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滩到青木川

从黄河滩到青木川

陕西文学界的女作家群体,近些年来比较沉寂,如今还活跃在文坛上,作品不断受人关注的目前仅有两位,一个是叶广芩,另一位是冷梦,在目前的陕西文学界,一个无可置辩的事实是文学事业正处于青黄不接的年代,大有断层断代的忧虑。何以会如此呢?新一代作家群体到底缺失了哪些元素呢?

从上个世纪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浮躁病一直困扰着热爱文学的人们,当巨大的生存压力一波又一波的猛力袭来的时候,多少文学青年不得不忍痛离开心爱的书桌,投身到生存奋争的洪流中去,文学创作的队伍一步一步的萎缩,以致于溃不成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掀起的文学热潮,也即文学陕军集体发声集体出征的壮观景象仅仅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沉寂下来。毕竟文学不是一条谋生就业的康庄坦途,这条路更以充满艰辛与荆棘而震铄古今。辉煌或光耀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情,而生存却漫漫无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我们所钟爱的文学事业一路走低,二十年来,鲜有新人出现,以致于出现了目前青黄不接的局面。

时间过去了整整二十年,如今文学界扛大旗的主将还是当年陕军东征时的几员老将 ,文学界说起来还是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几位,能提说的也只是《白鹿原》《废都》《最后一个匈奴》等有限的几部力作,举目四顾,无限凄凉。这不仅是陕西文学界的悲哀,也是弥漫在中国文学界的时代病!

正如莫言先生所说,如今的时代不是出大师的时代!即便不能出大师,起码也得出一批像样的作家才对得起这个时代,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征,怎么能没有这个时代的代言者呢!写作思路的偏狭以致于思想的贫瘠,都让当代的文学走入了低谷,不媚俗就不能生存的窘境,让大部分优秀的作家集体失语。商业化的强大侵蚀作用让文学这具美丽的胴体生疮溃烂,文学的净土真是举世难觅。即使有那么一两部优秀的作品,让商业病深入骨髓的编剧们一鼓捣就生生的糟蹋了。

当然,说说容易,真要做起来,诚然不是易事!这个时代有太多的时代病,说深说浅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可以说,新世纪的十四年来,是文学界最尴尬难堪的一段岁月。纯文学几乎走到了穷途末路,从如今的作品来看,就不难看出端倪。老一辈作家由于年事已高,思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大有江郎才尽的悲哀,而新生的一代又太现实,不愿意或不能够进行痛苦的思索,因而,文学的园地才一片荒芜。

文学是一件很艰难的创造性的劳动,制约的因素太多,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漫长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即人生阅历的磨砺,这就注定文学不可能速成,只能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而坚持不下来,中途开小差当逃兵的人都注定和她无缘。

诚然,文学史上不乏天才之人,但追根到底还是老老实实辛勤耕耘的人居多,叶广芩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人生的多舛,命运的弄人,都磨砺着每一个生命个体。每一个时代都会孕育造就某一个时代的悲哀或者奇迹。原本并没有出人头地当作家“野心”的叶广芩,只是因为命运的摆布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在特定的时代,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必须接受由此而带来的种种幸与不幸。晚生几十年或早生几十年,都可能是不一样的人生遭际,然而,个体的生命是无从选择的,尤其是时代和自己的家庭。

作为满清皇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叶赫那拉氏可谓声威赫赫,因为大名鼎鼎的慈禧皇太后而使这个家族那样的光华夺目,那样的显赫炽热。然而,解放以后,这个家族的命运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巨变。皇族顶顶不吃香的年代里,叶广芩出生了,并带着这个与生俱来的历史烙印走进了自己的人生旅途。

解放后的中国大地,政治运动一波接一波,唯出身论的年代里,多少光怪陆离的现象都可能发生,个人的命运在大时代的洪流冲击席卷之下,实在微渺的没法计数。因为出身,她受到了最残酷的待遇,所有上升的空间都被堵死,就连进工厂当工人的资格也被剥夺了。从天子脚下的北京城,来到荒凉贫瘠的大西北,满怀热情与憧憬的年轻人,开始接受一个接一个不公平命运的摆布。

没有资格进工厂的她,被发配到黄河滩上的农场养猪,活波开朗、热情豁达的叶广芩,在幕天席地的黄河滩养了很多年的猪,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滔滔奔流的浑浊的黄河水,遍地芦苇黄泥的黄河滩,呼啸凄厉的北风,赤日炎炎炽烈毒辣的夏日高阳,闷热骚臭蚊蝇肆虐的猪舍,一个姑娘家最美好的青葱岁月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如烟飞逝。

苦苦煎熬的日子,似乎是没有尽头的。在她二十八九岁的时候,希冀着婚姻之手把自己从命运的泥潭中拉出来。在熟人的介绍下,一个工厂的工人看中了他,男方的家里只有母子二人,母亲多病,正需要一个操持家务的媳妇,看来命运的转机就在眼前。满怀希望的叶广芩非常满意这桩婚事,已是大龄剩女的她,哪里有挑三拣四的资格与权力,因此,相过亲之后,就急切的等待好音!谁能想到,第一次相见双方感觉都不错,在几个月后还是传来了不好的消息。男方经受不住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叶广芩出身的超级“成分”压力,几乎成了不可逾越的大山!男方最后选择了放弃!这个打击对叶广芩实在太大,以致于死的心都有了!活着有什么劲呢?没有希望的生存除了痛苦还有什么呢!

