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南寿县报恩寺,你知道多少?

M早晨


提起报恩寺,很多人可能想到的就是南京的大报恩寺了。而题主所说的报恩寺,位处淮南寿县,相信不少安徽人是相当熟悉的。


据《寿州志》记载,这座位于寿县城内东北角的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更有传说,寿县报恩寺是著名的玄奘法师建造的。这座佛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在江淮大地上更是首屈一指。

说起寿县报恩寺,镇馆之宝“重佛舍利”金棺不得不提。报恩寺内的九级佛塔,始建于北宋时期,在清代遇到一次地震后,佛塔塔身损毁严重,只剩下了三层。1977年,在对这座三层的残塔进行拆除时,发现了塔下的地宫。地宫里不仅有美轮美奂的壁画和佛像,还有金棺银椁。其中,金棺装满了舍利子,底部有“重佛舍利”四个字。金棺银椁做工十分精美,极其罕见。


这座千年古刹内,有古塔遗址、泥塑十八罗汉、寿县“内八景”的“石羊抵头”、“城里城”等名胜古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寺内除了苍松翠柏,更有两棵银杏树千百年来遮天蔽日,守护着大殿。这两棵千年古银杏,枝繁叶茂,栽植于唐贞观9年,都是雄树,树高20多米,金黄色的银杏叶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异常绚丽。


安徽网


有一首诗叫游东禅寺,里面的东禅寺就是寿县内的报恩寺。淮南寿县报恩寺,始建于唐朝,距今已经有了1300多年的历史。在江淮大地上,这座寺总面积一共是14700多平方米,所以它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如今寿县报恩寺能吸引的游客越来越多,这也是因为千年古刹自己独特的魅力。



寿县报恩寺的地址在淮南市寿县寿春镇东大寺巷。他曾经的名字是从叫茶苑和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才改为现在的名字。他之所以叫报恩寺的传说层出不穷,这跟我国古代一直强调的诗慧德报和舍身救人等多种伦理思想有关。这是我国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的伦理心态。有人说,民间文学即为稳定的情节母题,都在报恩的伦理主题中独立而完整的呈现。


单于7


信步东禅寺,夕阳古塔尖。 

 院深藏野竹,垣矮如远山。 

 端坐佛含笑,颂经僧不闲。  

一声清磬动,明月送人还。  

这首《游东禅寺》诗中所指东禅寺,就是寿县城内的报恩寺。这座千年古刹,随着古城的开放,吸引来无数游客。  

报恩寺座落在城内东北偶,旧名崇教禅院,或名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年。据《寿州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忐观年间(公元627—649),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寺总面积一万四千七百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  走到东大寺巷尽头,越过高大红色的照壁,迈进山门,即到第一进大院,院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院正中是宋塔地宫,原为九级的北宋舍利砖塔,已倒塌。残存的塔基危及游人安全,于1977年拆除时,发现塔基下的地宫,地宫有彩绘壁画及金、银棺等珍贵文物。再穿过二佛殿,便来到第二进深院,两棵千年银杏遮天蔽日,把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掩映在绿荫之中。  


飞角流丹的大雄宝殿,是报恩寺的主建筑物,建在一米多高的石基上,更显威严庄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门前有长廊,立石质方形廊柱,柱面有花鸟浮雕,门东一柱础上有“石羊抵头”画面,生动逼真,此为“寿州内八景”之一景。大殿内东、西、北三面是省级征战保护文物泥塑十八罗汉和唐、宋、明、清四代的木雕、铜铸造像几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进入殿门,正中摆放着半人高的铜香炉,你别小看它,州人都知道这叫“城里城”,因为城里的主要名胜古迹均铸在香炉四周壁面上,所以叫“城里城”,此亦为八景中之一景。大殿东侧是僧祖堂及涤尘精舍,两侧是禅堂、维那寮。  穿过大殿,即来到第三进院,毗庐阁居高临下,肃穆典雅。越过西侧圆门,即来到新建的“碑园”。在这里不仅可以尽情欣赏历代名人碑刻,一饱眼福,而且何以漫步在古朴典雅的长廊之中,抒发思古之幽情。


害羞没饭吃


报恩禅寺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城内东北隅。旧志说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明洪武间改今名。占地总面积1.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宋天圣间建阿育浮图(塔)。其规模“前有浮图高数丈,中为殿,殿后为阁,左右为廊,为法堂,为丈室,为钟鼓楼”。座北向南,大殿为中进。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大殿遭火毁,今存大殿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由准提庵僧际清倡资重修。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复修大殿时,建毗卢阁于殿后,移山门于中,形成以佛堂、二佛殿、大殿、毗卢阁为一直线序列,三进重院,基础渐次升高,布局严谨,主次分明,为一中国传统寺院的建筑群。

