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內傷發熱

內傷發熱是指以內傷為病因,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衡為基本病機,以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熱勢輕重不一,但以低熱為多,或自覺發熱而體溫並不升高。

早在《內經》即有關於內傷發熱的記載,其中對陰虛發熱的論述較詳。《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以小建中湯治療手足煩熱,可謂是後世甘溫除熱治法的先聲。《太平聖惠方·第二十九卷》治療虛勞熱的柴胡散,生地黃散、地骨皮散等方劑,在處方的配伍組成方面,為後世治療陰虛發熱提供了借鑑。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在《內經》五臟熱病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五臟熱證的用方,錢氏並將腎氣丸化裁為六味地黃丸,為陰虛內熱的治療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方劑。金元李東垣對氣虛發熱的辨證及治療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以其所擬定的補中益氣湯作為治療的主要方劑,使甘溫除熱的治法具體化:李氏在《內外傷辨惑論》裡,對內傷發熱與外感發熱的鑑別作了詳細的論述。朱丹溪對陰虛發熱有較多的淪述,強調保養陰精的重要性。《景嶽全書·寒熱》對內傷發熱的病因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張景嶽對陽虛發熱的認識,足以補前人之所未及,其用右歸飲,埋中湯、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等作為治療陽虛發熱的主要方劑,值得參考。明《症因脈冶·內傷發熱》最先明確提出“內傷發熱”這一病證名稱,擬定的氣虛柴胡湯及血虛柴胡湯,可供治療氣虛發熱及血虛發熱參考。清《證治匯補·發熱》將外感發熱以外的發熱分為鬱火發熱、陽鬱發熱,骨蒸發熱,內傷發熱(主要指氣虛發熱)、陽虛發熱、陰虛發熱,血虛發熱、痰證發熱、傷食發熱、瘀血發熱,瘡毒發熱共11種,對發熱的類型進行了詳細的歸納。《醫林改錯》及《血證論》二書對瘀血發熱的辨證及治療做出了重要貢獻。

凡是不因感受外邪所導致的發熱,均屬內傷發熱的範疇。西醫學所稱的功能性低熱,腫瘤、血液病、結締組織疾病、內分泌疾病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發熱,和某些原因不明的發熱,具有內傷發熱的臨床表現時,均可參照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引起內傷發熱的病因主要是久病體虛、飲食勞倦、情志失調及外傷出血,陰、陽虧虛,以及氣、血、溼等鬱結壅遏而致發熱兩類。

一、病因

其病機主要為

1、久病體虛由於久病或原本體虛,失於調理,以致機體的氣,血、陰,陽虧虛,陰陽失衡而引起發熱。若中氣不足,陰火內生,可引起氣虛發熱;久病心肝血虛,或脾虛不能生血,或長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虛陰傷,無以斂陽,導致血虛發熱;素體陰虛,或熱病日久,耗傷陰液,或治病過程中誤用、過用溫燥藥物,導致陰精虧虛,陰衰則陽盛,水不制火,而導致陰虛發熱。寒證日久,或久病氣虛,氣損及陽,睥腎陽氣虧虛,虛陽外浮,導致陽虛發熱。

2.飲食勞倦

由於飲食失調,勞倦過度,使脾胃受損,水谷精氣不充,以致中氣不足,陰火內生,或脾虛不能化生陰血,而引起發熱。若脾胃受損,運化失職,以致痰溼內生,鬱而化熱,進而引起溼鬱發熱。

3.情志失調

情志抑鬱,肝氣不能條達,氣鬱化火,或惱怒過度,肝火內盛,導致氣鬱發熱。《丹溪心法·火》所概括的“凡氣有餘便是火”。情志失調亦是導致瘀血發熱的原因之—在氣機鬱滯的基礎上, 日久不愈,則使血行瘀滯而導致血瘀發熱。

4.外傷出血

外傷以及出血等原因導致發熱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外傷以及出血使血循不暢,瘀血阻滯經絡,氣血壅遏不通,因而引起瘀血發熱。二是外傷以及血證時出血過多,或長期慢性失血,以致陰血不足,無以斂陽而引起血虛發熱。