我们无从想象,当年的叶广芩是怎样度过这次人生危机的,不管多么的痛苦与无助,这个坚强的姑娘还是挺过来了!

生活啊,千姿百态的生活,不管我们的喜好厌憎,只是一股劲的向我们走来,没有过不去的沟,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咬着牙挺过去,就会有不一样的天空。

作为一个女作家,叶广芩坦言自己不是天才,如果说有天分的话,那就是对文学有一种比较强烈的感受力。学过医的她,在第一次接触人体解剖的时候,面对一具冰冷灰白的老头的尸体,除了恐惧而外,就是一连串的遐想:这个老头是谁?生前有过怎样曲折艰难的经历?一生中有过多少曲折离奇的故事?又是怎样的机缘会成为医学院新生们解剖的教具……一连串的遐思,就显示出一个作家的禀赋。从医生到作家,从肉体到灵魂,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如果说有这么一座文学之门的话,那么对生死的感悟就是通向文学门的第一道关口。叶广芩的文学之路,是从她四十八岁最失魂落魄的时候开始的。那一年,她从《陕西工人报》想调到另外一个单位,结果事情非常的不顺,原单位已经开出了调令,而接收单位却放黄了,这对叶广芩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也是命运跟她开了一个相当残酷的玩笑!到了马上步入知天命之年的年纪,她却成了一个孤零零的没有单位,没有工作,没有未来的“老待业”!这个玩笑真是一绝大的黑色幽默,无疑,她的天塌了!怎么办?出路何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从天而降,一时间让她手足无措,四顾彷徨,走投无路!

或许,我们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桩事情,绝对不能理解当年叶广芩的真实感受。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直至九十年代初期,人们对单位的依赖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换言之,一个单位对一个人意味着非常具体而实在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有了一个单位,一个人才有归属感,才没有被社会抛弃,不是一个社会的弃儿!这种感情与依赖不仅仅是精神层面上的,还是很实在的生存的物质基础。意味着工资、房子、医疗、养老等等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最切实而牢靠的保障 ,可以说是一个人终生的依靠。失去单位将意味着什么呢?一切都将失去!成为不折不扣的孤苦无依的“孤儿”,这是不是很残酷呢!

不幸的是叶广芩当年就面对着这样的“飞来横祸”,人生一个最难抉择的十字路口骤然摆在了她的面前,已经四十八岁的她,何去何从 ?太难了!

在人生的最危难的时刻,她找到了时任西安市文联主席的贾平凹,尽管之前的若干年叶广芩和贾平凹也曾有过交往,彼此闻名,也勉勉强强算得上熟人,但面对这样的一件大事,还是让叶广芩踌躇很久,最后还是鼓足勇气开口求人。据她回忆,找到贾平凹以后,她开口就说“平凹!你得救救我!我现在没单位了……”贾平凹听后没有丝毫的犹豫和为难,直接答复道,“那你就到文联来吧,……只不过你得找一个介绍人,就让忠实来当介绍人吧!”随后,她又去找了陈忠实,陈忠实丝毫没打绊子就答应了,两位大作家的鼎力帮忙,叶广芩的人生中又一个大危机总算度过了,为此,她终生难忘!

几十年过去了,誉满文坛的叶广芩回顾这段难忘经历的时候,还满怀感激,善良的平凹是她的救命恩人,大恩大德永生难忘。当着学生们的面,她反复强调一个人最大的德行就是要知恩图报,对生命里所有给予过你无私帮助的人都要心怀感恩,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也是她后来创作《青木川》最根本的宗旨和出发点。

自古以来相传已久的文人相轻的话,在叶广芩这里有了全新的诠释,在功利化极端严重的当代,这种精神显得弥足珍贵,中国文人传统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在于此。心怀感恩,知恩图报,才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人生的路才能走得更长远更坚实,毫无疑问,这是老一辈作家对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最好的人生忠告和殷切的期望。

初到文联的叶广芩,面对冷清寒陋的办公室不由得感慨唏嘘!在外人眼里光彩夺目的作家,工作生活的场所竟然是如此的寒酸!这种强烈的反差真让她一时间适应不了!冬天里没有暖气,西北风肆虐的日子,感觉室内的温度和室外几无分别,老朽的门窗破破烂烂、豁豁牙牙,残缺的玻璃窗用塑料纸糊着,刮风的时节,塑料纸呼啦啦的在风中抖动着、颤栗着……让人的心也仿佛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一样,彻心透骨的冰冷!专业作家就是这样打造出来的吗?一篇篇震世骇俗的文学佳作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吗?一连串的疑问布满了叶广芩的心头。

条件的简陋对于吃过人间大苦的叶广芩来说也不算什么,难以忍受或适应不了的还是无边无际的冷清!习惯了热热闹闹人来人往的记者生涯,专业作家那份孤寂冷清实在是难以难受!

