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韶》樂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詩》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於《韶》《武》《雅》《頌》,禮樂自此可得而述"。這些記載,足可以說明,孔子不但是能一般地教授《樂》,並且精通樂理,深諳音律。

韶,史稱舜樂。《竹書紀年》載:"有虞氏舜作《大韶》之樂"。《呂氏春秋·古樂篇》同載:"帝舜乃命質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由此可知,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頌帝堯的聖德,並示忠心繼承。

此後,夏、商、週三代帝王均把《韶》作為國家大典用樂。

《韶》入齊後,在齊國改革、開放,"因俗簡禮"的基本國策影響下,適應當地民情民風習慣;吸收當地藝術營養,從內容到表演形式都有所豐富、演變,從而更增強了表現力,更貼近了東夷傳統樂舞,展現了新的風貌。故而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入齊,在高昭子家中觀賞齊《韶》後,由衷讚歎曰:"不圖為樂至於斯!""學之,三月不知肉味。"(《史記·孔子世家·述而》)留下了一世佳話。

《韶》樂雖數變其內容而易其名,但仍居於帝王用樂之列。

然而經唐歷宋,便再不見《韶》樂被使用或表演的記載了。

孔子聞韶處位於山東省淄博市齊都鎮韶院村。民國9年《臨淄縣誌》載:清嘉慶時,於城東棗園村掘地得古碑,上書"孔子聞韶處"。後又於地中得石磬數枚,遂易村名為韶院。至宣統時,古碑已無下落,本村父老恐古蹟湮沒無傳,故於1911年另立石碑,仍刻"孔子聞韶處"。1982年,市、區政府撥款將"孔子聞韶處"碑嵌於韶院村學校內牆壁上,並增置"樂舞圖"和簡述孔子在齊聞韶石刻。

讓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韶》樂

讓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韶》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