建国后,初设粮站于寺内。毗庐阁作粮库时涨倒。1956年11月20日,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报恩寺泥塑十八罗汉为省重点保护文物。1962年县博物馆移至寺内,确定了保护范围,在毗卢阁旧址建单檐硬山仿古殿堂一座,并在其西侧建碑廊。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寿县报恩寺泥塑十八罗汉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雄宝殿,是供奉佛教缔造者“佛”的大殿,报恩寺的主体建筑。建于高1.1米的台基上,面阔5间,进深3间,前出一廊,重檐歇山顶;殿高10.7米,东西长20.64米,南北宽14.28米;外檐方形石柱,四角内出;额枋上置平板枋,枋上设柱间斗拱;檐墙正面明次间设通隔扇,雕梁画栋,庄严雄伟。殿内后排砌双层佛台,上塑大佛像三尊;殿内东西及后檐墙,砖台上设泥塑十八罗汉像(另见“馆藏文物”)。

宋塔,即旧说之“阿育浮图”,因内置“舍利”,亦称“舍利塔”,以“舍利”为其精神支柱。原位于寺院正中,在全寺组群中占有重要位置。周回120尺,高150尺,呈八角九级。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塔倾,存三级。释莲谷西华曾作短歌述其事。歌曰:“东禅寺前塔,高陵太虚中,天圣四年建,同治元年倾,塔中露石匣,但云熙宁庚戌八月念六日,白骨葬于斯。”今见塔下《地宫壁记》知,塔筹建于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寿春县尉陈助、寿春县主簿权知县事王?、监寿春县盐酒税朱升3人署名的《地宫壁记》撰于天圣七年岁次己巳闰二月十五日,塔内石匣盖刻有“天圣九年”字样,可知塔建成于天圣九年(公元1031)。1977年拆除残塔所出之石匣,当是同治元年塔倾后移入之匣。匣内有一木胎漆盒,盒内存装有碎身舍利的银瓶,银瓶四周放十个形状各异、色彩有别的玻璃瓶,瓶内均有舍利。今宋塔虽仅存地宫,但作为胜迹,宋苏轼“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岗”,明杨复“三十里看云外影,几千灯照月边门”的诗句,仍可给人以遐想。


雨呐雨


淮南寿县报恩寺是寿县十大景观之一。

报恩寺座落在城内东北偶,旧名崇教禅院,或名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年。据《寿州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忐观年间(公元627—649),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寺总面积一万四千七百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


其中著名的景点有:十八罗汉像,铜铸,大雄宝殿

下面是图片






喜欢佛教的大伙儿一定要去看看,是个不错的体验


大大大大大的我


《游东禅寺》

紫陌破清晨,雕鞍映画轮。因修洛阳禊,重忆永和春。锦绣花香度,岩峦梵宇新。忙中得闲暇,来见解空人。

就是寿县城内的千年古刹报恩寺。


寿县报恩寺坐落在城内东北隅,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名,始建于唐代。传说为唐玄奘奉敕建造。明末清初宿十八罗汉,堪称艺术珍品,曾为寿县博物馆所在地,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寺总面积 1470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

《报恩寺的来历》:

寿县城内东北隅的报恩寺,原名是东禅寺。传说以前东禅寺有一个老和尚救了一条受伤的小花蛇,花蛇养好伤,长到很大后,被老和尚放回到大自然中去了。后来,老和尚病重将亡之时,花蛇回到寺里用舌头舔遍老和尚的全身,老和尚的病痊愈了,和尚为感花蛇的救命之恩,就把东禅寺改名为报恩寺了。


明天在干嘛


 
报恩寺景点照片

  报恩寺介绍:报恩寺座落在城内东北隅,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名。据县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寺总面积14700多平方米,院内分为三进,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   

山门内第一进大院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正中为宋塔地宫,原塔年久损毁已被拆除,塔下地宫有彩绘壁画及金、银棺等珍贵文物;穿过二佛殿为第二进深院,院内两棵千年银杏遮天蔽日,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金碧辉煌、飞角流丹,大殿内东、西、 北三面的几十尊泥塑十八罗汉和唐、宋、明、清四代的木雕、铜铸造像均为省级文物,大殿门两旁墙上嵌着大书法家赵盂倾所书的“南无释迎牟尼佛”七个大字和清书法家梁嫩为此七字作跋的两方石刻,大殿东侧是僧祖堂及涤尘精舍,两侧是禅堂、维那寮;第三进院内毗庐阁居高临下,肃穆典雅;过西侧园门,即来到新建的“碑园”,其中布置历代名人碑刻。


partner200724882


报恩寺改革前后叫“大寺”或“东大寺”,报恩的字很少讲了。报恩寺跟别的寺庙区别不大,最有名的应该是参天的银杏树,秋风一过,遍地金黄,给人凄凉之美。几经转换,报恩寺不复古风,没有什么好看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