稽(江蘇吳縣),所以在歷史上會稽也被當作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這支顧姓中後來又有人遷武陵(今蘇州武陵溪),並在當地迅猛發展,武陵也因此被尊為顧姓的另一大郡望。三國至唐代,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姓之一。唐以後,由於官職調遷,避兵火之亂等原因,顧姓不斷地向南北各地播遷。明初洪武年間,顧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有資料表明,明代中葉時,顧姓不僅分佈於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東、山西、陝西、河北、內蒙等地也有顧姓人居住。明末至清中葉時,有閩粵之顧姓渡海赴臺,進而播遷海外。1949 年,蔣介石敗逃臺灣,則有不少江浙顧姓人隨往。但是,綜觀顧姓家族史,從古至今,顧姓的發展繁衍中心卻一直在今江蘇、浙江一帶。

如今,顧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江蘇、浙江等省為多,上述兩省之顧姓約佔全國漢族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百家姓》之——顧姓來歷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 25 年(己卯,公元前 222 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 106 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 129 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 281 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 589 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 1644~1661 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歷史悠久,30 萬年前,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期的遺蹟四十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 277 年),秦國蜀郡太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迄今兩千二百餘年曆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秦朝時期,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時期恢復武陵郡,漢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 50 年)郡治從義陵(今湖南淑浦)又遷往臨沅縣。漢順帝陽嘉三年(甲戌,公元 134 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今湖南常德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期,常德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朝時期,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 1117 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 1165 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朝時期,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佈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 1376 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 1729 年),升澧州為直隸州,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嶽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堂號

會稽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此“武陵”即指蘇州或蘇州武陵溪一帶地區,與湖南古武陵郡無涉.。

三絕堂︰東晉顧愷之,才絕、畫絕、痴絕(痴是專心畫畫,好象呆子),時人稱他有三絕。

至善堂:如東滸澪。

餘慶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明顧佐剛直清廉如包丞,積善為民有餘慶)

《百家姓》之——顧姓來歷

字輩

四川德陽中江顧氏字輩(家譜待修):

璽 欽 繩 法 之 自 學 仲 惟 承

三 世 宗 德 順 萬 代 永 興 榮

倫 理 尚 中 正 仁 壽 定 長 青

文 武 開 國 遠 朝 廷 立 澤 新

金 科 和 玉 律 孝 友 一 堂 春

安徽五河縣淮河流域顧氏字輩:家傳文宗,世承祖德,思克立志,道乃廣昌,功永崇賢,慶澤藩延,瑞賜兆汝,善教保守,培剛建嶺,雲輝名顯,鼎惠聲楊,念終紀遠,孝悌廉潔,仁和信愛,勤儉謙讓,萬象一專。

《百家姓》之——顧姓來歷

名人

顧愷之

在古代顧姓名人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在中國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顧愷之,和清代思想家顧炎武。顧愷之,東晉義熙年間任通直散騎常待,多才多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其畫主要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後人評其作畫是“意存筆先,畫盡意在”。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等,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顧名世

顧名世:(生卒年待考),明朝松江人(今上海)。著名明朝畫家。明嘉靖卅八年的進士,官拜尚寶丞,告老還鄉,宦囊甚豐,盾萬竹山居東面的空地尚多,於是拓寬來開闢一座池塘,哪知此地本來就是池,有掘出來的一塊石碑為證。碑上刻的是“露香池”三字,而且是趙子昂的手筆。因此,顧名世將萬竹山居改名“露香園”;那座池塘當然一個其舊,依然叫做“露香池”。

《百家姓》之——顧姓來歷

顧維鈞

顧維鈞:(生卒年待考),上海嘉定人,著名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時期外交家。歷任歐美各國公使。1919 年參加巴黎和會,據理力爭,使日方歸還中國山東半島主權。後歷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財政總長和代國務總理。1932 年以後,歷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及駐國聯和聯合國代表。1956 年轉海牙國際法庭任職。

顧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發源於浙江省境的會稽地區(今浙江紹興),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 89 位,屬於大姓系列,在臺灣省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現今人口約 283 萬餘,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 0.17% 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