但不管怎么说,有了单位,身心有了一个安顿的地方,新的生活开始了,人生另一次转身拉开了序幕,下半生文学创作的大戏,叶广芩可有出彩的表演呢?一切都是未知数。

在西安文联工作的日子里,叶广芩渐渐找到了艺术的感觉,一篇篇优美的散文、精致的小说相继出炉,尤其是回忆少年时代的家族小说《采桑子》最为隽永和耐人寻味,渐渐地,叶广芩在陕西文学圈声誉鹊起,在上个世纪末的九十年代,她就跻身于陕西一流作家的行列,辛苦的耕耘终于结出了累累的硕果,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等等一系列的殊荣,让她当之无愧的成为陕西文学界的实力派主力作家之一。

几十年的人生磨难的积累,记者生涯的见多识广,都让叶广芩插上了展翅翱翔的翅膀,在文学创作的天地里如鱼得水,挥洒自如。九年的周至县挂职锻炼,深入到秦岭深处的山山水水,进农家到地头,和农民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感同身受,作家的创作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使叶广芩无法停下自己手中的笔。九年的积累与思考,一部反映秦岭深处小镇青木川的沧桑巨变与深刻人性反思的力作《青木川》横空出世,再一次为叶广芩的文学人生增添了耀眼的光环和厚重的质感。

回顾《青木川》的创作历程,叶广芩深情的道出了四个字“知恩图报”,对人性的反思与审视,贯穿于整个小说创作的过程之中。20世纪的四十年代,青木川这个深藏于秦岭深处川陕甘三省交界处的陕南小镇,出了一个大土匪兼大善人的魏辅堂,他通过种种不法的手段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从而为家乡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真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的历史现象,罪恶累累的大土匪,在桑梓之地广做善事,修桥补路兴修水利,大办教育,资助贫寒子弟上学深造……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功德巨大。

半个多世纪以后,叶广芩进入青木川古镇时,依然为当年魏辅堂留下的深宅大院、学堂建筑而震惊不已。巴洛克式的石柱、拱门,即便长满了青苔的残垣断壁,都在无声的诉说当年的辉煌与壮丽,清一色西式风格的各类的建筑,在山深地僻的古镇上是那样的特立独行熠熠生辉,让人在赞叹之余更多的是不可思议。所有这一切,都深刻刺激着作家的创作欲望与激情,深入的采访,不断地咀嚼,渐渐让一个血肉丰满性格复杂命运跌宕的土匪形象呼之欲出了。

小说中魏辅堂有六个姨太太,拥有巨大的来路不明的财富。他崇尚文化,尊敬与向往文化人,不惜重金发展教育,他资助的学生不计其数,仅在成都上大学的本乡子弟就达上百人。在他落魄的时候捎信让学生们回来帮他,结果仅仅只有一个徐忠德应招回到了青木川。这个徐忠德因为这次回来而受到了无穷无尽的牵连拖累,受尽了人间的苦难,终其一生未能走出小镇,可以说是魏辅堂唯一也是最大的陪葬者。当叶广芩采访这位刚直不阿的老人时,深为老人的风度及威严所震撼,当他的儿子来请安时,老人威严的咳嗽了一生,年过半百的儿子在父亲面前恭恭敬敬,躬身三揖倒退而出,更让叶广芩惊奇不已的是,老叶爷子在儿子退出之后,居然还说了一句“犬子无能,让你见笑了!”大山深处的山野之中,居然有如此讲究礼数的人家,这不能不让叶广芩低首心折,推想魏辅堂时代的青木川,该是怎样一幅安乐祥和文明儒雅的景象啊!山野之中,庙堂之上,不仅有四书五经的诵读声,还有abcd英文的朗诵声,这简直是人间的一个福地,充满文化气息的世外桃源!别忘了,那个时代,大山以外就是隆隆的炮声,战火弥漫的抗战时代与后来的解放战争时代!而这一切的缔造者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大土匪!

这一切太富有文学的意蕴了,叶广芩无法遏制自己的创作激情,投入到《青木川》的创作之中,此后的几年中,她一心沉浸在自己构思的小说之中,巨大的激情和才情来了一次大爆发,终于有了这一部文学力作的诞生。这部小说问世以后,引来巨大的社会反响,很快就被改编成了电视剧《一代枭雄》,随着孙红雷出演魏辅堂一角的电视剧的热播,不为人知的青木川也在一夜之间名闻遐迩,仅在当年的一个黄金假日里就突破了十五万游客,创下了当地旅游业的破天荒的记录!

《青木川》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呢?叶广芩一语中的——“知恩图报”!

是啊,一部文学作品绝不仅仅给人们讲述一个离奇古怪的故事,更要给人一种深刻的启迪与思考,文学作品才有生命力,才更持久。那么,相信这部小说是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