二、病機

上述病因引起內傷發熱的病機,大體可歸納為虛、實兩類。由氣鬱化火,瘀血阻滯及痰溼停聚所致者屬實,其基本病機為氣,血,溼等鬱結,壅遏化熱而引起發熱。由中氣不足、血虛失養、陰精虧虛及陽氣虛衰所致者屬虛。其基本病機是氣,血、陰,陽虧虛,或因陰血不足,陰不配陽,水不濟火,陽氣亢盛而發熱,或因陽氣虛衰,陰火內生,陽氣外浮而發熱。總屬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失衡所導致。

本病病機比較複雜,可由一種也可由多種病因同寸引起發熱,如氣鬱血瘀,氣陰兩虛、氣血兩虛等。久病往往由實轉虛,由輕轉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損及氣,血、陰、陽,分別兼見氣虛,血虛、陰虛或陽虛,而成為虛實兼夾之證的情況較為多見。其它如氣鬱發熱日久傷陰,則轉化為氣鬱陰虛之發熱;氣虛發熱口久,病損及陽,陽氣虛衰,則發展為陽虛發熱。

內傷發熱的預後,與起病的原因,患者的身體狀況有密切關係。據臨床觀察,大部分內傷發熱,經過適當的治療及護理,均可治癒。少數患者病情纏綿,病程較長,需經一定時間的治療方能獲得明顯療效。而兼夾多種病證,病情複雜,以及體質極度虧虛的患者,則其療效及預後均較差。脈診對病情的判斷有較大的意義,如《張氏醫通·熱》說:“熱而脈靜者難治,脈盛汗出不解者死,脈虛熱不止者死,脈弱四肢厥,不欲見人,利下不止者死。”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內傷發熱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多為低熱,或自覺發熱,而體溫並不升高,表現為高熱者較少。不惡寒,或雖有怯冷,但得衣被則溫。常兼見頭暈、神疲、自汗、盜汗、脈弱等症。

2.一般有氣,血,陰、陽虧虛或氣鬱、血瘀、溼阻的病史,或有反覆發熱史。無感受外邪所致的頭身疼痛,鼻塞,流涕,脈浮等症。

二、病證鑑別

內傷發熱與外感發熱:內傷發熱的診斷要點已如上述,而外感發熱表現的特點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較急,病程較短,發熱初期大多伴有惡寒,其惡寒得衣被而不減。發熱的熱度大多較高,發熱的類型隨病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初起常兼有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脈浮等表證。外感發熱由感受外邪,正邪相爭所致,屬實證者居多。

三、相關檢查

發熱,尤其是較長時間的慢性發熱涉及多個病種,必要時可作有關的實驗室檢查,以進一步協助診斷。血、尿、糞三項常規檢查,血沉測定,心電圖以及x線胸部透視或攝片應作為慢性發熱時必須進行的檢查。懷疑結締組織疾病時,作鏈球菌溶血素“O”效價測定、血中狼瘡細胞檢查以及有關血清免疫學檢查。懷疑肝臟疾病時,作常規肝功能檢查。懷疑甲

狀腺疾病時,作基礎代謝檢查。有未能解釋原因的嚴重貧血時,須作骨髓象檢查。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證候虛實

應依據病史、症狀、脈象等辨明證候的虛實,這對治療原則的確定具有重要意義。由氣鬱、血瘀、痰溼所致的內傷發熱屬實;由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所致的內傷發熱屬虛。若邪實傷正及因虛致實,表現虛實夾雜證候者,應分析其主次。

病程長久,熱勢亢盛,持續發熱或反覆發作,經治不愈,胃氣衰敗,正氣虛甚,兼夾證多,均為病情較重的表現。反之病情較輕。若內臟無實質性病變,僅屬一般體虛所致者,病情亦輕。

根據證候、病機的不同而分別採用有針對性的治法。屬實者,治宜解鬱、活血,除溼為主,適當配伍清熱。屬虛者,則應益氣、養血、滋陰、溫陽,除陰虛發熱可適當配伍清退虛熱的藥物外,其餘均應以補為主。對虛實夾雜者,則宜兼顧之。正如《景嶽全書·火證》說:“實火宜瀉,虛火宜補,固其法也。然虛中有實者,治宜以補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實中有虛者,治宜以清為主而酌兼乎補。”

