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豫:農民集中居住區呈現鄉村振興新「圖景」

宿遷網訊8月的宿豫大地,滿目蔥蘢。駕車沿著宿豫區幸福大道向東駛去,寬闊的柏油路兩側楊柳依依,行至不遠處,便看到一排排白牆青瓦房舍掩映在樹叢中,緩緩流淌的河水環繞村莊……

這裡是新莊鎮朱瓦村農民集中居住區,走進集中居住區,青瓦白牆分外亮麗;400餘平方米的幼兒園正裝修;乾淨整潔的村衛生室內,幾位村民正在做體檢……面對這麼優美的環境,村民笑容滿面。

推進鄉村振興,怎樣讓農民既擁有優美整潔的居住環境,又有集成配套的舒心服務,還有穩定的經濟收入項目?宿豫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一直在思索。

有資料表明,蘇北農民住房大都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目前接近15%的房屋長期無人居住,農民改善居住條件願望強烈。因此,為了通過資源整合和設施配套,促進鄉村振興,宿豫將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列入全區“1+10”工程大力推進。該區生態辦主任卓亮介紹說:“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在新莊鎮朱瓦村、關廟鎮水漢村等10個特色村推動集中居住區建設,並同步建設完善鎮區汙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等。”

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要尊重農民意願,不能強制搬遷。談起朱瓦村整村搬遷的景象,該村黨支部書記羅前彬記憶猶新:“剛開始動員搬遷時,有的群眾因戀土難移,牴觸情緒很大。對此,村裡首先對土地進行流轉,先後流轉1200畝種植黃桃、流轉1000畝栽植蓮藕、流轉600畝栽植葡萄等;房屋拆遷按400-500元/平方米,安置房按750元/平方米折算,群眾的老宅基地按畝價2.8萬元徵收,這樣折算下來,群眾花不了多少錢就能換置一套164平方米的兩層小樓。”

“我是本村紅旗組村民,以前的老宅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自建的,房子都快成危房了。現在,我住進了這兩層小樓,環境和條件不知比過去好了多少倍呢!”剛剛搬進新居的村民張笑雲臉上掛滿笑容。該村416戶居民中,已完成拆遷310戶,除部分進城買房子外,全面入住集中居住區。

在與朱瓦村同步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的關廟鎮水漢村,駐村幹部韓嘯介紹說:“水漢村已拆遷524戶,其中進城購房84戶、在鄉鎮規劃區居住285戶,在集中居住區居住155戶。集中居住區裡還配套了紅白理事廳、文化活動中心、幼兒園等。”

宿豫區在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的同時,同步解決產業發展問題。各特色村均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動員進城入鎮農民用土地入股,實現規模經營。新莊鎮振友村土地三分之一流轉,仰化鎮澗河村新建藕塘1000畝,關廟鎮水漢村發展20餘個“三來一加”項目……

除此之外,該區運用系統化思維,完善配套,不斷增強產業發展、公共服務、人口集聚功能。去年以來,該區實施鎮村建設“1+10”工程,投入建設資金7.86億元,新建“小鎮客廳”11個,農貿市場10個,打造精品示範街33條,新建、擴建8個鄉鎮衛生院,創成23個省示範村級衛生室、新建(改建) 11座生態型公益墓地,興建9座汙水處理廠及200公里管網等,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筆者從宿豫區生態辦瞭解到,該區還將大力實施“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力爭經過三年努力,全區建成30個新型農民集中居住區、10個幸福家園,引導10萬農民集中居住,實現優勢疊加、融合發展。(錢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