三、證治分類

1.陰虛發熱證午後潮熱,或夜間發熱,不欲近衣,手足心熱,煩躁,少寐多夢,盜汗,口乾咽燥質紅,或有裂紋,苔少甚至無苔,脈細數。

證機概要:陰虛陽盛,虛火內熾。

治法:滋陰清熱。

代表方:清骨散加減。本方具有清虛熱,退骨蒸的功效,為治療陰虛發熱的常用方劑。常用藥:銀柴胡、知母、胡黃連、地骨皮、青蒿、秦艽清退虛熱,鱉甲滋陰潛陽;盜汗較甚者,可去青蒿,加牡蠣,浮小麥,糯稻根固表斂汗;陰虛較甚者,加玄參、生制首烏滋養陰精;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養心安神;兼有氣虛而見頭暈氣體倦乏力者,加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

2.血虛發熱證發熱,熱勢多為低熱脈細弱。證機概要:血虛失養治法:益氣養血。代表方:歸脾湯加減

頭暈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寧,面白少華,唇甲色淡,舌質陰不配陽。

本方具有補氣生血,健脾養心的功效,適用於心脾氣血不足之發

常用藥:黃芪、黨參,茯苓、白朮、甘草益氣健脾;當歸,龍眼肉補血養血;酸棗仁,

遠志養心安神;木香健脾理氣。

血虛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烏補益精血;發熱較甚者,可加銀柴胡、白薇清退虛熱;由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虛,若仍有少許出血者,可酌加三七粉,仙鶴草、茜草,棕櫚炭等止血;脾虛失健,納差腹脹者,去黃芪、龍眼肉,加陳皮、神曲、谷麥芽等健脾助運。

3.氣虛發熱證

發熱,熱勢或低或高,常在勞累後發作或加劇冒,食少便溏,舌質淡,苔白薄,脈細弱。

證機概要:中氣不足,陰火內生。

治法:益氣健脾,甘溫除熱。

代表方:補中益氣湯加減。本方具有益氣昇陽,是甘溫除熱的代表方劑。

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自汗,易於感

調補脾胃的功效,適用於氣虛發熱證,

常用藥:黃芪、黨參、白朮,甘草益氣健脾;當歸養血活血;陳皮理氣和胃;升麻、

胡既能升舉清陽,又能透洩熱邪。

自汗較多者,加牡蠣、浮小麥、糯稻根固表斂汗;藥調和營衛;脾虛夾溼,而見胸悶脘痞,舌苔白膩者,

4.陽虛發熱證

發熱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溫,少氣懶言,色咣白,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潤,脈沉細無力。

證機概要:腎陽虧虛,火不歸原。

治法:溫補陽氣,引火歸原。

寸冷寸熱,汗出惡風者,加桂枝、加蒼朮、茯苓,厚朴健脾燥溼。

頭暈嗜臥,腰膝痠軟,納少便溏

代表方:金匱腎氣丸加減。本方具有溫補腎陽的功效,適用於陽虛發熱證。本方雖為溫陽劑,但方中卻配伍了養陰藥,其意義在於陰陽相濟:

常用藥:附子、桂枝溫補陽氣;山茱萸。地黃補養肝腎;山藥、茯苓補腎健脾;丹皮、澤瀉清洩肝腎?

短氣甚者,加人參補益元氣;陽虛較甚者加仙茅,仙靈睥溫腎助陽;便溏腹瀉者,加白朮、炮乾薑溫運中焦。

5.氣鬱發熱證

發熱多為低熱或潮熱,熱勢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精神抑鬱,脅肋脹滿,煩躁易怒,口乾而苦,納食減少,舌紅,苔黃,脈弦數。

證機慨要:氣鬱日久,化火生熱:

治法:疏肝理氣,解鬱瀉熱。

代表方:丹梔逍遙散加減。本方由逍遙散加丹皮的功效,適用於氣鬱發熱證。

梔子而成,具有疏肝解鬱,清熱瀉火

常用藥:丹皮、梔子清肝瀉熱;柴胡、薄荷疏肝解熱;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白朮、茯苓、甘草培補脾土。

氣鬱較甚,可加鬱金,香附、青皮理氣解鬱;熱象較甚,舌紅口乾,便秘者,可去白朮,加龍膽草,黃芩清肝瀉火;婦女若兼月經不調,可加澤蘭,益母草活血調經。

6.痰溼鬱熱證

低熱,午後熱甚,心內煩熱,胸悶脘痞,不思飲食,渴不欲飲,嘔惡,大便稀薄或黏滯不爽,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

證機概要:痰溼內蘊,壅遏化熱。

治法:燥溼化痰,清熱和中。

代表方:黃連溫膽湯閤中和湯加減。前方理氣化痰,燥溼清熱,適用於痰溼鬱而化熱之證;後方清熱燥溼,理氣化痰,適用於痰溼鬱熱證。

常用藥:半夏、厚朴燥溼化痰;枳實,陳皮理氣和中;茯苓、通草,竹葉清熱利溼;黃連清熱除煩。

嘔惡加竹茹.藿香陽樞機,症見寒熱如瘧

7.血瘀發熱證

白蔻仁和胃洩濁;胸悶,苔膩加鬱金,佩蘭芳化溼邪;溼熱阻滯少寒輕熱重,口苦嘔逆者,加青蒿、黃芩清解少陽。

午後或夜晚發熱,或自覺身體某些部位發熱,口燥咽乾,但不多飲,肢體或軀幹有固定痛處或腫塊,面色萎黃或晦暗,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

證機概要:血行瘀滯,瘀熱內生。

治法:活血化瘀。

代表方:血府逐瘀湯加減。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適用於血瘀氣滯所致

的胸痛、頭痛、發熱等證。

常用藥:當歸、川芎.赤芍藥,殼,桔梗理氣行氣。

發熱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

地黃養血活血;桃仁,紅花,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

丹皮清熱涼血;肢體腫痛者,可加丹參、鬱金、延胡索活血散腫定痛。

[預防調護]

恰當的凋攝護理對促進內傷發熱的好轉、治癒具有積極意義。內傷發熱患者應注意休

衛表不固而有自汗、盜汗,故應注意保暖、避風,防止感受外邪。

[結 語]

凡由情志不舒、飲食失調、勞倦過度,久病傷正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失衡所引起

的發熱稱為內傷發熱。內傷發熱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或有反覆發熱的病史。臨床多表現為低熱,但有時也可以是高熱,亦有少數患者自覺發熱或五心煩熱,而體溫並不升高。一般發熱而不惡寒,或雖感怯冷但得衣被則冷感減輕或消失。發熱持續,或寸作時止,或作有定時。發熱的同時多伴有頭暈,神疲,自汗盜汗,脈弱無力等症。氣滯、血瘀、痰溼鬱結,壅遏化熱,以及氣、血、陰、陽虧虛發熱,是內傷發熱的兩類病機。前者屬實,後者屬虛。在治療上,實熱宜瀉,虛熱宜補,並應根據證候的不同而採用解鬱瀉熱,活血化瘀,化痰燥

溼,甘溫除熱、益氣養血,滋陰清熱、引火歸原等治法,對虛實夾雜者,當分清主次,適當兼顧。

[臨證備要]

醫對內傷發熱有一套頗具特色的理論認識及治療方藥,且對多數患者具有較好的療效。因內傷發熱主要由於氣、血、痰溼的鬱滯壅遏,或氣,血、陰、陽的虧損失調所導致,故在發熱的同時,分別伴有氣滯,血瘀,溼鬱或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症狀,這是掌握內傷發熱辨證及治療的關鍵。

2.《醫學心悟·火字解》將外邪引起的發熱稱為“賊火”,認為“賊可驅而不可留”,由久病傷正、情志不舒、飲食失調、勞倦過度等引起的內傷發熱稱為“子火”,“子可養而不可害”。這對於掌握外感發熱與內傷發熱在性質及治法上的根本區別甚有裨益。內傷發熱以屬虛者為多,除氣鬱化火及痰溼蘊熱者可配合清熱除溼外,一般均應針對病情補益氣血陰陽,以促進臟腑功能及陰陽平衡的恢復,切不可一見發熱,便用發散解表及苦寒瀉火之劑,以致耗氣傷陰或傷敗脾胃。

3.甘溫除熱法源於《內經》,創於東垣,為中醫治療氣虛發熱的有效方法。西醫學所稱的功能性發熱多見於女性,體質偏弱,常兼有多汗、怕冷、心悸,失眠等氣血不足的症狀,中醫理論認為氣血相關,陰陽互根,血虛者多兼氣虛,陽虛為氣虛之極,陽虛者必見氣虛。故對於相當部分的功能性發熱在甘溫除熱法的基礎上,針對病情加減化裁,常能收到較好的

效果。

[醫案選讀]

病案一

郭某。女,40歲。因久患低燒症於1973年6月17日初診。

3年來下午低燒,常達37.7℃—38.8℃,每到夜間兩腿發麻,精神萎頓不振查原因未明,久治無效。脈細稍數,左關稍弦,舌無苔略紅。有陰虛肝陽旺現象

丸加柴,芍,桂,以滋腎調肝。

生地黃24g,山茱萸12g,懷山藥12g,丹皮12g,澤瀉9g,茯苓9g6g,白芍9g,肉桂6g,水煎服,囑進7劑。

6月26日二診:低燒下降到37℃,囑再服前方十餘劑,以鞏固療效:

(中醫研究院主編.嶽美中醫案集.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

病案二

沈某,女,28歲。1974年5月5日初診。

半年前患有腎盂腎炎,已好轉,惟時有低熱,唇乾而裂陰清熱為治。

經西醫檢投予都氣

柴胡9g,五味子

鼻衄咽乾,便艱,納滯,以養

天冬9g,麥冬9g,石斛9g,玄參9g,生地15臥白茅根30g,知母6g,瓜蔞仁9g,淡竹葉9g,神曲9g,甘露消毒丹15g(包煎),5劑。

6月2日複診:納滯已展,低熱亦有好轉。效不更方,原意續進。

原方去甘露消毒丹,加沙參9g,雞內金9g,炒谷芽15g,炒麥芽15g,7劑。

6月24日三診:上方連服14劑,低熱已除,納展,要求再服幾劑調治。

天冬9g,麥冬9g,玄參9g,石亂9g,瓜蔞仁9g,生地12g,淡竹葉9g,5劑。

(浙江中醫學院《何任醫案選》整理組.何任醫案選.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文獻摘要]

《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諸病源候淪·虛勞熱候》:“虛勞而熱者,是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故內外生於熱,非邪氣從外來乘也。”

《醫學入門·發熱》:“內傷勞役發熱,脈虛而弱,倦怠無力,不惡寒,乃胃中真陽下陷,

內生虛熱,宜補中益氣湯。”

《景嶽全書·寒熱》:“陰虛之熱者,宜壯水以平之;無根之熱者,宜益火以培之。”

《醫門法律·虛勞論》:“血痺則新血不生,並素有之血,亦瘀積不行,血瘀則榮虛則發熱。”

《醫學心悟·火字解》:“外火,風,寒、暑、溼,燥、火及傷熱飲食,賊火也,賊可驅而不可留。內火,七情色慾,勞役耗神,子火也,子可養而不可害”。 “養子火有四法:一日達:……所謂木鬱則達之,如逍遙散之類是也;二日滋:……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如六味湯之類是也;三日:……經曰勞者溫之,又曰甘溫能除大熱,如補中益氣之類是也;四中醫內科學

以辛熱雜於壯水藥中,導之下行所謂導龍人海,引火歸原如八味湯之類是

《證冶匯補·發熱》: “血虛發熱,一切吐衄便血,產後崩漏,血虛不能配陽,陽亢發熱者,治宜養血。”

《證治匯補·發熱》:“陽虛發熱,有腎虛水冷,火不歸經,遊行於外而發熱。”

《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症目》:“身外涼,心裡熱,故名燈籠病,內有瘀血。認為虛熱,愈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晚發一陣熱,每晚內熱,兼皮膚熱一時。”

《醫林改錯·氣血合脈說》:“後半日發燒,前半夜更甚,後半夜輕,前半日不燒,此是血府血瘀。血瘀之輕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後燒兩時;再輕者,或燒一時。此內燒兼身熱而。

《中醫內科學》內傷發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